雷诺目前有两个大新闻,一方面在电动汽车规划方面,有了雷诺 ElectriCity 的计划,建立一个全资实体公司,将把Douai, Maubeuge and Ruitz三个工厂来生产电动汽车,到2025 年,每年生产40万辆汽车。而同时中国AESC远景集团投资 20 亿欧元靠近“ElectriCity”的地方来建设电池厂,2024年达到9 GWh,2030年扩产到24GWh。
图1 雷诺的 Electri City计划
备注:我觉得现在的全球汽车行业面对疫情,面对资本对于产业改变的态度变化,变得非常特殊和陌生。比如,目前所有的欧洲汽车企业都在比谁的纯电规划多,每个车企都要通过媒体往外宣传什么时间点放弃内燃机,而纯电节奏慢的丰田,就变成了纯电环节的吊车尾。在国内就是每个车企都希望变革中打下底盘,比如前两天长城的2025年规划400万和80%新能源的雄心,对于国内的企业,评论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我希望从事实出发去讨论下哪里有哪些奇怪的地方,现在感觉听到的计划都有很多的不可实现性。
第一部分 雷诺的规划
对于雷诺来说,是需要和去年的情况结合来看,2020年雷诺净亏损80亿欧元,为有史以来最大年度亏损,其中近50亿欧元的亏损来自日产。而应对这个亏损的,是雷诺需要大幅削减成本、减少研发投资(从10%降低到8%)和可能关闭工厂(全球产能从400万降低到310万)。在欧洲的其他同行大幅增加电动汽车的投资,雷诺需要在2023 年实现3%的营业利润率,到2025年将提高到5%。
我仔细看了一下,目前雷诺在欧洲的情况一般,2021年1-5月,欧洲销量为58万台,比2020年1-5月最困难的44万是好了不少,但是和2019年的85.2万台相比,预计今年不会特别好过。
图2 雷诺在欧洲的销量
从大前提来看,雷诺2020年在欧洲销售了194.5万台,2020年打下来变成144.39万台,从当前芯片约束和疫情的反复情况来看,今年预期能做到150-160万台左右。而随着工厂的削减,在欧洲的产品组合需要导向HEV、PHEV和EV,40万的BEV销量目标,如果不依靠额外大投入是很难实现的。
备注:2020年雷诺已经销售了115888辆电动汽车
图3 2019-2020年雷诺的欧洲的销量
雷诺目前主力销售的车型是欧洲分析的Bseg下的ZOE,雷诺想要在欧洲提高利润率主要的办法还是在Seg C上面做文章。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把电动汽车产品矩阵和工厂剥离出来成立实体,可能是需要让法国政府注资或者寻求外部的资金支持。否则想要依靠目前的产品力,让BEV销量一路拉高到40万台有难度。
图4 雷诺的1月份规划
第二部分 CMF-EV下的Mégane E-Vision 能打么?
Mégane E-Vision目前处在筹备阶段,从CMF-EV下做出来的60kWh(130kW充电可能和LEAF这台车的电池有差异)的版本,其实和大众的ID3各方面都很相似。这车估计在下半年亮相,2022年正式交付。按照目前雷诺电动汽车的销售不如人意,ZOE5月销售5826台,2021年累计22491台;Twingo 3 ZE5月销售1751台,2021年累计8338台。Dacia 的小车Spring5月销售202台,累计928台,再加上Kangoo ZE的4673台,目前5个月雷诺一共销售了3.4万台左右,离2021年的翻倍有很大的距离。
根据汽协数据,Spring EV出口了6千台,估计今年就这么多量,陆续会释放出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雷诺已经有两家以上的电池供应商了,欧洲的ZOE由LG供应,Dacia由中国的电池供应商供应,而Mégane E-Vision算是另外一个采购,而AESC在2024年提供的9GWh,算一算大概是15万台,约占40万BEV的1/3多一些。
图5 雷诺的Mégane E-Vision
在欧洲我们其实可以分在赚钱的企业和在亏损的企业,雷诺是典型的目前存在很大挑战的车企。一方面要节约开支,一方面要赶上各个车企快速普及的纯电动的渗透率,能想得出来的办法,无非是把电动汽车部分单独拎出来,谋求政府层面的资金注入。搞电动汽车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而且短期内也不能说赚钱的生意。TE写的这个报告,就是在说,汽车企业都是在不断承诺,但是根据当前汽车经营和疫情的环境,到底怎么跳过去呢?顽固的丰田在欧洲绝对是BEV的“后进分子”。
图6 雷诺算是电动汽车推广的积极分子
小结:看三家中国初创电动汽车企业的资金,再看看欧洲相对过的比较惨的汽车企业(雷诺、捷豹路虎、福特)想要过渡到BEV高普及率需要钱,而且目前本身燃油车业务的规模和利润都在缩减,这个怎么看都不太能自洽的状态。目前看来,雷诺没办法拿更多的钱来自己投资电池企业,这个搞法只能拉有意愿的电池企业自己投了。6月30日有沃尔沃的技术日,我们到时候可以看看沃尔沃的解法,前段时间说了Volvo也给了Northvolt不少的电池订单。当前看到的欧洲汽车企业一方面在大搞电动汽车的产能规模(可能是个愿景),还有就是保持欧洲本土的电池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