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赛队伍:Maglev
参赛作品:《小型风力发电机磁悬浮轴设计》
作者姓名:卿豪
获奖等级:第十五届研电赛兆易创新企业命题三等奖、RT-Thread专项奖
前言
收到研电赛官方邮件,闭上眼,思绪不由被拉扯回去年夏天。打开相册,一幕幕似从前更似昨天,南京火热的太阳还晒在脸上、空气中的热浪仍在翻滚、如火如荼的会场上净是同学们熟悉且认真的脸庞。
回忆
与其说它是一场比赛,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历练与成长。那时疫情刚刚缓解,在家待了几个月来到学校的我,很蒙。但这种状态很快就被如期而来的研电赛打破,取代迷茫的是一腔一往无前的热血和干劲,到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时候整个六楼的实验室都在准备研电赛的情形,彼时我们不是对手,是伙伴。对于一个没参加过专业比赛的小白,想来想去,从头到尾我都没有丝毫的退缩,因为我将此次比赛当成可遇不可求的学习机会,是的,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来得更加印象深刻。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还是各有所长的三人,论文、硬件、软件我们主攻不同方向,分工明确。在确定“磁轴承”的选题后,进行了资料搜集整理,这段时间学会了如何高效搜集资料、应用知网研学进行有效阅读、思维导图记录文章重点。磁轴承不同于其他装置,其机械构造只能找专门厂家加工,但其各方面的参数都需要前期的设计,比如,轴承线圈单极匝数、轴承气隙长度、定子内外半径等等,它们的设计决定着后续开展工作。在磁轴承机械结构生产加工的同时,我们进入了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为了进入企业赛的平台,我们选择用兆易公司的GD32作为主控芯片。这对研三的鲁亮师兄来说并不是问题,毕竟他有着7年码龄,软件方面可谓是得心应手,很快我们便设计出了基本的控制电路,并由叶庆同学绘制了PCB板。这时,离提交初赛报告的日子不远了,我们必须加快进度进入调试阶段。虽然已经做好出现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但是还是出现了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好在有杨老师和沈老师的悉心指导,调试工作才慢慢进入状态。我们每次的调试工作几乎轰动整个六楼,转子碰壁发出的噪音实在太大,以至后来大家都习以为常,在这里真要感谢各位同门在那段时间的包容。
程序一遍遍地烧录,转子一圈圈地旋转,时间已经到了初赛。提交了初赛报告的我们没有丝毫松懈,因为我们都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为队长的我,也是队里唯一的女生,答辩的任务肯定得担负起来,在正式答辩前,已经将PPT的内容倒背如流,准备好了各种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认可,顺利拿到西南赛区一等奖,但是进决赛的名额有限,我们没能进入全国技术赛的决赛。幸运的是我们拿到了全国仅有三个名额的RT-Thread专项奖和兆易创新企业命题的三等奖,同时也受邀参加全国总决赛。
南京
抱着学习和交流的心态来到了南京,这座热情的城市。第一印象便是志愿者们在热浪中迎接我们的笑脸,“欢迎来到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决赛现场”,瞬间便觉得一路走来的辛苦都不足挂齿。穿上赛服、带上赛牌,走进布展大厅,是真的很震惊,各式各样的参赛作品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展台,高高挂起的海报扬起的是我们迫不及待展示的心情。这一刻,五湖四海的科技力量在这里碰撞;这一刻,知识的涓流汇集成海洋;这一刻,辉煌的荣耀罩在每个人的头顶……
南信大同学们的歌舞盛宴拉开了终答辩的序幕。穿上西装,走上舞台自信、从容的他们与昔日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不修边幅的你我他好像哪里不一样了。谁说电子人只能禁锢于实验室,只会穿衬衣?我们可以拿电烙铁,也可以拿话筒;我们可以敲代码,也可以敲击人们心灵的火花!
还记得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教授讲述研电赛的成立,1996年由清华大学主办,彼时的参赛队伍仅仅13支,而如今第十五届已有近4000支参赛队伍。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创造展示交流的平台,感谢研电赛组委会的坚持初心、辛苦付出。
结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去年夏天结识了好多个师父。团队的合作教会我坚持与努力,同门的互助教会我支持与珍惜,赛场的切磋教会我分享与收获,志愿的热情教会我付出与回报……
在南京这座城市里,现代前沿科技与古老城墙交互融合。我们此次南京之旅在美食与美景中暂告一段落,但在学术之旅上才正起步,并且,我,我们都不会止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研电赛的舞台等着学弟学妹们上演新的辉煌,电子人初心不改,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