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64亿人,占比为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中国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剧。于是,如何更好地服务“银发”一族,开启“银发”经济的讨论也热闹了起来。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生理机能的减退而带来的不便,是青壮年人难以想象的,听觉障碍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算,2020年全球有残疾性听力损失的总计有3.6亿人,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当中就会有1人遭受听力损失的困扰。
为老年人解决这个烦心事,最常见的办法就佩戴助听器等听力辅具,因此人们可以想见,随着整个世界都在步入老龄化的阶段,对于助听器的需求量也会在未来几年呈现持续的增长。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统计,2018年全球听力辅具市场规模为83.9亿美元,到2026年,预计将达到144.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2%。
而与此同时,助听器的市场渗透率并不高。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听力障碍者的助听器佩戴率约24.6%,而在中国仅有5%,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于这一市场的想象空间。有专家预测,受老龄化和低渗透率两个因素叠加的影响,未来中国助听器市场的容量应该可以达到数千亿元的规模。
助听器市场的变局
不过想要加速向这个美好的市场情景疾驰,我们免不了要去克服一些“摩擦力”,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来自助听器固有商业模式的限制。
助听器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被定义为是“医疗器械”,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持证的助听器验配师、听力师或者听力学家进行验配服务,方可购买佩戴。这种“标准化助听器+定制化服务”的商业服务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它在恪守严谨的医学要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助听器用户的门槛。这实际上也是导致助听器市场渗透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市场和需求的发展,这样的生态正在发生改变。在美国,2017年国会批准了OTC(Over-The-Counter)助听器的使用,也就是说未来用户能够像购买OTC非处方药那样,直接通过柜台或网店购买到OTC类型的助听器,而助听器的验配工作则是在专用的手机APP上完成——用户可以通过APP完成自我听力损失诊断,APP会根据测试结果准备声学配置文件报告,并基于这些报告形成个性化的配置文件,用软件的方式对于通用助听器进行“私人定制”,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
OTC助听器的出现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方面,这可以解决医疗资源的短缺的问题,要知道在许多低收入国家/地区,每600万人口中才有1位听觉病专家,获得专业医疗资源实属不易。
另一方面,更容易“获得”,也就意味着可以覆盖更多潜在的听力障碍患者——特别是轻度患者——使得他们的病患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置。
据悉,2018年8月,美国FDA授权的第一款OTC助听器已经投入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国家也会效仿,逐渐放宽对助听器产品的管制,将OTC助听器这条“鲶鱼”放进这个市场。
实际上在医疗健康领域,这种专业医疗资源“消费化”的倾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已经吸引了不少科技公司跃跃欲试,希望跨界其中,比如在三星的Galaxy Buds Pro蓝牙耳机中就新增了听力增强功能,这也算是一次积极地“试水”吧。
图1:具有听力增强功能的三星Galaxy Buds Pro蓝牙耳机(图片来源:网络)
强劲的技术动力
既然助听器市场已经被“搅动”,那么相应的技术准备也就要加速了。
从助听器的原理来看,它就是一个“声音放大器”——外界的声音由麦克风接收,并转换成一个模拟信号,然后通过ADC拾取并转换成一个数字信号;接下来,这个数字信号会交给DSP通过特殊的算法进行处理和调节,这也是整个过程中最具“技术含量”的一环,诸如多通道宽动态压缩、自动降噪、动态声反馈抑制、方向性调节等处理都是在此实现的;然后被处理优化的数字信号会被重新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而转换成能够让助听器用户听到的声波。
不过对于一个OTC助听器来说,除了要具备传统数字助听器中的麦克风、主处理器和受话器三个核心部件,满足基本的音频处理要求之外,还需要具有一些新特性,比如:
未来人们会逐渐发现,助听器这一专业设备,与耳机等大众通用听觉产品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比如如今无线耳机所追求的降噪、透传等功能,实际上都带有助听器的属性,而将一些大众化的功能叠加在助听器产品上,也会令未来助听器产品的形态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推动助听器产品迭代升级的诸多技术因素中,有一个技术如今备受瞩目,这就是LE Audio,它是伴随着蓝牙5.2规范而推出的一个新技术。从字面上理解,它就是要基于BLE低功耗蓝牙连接——而不是经典蓝牙——进行音频的传输和处理,在确保低功耗特质的前提下,开启全新的音频应用体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LE Audio发展出了三个全新的技能:
可代替专业验配师的智能听觉诊断功能,这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算法的支持。
无线连接技术,使得助听器可以与外部设备(如手机)之间进行数据交互,这对于用户数据分析、设备软件升级等都很有必要。
更佳的音频体验,这不仅包括便利的无线音频连接、更高的音频质量,也包括更丰富的音频扩展功能,这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
如果仔细观察上述这些特性,不难发现,这些低功耗、高音质、多重串流音频的特性,对于蓝牙助听器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它不仅可以满足仅用BLE连接就可同时实现低功耗数据和音频信号传输的要求,也可以利用广播音频和多串流音频将助听器的功能扩展到更广的应用场景,促使其从一个单纯的听力辅助设备变身为一个音频信息中枢,这其中潜在的商业价值,亟待人们去挖掘。
全新的LC3音频编解码器,具有高音质、低功耗、低延时的特点,将完胜经典蓝牙音频的SBC编码技术。
多重串流音频技术,支持一个音频源设备和多个音频接收设备之间传输多个独立、同步的音频流,实现个性化的音频内容分享。
广播音频,可使音频源设备将音频流广播至无线多台无线音频接收设备,方便音频内容的高效分发。
图2:LE Audio的四个新特性(图片来源:SIG)
当然,对于助听器这个已经存在了“百年”的生态,变革并非在朝夕间就能完成。但是有了LE Audio这样过硬的技术做支撑,及其连带的整个蓝牙技术社区的影响力,势必会促使更多的注意力和推动力注入到助听器这个领域,发起一次“神助攻”,助力市场最终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