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1982年,安徽芜湖一座县城的乡下小镇,嫁进王家不到两年的年轻媳妇张秀菊红着脸敲开邻居家的门。
她是来借钱的。挨家挨户、几毛几毛地借,总算凑出4块多钱交给弟弟王传福当生活费,让他不至于在学校饿肚子。
为了供弟弟读书,家里的房子被大雨冲垮也没钱修缮、夫妻二人几度“以天为盖地为庐”,年轻爱美的嫂嫂更是连5毛钱一大罐的擦脸油都舍不得买,在日夜操劳的农活家务里日益憔悴。
少年王传福不止一次要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但兄嫂坚决不肯。他们总觉得弟弟学习好,只要他们咬牙坚持住,王传福就能活下去、活得好一点。可兄嫂绝不到的是,他们的这份坚持竟然为中国能源界,培养出一头可以冲杀世界的猛虎。
王传福哥哥王传方
01. 幼虎初成,蹒跚上路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宣布一项任职,破格提升了一位年仅26岁的副主任。
这位单位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也绝对当得起年轻有为四个字。
家境清贫的他,聪明、坚韧,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李国勋推荐下留在研究院,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不过一年左右,便突破了电池电机利用效率与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
随后,他又接连发布引起学术界关注的“稀土金属渣做电解阳极”和“影响金属陶瓷结构的氧化钇(Y2O3)”的两篇研究报告。
甚至在提取电极原料实验中意外发现金属离子对宝石色彩的影响,写作《宝石色彩》,这种利用熔盐电解法对宝石改色的工艺可谓当世独一无二,研究成果在英国权威刊物《宝石杂志》上已经发表,便被各地专业刊物广泛转载。
那一年,学术界记住了他年轻的名字——王传福。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也决定,放出这头稚虎,让他担任刚成立不久的深圳比格电池总经理。
临行前,王传福回到老家,想接走如父如母的兄嫂。
为说服一贯自食其力的他们跟自己离开,细心的弟弟还帮着在深圳物色了一个位置不错的门店,开上一家小超市。
而这一次,见到“世面”的不止兄嫂,还有积累丰富管理电池企业经验年轻的王传福。
在那个年代,一部售价上万的大哥大,却有价无市,它背后那厚大沉的电池,竟然也能值上几千块钱!
王传福看到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电池市场,都充满利润丰腴的巨大商机!
更振奋的是,在那个时期,世界电池制造大国日本竟然宣布放弃镍镉电池的生产制造,王传福几乎嗅到了整个中国镍镉电池崛起的契机!
下海经商去!
但此时的王传福,早已不愁生计、前途光明。
连一向受他尊重的嫂子都劝说:“你是家乡的骄傲,知道多少人羡慕你吗?你不能冲动呀,否则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
摸爬滚打多年,终于经商有成的表兄吕向阳也劝他:“你和我不一样,你还有选择,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可能所有人都没想到,王传福半点都不怕。
一个能靠赤手空拳搏出美好生活的人,怎么会害怕再打一仗?他只会更兴奋,更激动! 或许是王传福的自信感染了兄嫂,又或许无条件支持弟弟早已成为兄嫂的信仰,王传方夫妻不仅支持,还把小超市关张追随王传福,替弟弟打工!
表哥也在他融资无路的时候,借了250万人民币的“创业基金”。
王传福表哥、比亚迪联合创始人吕向阳
在当时人均工资几百块,“万元户”都极为稀少的年代,王传福自然明白250万人民币意味着表哥沉甸甸的信任。 正是这份信任,让吕向阳不仅成就了王传福,也成就了自己,更被誉为“中国巴菲特”。 而抓住机会起飞的王传福,这个外表文弱书生、知恩图报、有上进心的男人,也终于配齐爪牙,准备下山。
02. 初战,虎口“捡”食
1989年,日本科学家吉野彰设计出了以钴酸锂为阴极、碳基材料为阳极的锂电池,奠定了“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此后数年内,日本厂商凭借此技术称霸全球市场,原本的镍镉电池技术就成了“明日黄花”。
正在演讲的吉野彰
于是作为行业巨头的日本,就以环境污染为由退出镍镉电池市场,但当时锂电池并不能实现完美供应,于是,中国等低成本地区就成了最好的“接盘侠”。
而创业之初的王传福,早就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清晰定位:正是生产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上的镍铬工具电池。
这虽然是一口“剩饭”,但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们,却是无限宝贵的商机。
但日本学者却连这口剩饭都不愿意给中国,甚至套用所谓“雁行理论”讥诮大陆的技术水平。
简单点说,就是以日本为“雁头”。当日本吃够红利后,把成熟或淘汰的技术转移给亚洲四小龙,后者吃干抹净后,再把技术依次转让给泰国、马来西亚等。最后才轮到印度和中国等地。
王传福盯上的镍铬电池市场也是如此。
三洋、东芝等企业即时因污染抛弃“镍铬电池”,这口剩饭依然以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大为由,卡住每一个想入场的中国企业。
的确,相比日本电池企业千万级的自动化生产线,王传福手头向表哥借来的250万人民币不值一提。
但这头科班出身的幼虎,怎么可能轻易认输?没有钱,那就发挥优势,压缩成本!
当时的国内,有什么竞争优势?答案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人力。
王传福也果断开启“人海战术”,在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后,他将价值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全流水生产线分解成两部分:
允许误差大的步骤,全部交给人工;误要求差小的精密步骤,就让工人使用几块钱的夹具,模拟机器人状态。 明明是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电池制造,生生被王传福给搞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可让日本人上哪儿说理去?
但这条“半人工生产线”就是迅速落地,成本还只需要100多就万,连日本技术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日产量却高达4000多,品质还一度高于三洋索尼们的电池生产线。
这让日本人瞠目结舌,甚至感到恐惧!因为仅仅过了1年,比亚迪就取代三洋成为中国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
而随着1997年,由匈牙利裔美国投机大鳄——乔治·索罗斯引发的那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电池市场利润暴跌20%~40%!
资本市场迅速向“廉价”的比亚迪产品抛出橄榄枝,让比亚迪终于扎下了根。
而王传福,这个硬是凭自己“自创型全自动生产线”的野路子,带领比亚迪杀出一条血路的男人,也忍不住想“以权谋私”一把。他想给兄嫂安排个办公室的“管理工作”,离开辛苦的一线。 但朴实的兄嫂却说:“你的好意我们领了,我和你哥没文化,要是坐办公室,下面的人会有意见,我担心你以后不好管理。”
因为那时的比亚迪,还只迈出了蹒跚的第一步。
即便成为镍铬电池的龙头老大,也不过是日本人濒临淘汰的技术,真正想握住未来的商机,还在锂电池上。
03. 再战,便是虎口夺食
1991年,日本索尼就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实现锂电池商用的公司,自此,全世界锂电池市场顺理成章地被日本企业占据90%之多。 而锂电池商用的绝对优势也渐渐凸显,使用镍铬电池的大哥大,充满电需要10个小时,而锂电池的大哥大只需2-3小时,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 跃跃欲试的王传福带着200万人民币去日本想购买设备,结果人家一张口就是500万美元,并且很直白的说:你们中国人没有办法做锂电池,你们还是打道回府吧。
再到另一家公司问。
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全干燥的锂电池工作室需要几十亿人民币,就是卖了王传福他自己,也不够买人家半套设备吧。 被“刺激了”的王传福,回到国内便决定使用“老办法”。
比亚迪开始研发锂电池制造的关键设备,大批的镍电池生产设备搬到锂电池的生产线,不能兼容的就重新设计,暂时设计不出的就用人工和夹具来做。 靠着自研设备和工艺,比亚迪硬是找到了自己生产锂电池的方法! 更致命的是,比亚迪非但没有在技术上落后于日本电池企业,还做到了物美价廉,比亚迪直接把锂电池价格打到2.5美元,要知道,当时行业平均水平可在8美元之上。
而经过批量生产后比亚迪,电池价格一度下探到1.3美元,锂电池的最大对手日本三洋最低价还在4.9美元,是比亚迪的三四倍之多! 就问你们怕不怕!
不过,比亚迪虽是拿到价格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人知道它是谁。
想要虎口夺食,除了技术,还得靠宣传。 1999年,一个名叫李柯的中国女人,只身一人带着一盒手机电池来到美国芝加哥。
这位在后来被网传“王传福的妻子”的女人,刚刚帮助比亚迪在香港市场崭露头角,打出一些知名度后,转战来到美国开拓业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摩托罗拉亚特兰大实验室需要各种品牌电池去检测,如果检测合格者便可入采购名录。
李柯当机立断,送去了样品做测试,因为比亚迪缺少的只是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
所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廉价却高质量的比亚迪电池迅速吸引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世界巨头的注意。当时,受邀参观工厂的外企高管无不惊叹于比亚迪的生产方式,也顺理成章地签下了来自巨头的高额订单。 摩托罗拉CEO克里斯托夫,甚至一度称王传福是“制造中国传奇的小伙子”!
摩托罗拉董事长兼CEO克里斯托夫-高尔文
反超日本企业,一举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比亚迪靠的不止是:“一套1000万块电池的生产设备,我们三个月时间就搞好,而一家日本企业二从引进自动化设备到调试完毕,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还有崛起的国产品牌与中国手机市场。
爱立信也选择比亚迪,波导和TCL等国产手机厂商的支持,让比亚迪一举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家电池供应商。 在挖走三洋最大的客户——美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商百得后,王传福得意地还放下狠话:“我们将取代三洋,成为电池产业的全球老大”!
这是比亚迪第二次在电池市场上演虎口夺食。
在让日本电池企业痛失订单后,比亚迪就被视为眼中钉,遭到了锂电池生产企业们的“围追堵截”。 2002年,三洋在美国以侵害专利为由,把比亚迪告上法庭,要求禁止美国进口和销售比亚迪的锂电池,并要求比亚迪赔偿损失。
搞技术的王传福,还能被雁啄了眼?
他丝毫没有畏惧之心,甚至对此嗤之以鼻:“专利是死的,都可以绕过去。实际上一种新产品的开发,有60%来自文献,还有30%来自样品,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设计之初,王传福早就规避掉所有问题,于是比亚迪据理力争地抗辩,甚至向三洋提出反索偿。 2005年,比亚迪和三洋长达三年的最终以和解落幕。三洋同意撤销对比亚迪的诉讼,比亚迪也将撤销向三洋提出的索偿。
而跟风提出追赔的索尼,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索赔不成功,还被“没有人比我更懂专利”的王传福反将一军。
2004年比亚迪向日本相关部门提起请求,判决结果,驳回索尼起诉比亚迪申请,并宣布索尼专利无效。比亚迪这招神仙操作,简直可以计入专利申请教科书。
与此同时,比亚迪需要面临最后一头“老虎”,也登上舞台。
04. 三战定乾坤,逐梦“帝国”路
要说最恨比亚迪的人,必然是富士康的郭台铭:“连山寨都不如”、“靠盗窃技术的企业”!
这场恩怨,要从2002年,手握几十亿美元订单的世界级代工厂富士康找比亚迪为自己做手机壳说起。郭台铭热切地邀请王传福一行来富士康内地的总部参观工厂,没想到的是,生意不仅是没谈成,反而养出了一个“死对头”。善于虎口夺食的王传福,一眼就看到了“代工”生意的巨大商机。
于是,比亚迪的新产业出现了,仅仅一年时间,富士康就有超400名员工跳槽到比亚迪!这些人可不是富士康的普通员工,而是富士康花费几十万派往欧洲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 挖人还只是个开始,富士康的帝国正在被这只“小蚂蚁”一点点瓦解。
短短几年时间,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就迅速“克隆”出与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还通过自己的一套方法,把品质做好、成本压低。
更能富士康愤怒的是,比亚迪犹如跗骨之蛆,但凡自家赚钱的产品,它总能在短时间内跟进,而且定价还总比自己低!
这让富士康吃尽苦头,不断流失大订单。 “论竞争力,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也不把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当对手。比亚迪在模具等众多产业领域中,连我们的1/10都不到,如果我输了,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指着后面的落地窗)。”郭台铭愤怒至极地说。
而且同三洋一样,他坚持认为,比亚迪超乎常理的崛起是因为“剽窃”了自己的商业机密。 “山寨顶多只是抄袭,模仿外观,有人查还会躲躲藏藏。比亚迪不只是抄袭,甚至派商业间谍窃取我们的资料,然后毁灭证据,连山寨都不如。”
郭台铭的指责也并非空穴来风。
据报道,原在富士康担任主管的柳某,在职期间将“富士康手机业务一季度指标状况”等机密文件寄给王传福,柳某还曾与比亚迪高管进行过重要的工作讨论,更与同在富士康负责编制工艺流程文件的司某,一同跳槽到比亚迪。 忍无可忍的富士康,将员工以泄露商业机密为由告上法庭。 随着富士康的起诉,员工追究刑事责任,涉案的比亚迪高管也被拘留。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名员工虽然分别被判处1年零4个月和4年有期徒刑,但比亚迪高管却因证据不足被释放。
因为两名获刑员工在定罪前已经与公司解除劳务关系,属于个人犯罪,与比亚迪无关。
显然,这样的判决并不能让富士康满意。 “我们不得不选择香港,在深圳打不赢官司,就像到赌城去,他一面跟你赌,一面自己做庄。” 富士康把战场转向了香港,在香港高级法院对比亚迪的侵犯商业秘密提起诉讼,并委派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对这些证据进行了鉴定。
据悉,当时在比亚迪办公室中查扣的电脑硬盘中,有着包括写有富士康文头的文件、文件上面有富士康Logo、下面还有富士康相关主管人的签字,有的文件主要内容是“如何到富士康挖人”。 这场拉锯战似乎在鉴定结果公布后,舆论对比亚迪十分不利。 但谁也没想到,反转来了!股神巴菲特,竟然宣布斥资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10%股权。
气得郭台铭在一次采访时还隔空三问巴菲特:“为何投资偷窃商业机密的公司?”、“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用何种专业判断比亚迪的潜力?” 而此时,比亚迪也提出抗议:因为移交鉴定中心的电脑硬盘所涉及的文件数目比移送北京检测时多出17份。还揭发出进行司法鉴定的有关负责人,涉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和收受贿赂。 此后,随着以诚信经营、价值投资为主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入股比亚迪,富士康在舆论场上的优势也逐渐削减。
在郭台铭愤怒的口水声中,比亚迪的股价却应声大涨。
2006 年比亚迪手机制造营收是 2004 年的 4 倍多,突破了50亿大关,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代工厂。 而被“夺食”的巨虎富士康,却在2008年财报显示,营收92.71亿美元,降幅13.61%,净利润1.21亿美元,狂跌83.22%; 那一年,比亚迪的手机业务收入是119.33亿元,同比增长30%,王传福本人也以60亿元的账面资产,排名“胡润百富榜”第103位。
而仅仅一年过去,王传福便增加了290亿的财富,以350亿人民币的身家成为2009年中国首富!
这一年里,真正为他带来“巨额财富”的,不止是电池、手机代工。
还有最为重要的汽车产业——这头源自中国内陆的下山猛虎,终成一方巨头后那个“最初的梦想”。
05. 打造新能源帝国
很多人都认可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比亚迪成为首屈一指的电池巨头后,王传福还能做些什么?
他在担忧三个70%:目前中国中国交通用油量占我们国家总石油消耗量70%;而使用的石油72.8%需要从海外进口,当中70%通过海上运输过来。
这使得我们对于马六甲海峡十分依赖,而美、日、印及周边东南亚国家都在布防马六甲,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
于是,2003年,他便顶着基金经理们的巨大要挟,以2.54亿港元收购秦川汽车,入场造车业。
当时快基金经理们气疯,一名国际基金经理打来电话,“王总,我们就是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因为在许多人看来,汽车与电池毫不相干,这种盲目扩张就是不务正业。但没有人知道,王传福真正的心声是:“做电动汽车,才是比亚迪进入汽车业的初衷。” 因为早在2003年,初入汽车行业的比亚迪,已经能够让福莱尔改装的电动汽车上路,30多度的锂电池续航可达280公里!
那可是在2003年,连众所周知的电动车先驱特斯拉,还在马斯克“脑袋”里呢!
王传福很遗憾:“真正要把电动车作为大众化的产品应该在三五年以后,但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过于“近视”,只能看到两三年内的事情。” 但不影响他作为一方巨头,把牛吹出去: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因为真正掌握电动汽车命运的是什么?就是比亚迪最擅长的电池。 2008年,比亚迪F3双模版上市,这款车凭借纯电动和油电混合两种模式,可以使用电池行驶100公里,更重要的是,F3DM电池耗尽后,发动机仍可以再行驶330公里,总行驶里程可以达到430公里。 当时掌握双模技术的通用和丰田,但他们的产品一次充电只能跑25公里,还只是起步、加速。
但F3却能实现“全部功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插电式混动车,可以说是惊艳全世界。
当然,这款插电车在王传福心中不过是向充电桩没能普及的现实社会的“妥协之作”,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纯电动车。但有趣的事来了,比亚迪2009年的战略方向却并非纯电动车,而是:新能源。
因为,王传福从最初布局的,就是一场新能源帝国的革命。
从储能的电池、运动的电车、到完全清洁能源的光伏发电,这个被查理芒格誉为“爱迪生和比尔盖茨”结合体的男人,想要的远比众人知道得多的多!
于是,2008年,比亚迪成立十几人的研发攻坚小组,进入光伏发电领域。
甚至将之纳入比亚迪第二事业部,在那个光伏大幅退坡,光伏巨头们灰飞烟灭的时代,比亚迪却竟敢逆风而行。 “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石油,但给了我们沙漠,太阳在沙漠的日照时间,每年可以达到三、四千小时。
未来,中国的沙漠1%的面积铺上太阳能电池板的话,中国的电全够了,火电全部关掉就可以了。”
这段话,成了很多人嘲笑王传福异想天开的把柄。
但社长却觉得,这是一个最值得努力和实践的伟大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比亚迪在2011年底硅片年产能已预计达到1.15GW,光伏电池片产能1GW,组件产能约为600-800MW。 对比龙头企业尚德2010年组件产能达1.8GW,差距虽然十分明显,但已经算是后起之秀!
而且比亚迪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独立的光伏企业,而在于“配套”产业。
“太阳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晚上没太阳,它是不连续的能源,这时候就要用储能。”王传福点明,太阳能的利用,有一半是需要储能系统来实现供需平衡的的。
这就是比亚迪最大的机会。
诚如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时,自家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电动车销量大增,光伏产业同样能因此受惠。
而随着“光伏供电”问题的解决,中国新能源电动车“伪环保”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可见,王传福正在绘制“光伏发电+储能+新能源电车”的美好蓝图,打造比亚迪的新能源帝国围墙。
不过看到这里,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这将是一场美梦、一个牛逼、一桩圈钱的骗局。
当王传福醒来时,比亚迪还是那个靠着“抄袭”起家、土气尚未褪净、连PPT都不会做的小破车企,还是个死宅技术的大直男,在光伏、云轨乱七八糟技术上瞎败家!
但社长发现。
他们身上有光。
所以,我写给你们看一看。
文章素材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资料参考:
《中国汽车调查》贾可
《比亚迪之父王传福》郑祥琥
《更中国的王传福》默少克
《郭台铭与王传福的江湖恩怨》杜舟、徐军
《嫂子没有你哪有首富王传福》雪桥
《王传福须断臂求生》周开平
《王传福万字演讲“揭疤”比亚迪》关囡
《王传福的企业家精神与比亚迪的双元创新》王天翔、王娟、朱卫未
《王传福详释比亚迪的三个梦想》一财网
《未来30年,杀不死的中国光伏如何改变世界?》乌鸦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