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典型的物联网资产追踪应用
    • 北斗≠北斗卫星
    • 问题大概率出在定位终端上
    • 结语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北斗掉线”司机自杀事件真相背后:切莫滥用北斗概念

2021/04/12
23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市场上所谓的“北斗产品”,往往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和依托北斗系统从事开发的厂家是两回事。

近日,货车司机金某因“北斗系统掉线”被罚款2000元导致其服农药自尽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就在今天上午,唐山市披露了货车司机服用农药死亡事件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4月5日,金德强驾驶货车进入丰润区姜家营治超站岗亭接受路警联合检查。执法人员发现该货车北斗定位系统未在线运行,涉嫌违反道路运输有关法规,依法将车辆引导至治超站院内暂停,并告知金德强到治超站证照室接受进一步核查。金德强没有立即到证照室接受核查,而是自行离开现场。后经调查发现,其到附近供销社购买农药,返回治超站到证照室窗口咨询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工作人员根据《河北省道路运输条例》规定,告诉其类似违法案例查实后罚款2000元。咨询期间,尚未实施处罚行为,双方无过激言行,也没有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其从裤子口袋内掏出事先购买的农药快速喝下。证照室工作人员发现金德强喝下的不明液体是农药后,及时报警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场人员立即将其送往医院,经医院全力抢救,救治无效去世。结合医院临床检验诊断,公安机关认定金德强系服用大剂量“敌草快”农药自杀身亡,家属对此无异议。事发后,唐山市相关部门陪同家属到事发地查看了全程视频资料,如实向家属通报了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并协助家属及时处理了善后。

目前,不少媒体已经针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多方位解读,笔者作为物联网行业的媒体人,也想站在技术的角度聊聊这个事儿。

典型的物联网资产追踪应用

我们知道,因为重载、长途驾驶、疲劳驾驶等问题,货车尤其是重型货车交通事故频发。

出于对货车交通事故的防范,2012年起,国家交通运输部开始出台办法,要求运营商用车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未安装合规行驶记录仪的货车,无法通过年审。此后规定不断调整,按照2016年出台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总质量12吨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此外,符合条件的货运公司应该自建或者使用社会化卫星定位监控平台,并按照要求将车辆行驶的动态信息和企业、驾驶人员、车辆的相关信息逐级上传至全国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公共交换平台。

从上述规定就可以看出,货车定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物联网资产追踪应用场景。货车的车载卫星定位终端(行驶记录仪等)一般会内置北斗卫星导航和GPS导航系统双模块,在采集到相关信息数据后,基于SIM卡芯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将数据回传至交通运输监控平台。

定位终端可以输出日期、时间、坐标、速度等信息,结合身份读卡器摄像头等,能够准确记录驾驶员身份、驾驶时间、行车速度、停车地点、行经路线等——监控平台据此可以分析判断驾驶员是否存在疲劳驾驶、违禁停车、超速行驶等违规行为。

所谓“掉线”,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实是指定位终端与车辆监控平台之间的通信联系中断,导致监控平台看不到车辆运行轨迹。造成“掉线”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终端的软件硬件故障、通信中断(途径盲区或SIM卡欠费)、服务器故障、定位平台故障等,还有人为遮挡、断电或破坏等等……

那么在这个事件中的“掉线”,究竟是哪一步出了问题呢?

北斗≠北斗卫星

在当前已经公开的很多报道里,都提到了事件的起因是所谓的“北斗掉线”,导致很多人误解其为“北斗卫星掉线”,实际上此“北斗”与北斗卫星并不能划等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建设的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开通后,向全球提供开放、免费、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国北斗系统。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形成了千亿级的产业链,可以被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其上游包括导航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以及地面基础设施,这部分要主要由国家投资完成,参与主体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队;北斗终端属于中游,它们或以芯片的形式,或以元件设备的形式生产能够让船舶、车辆和手机直接使用的产品;北斗导航应用服务商则属于下游。

一位要求匿名的研究北斗应用的专家对“时代财经”表示:“北斗卫星没发射信号的机率是极低的,北斗系统由国家维护其正常运行。这起事件的核心与北斗系统的技术无关,而是北斗导航产业链下游应用出现了问题。”

在文章开头的官方通报中,所用的描述是“北斗定位系统未在线运行”,而不是所谓的“北斗掉线”。可别小看这细枝末节的表述,不严谨的话可能会污名化北斗系统。

人民财评近日在《切莫将此“北斗”混同于彼“北斗”》中着重指出: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市场上所谓的“北斗产品”,往往只是某一企业的产品,并不能代表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和依托北斗系统从事开发的厂家是两回事,这点必须明确。

问题很简单,尽管北斗系统是在太空中组成“星座”,释放出导航定位等能力,但具体如何去使用,则由第三方软件或硬件,也就是“北斗产品”来实现。因此,北斗系统的能力是由软件或硬件来调用,至于开发成北斗卫星定位行驶记录仪、地质灾害检测仪器、海上短报文通信服务等等“产品”,其实都由具体企业和开发者来实现。

正因为北斗系统的名头响、口碑好,老百姓十分关注,利用“北斗”的高科技名头忽悠的现象才不鲜见。对于有些商家借北斗系统之名行炒作之实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和阻止,这既是对行业的规范,更是对北斗系统的呵护。

问题大概率出在定位终端上

既然北斗卫星不可能没有信号,那要么就是通信网络出现了中断,要么就是汽车上的北斗终端出现了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通信中断的可能性并不大。研究北斗导航20余年的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才聪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地域广阔,即使在主干道,通信盲区也可能存在。针对通信盲区,定位装置具备“盲区补传”功能,即车辆在通信盲区行驶时,定位装置将轨迹记录在存储卡中,待通信恢复后,会自动将盲区轨迹补传至服务器,定位平台由此可以查询到车辆的完整轨迹。在通信良好地区,长时间掉线,基本上可以推测为定位装置故障、SIM卡欠费或人为因素。

财新网对该事件进一步调查发现,金某所开卡车为一汽青岛解放牌卡车。金德强于2017年或2018年购买了此辆卡车,购车之前,其北斗汽车行驶记录仪就已经预装。此类行车记录仪,业内俗称“前装产品”。与之相对,市面上还存在着一批早于2013年生产的车辆,或者2013年之后生产但没有预装行驶记录仪的客货车,车主通常会自行购买行驶记录仪,以外挂的方式安装在车内,该类俗称“后装产品”。前装与后装产品功能大致相同,但后装产品通常品质、可靠性标准都比前装差很多,这是行业普遍规律。

然而,无论是前装还是后装,车载终端质量的整体合格率都令人担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去年12月公布的2020年度道路运输车辆北斗导航车载终端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在8个省市,抽取了27家企业生产的30个批次的产品,最终确定合格样品19个,不合格样品8个,主要不合格项指标为定位功能、盲区补报功能、休眠功能、CAN总线数据上传、路线偏离提醒等,抽样合格率为70.4%。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金某车上的北斗记录仪运营公司工作人员称,其车上的定位系统于去年12月就处于掉线状态,但后台通常不负责提醒工作,也无法分辨其系故障抑或人工损坏。

至于更具体更细节的部分,就有赖于技术去复原真相了。

结语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基于北斗的车辆动态监督对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和效率的作用非常显著,可极大地减少因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规停车等导致的重特大人员伤亡事件。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当出现类似“掉线”的状态时,执法人员是否能够带着人文情怀合理执法更加重要。当前,全国有3000万卡车司机,承载了中国76%的货运量。但不同地方和部门对卡车司机的违法违章处罚标准的不统一,让司机们无所适从。未来,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资料:

《人民财评:切莫将此“北斗”混同于彼“北斗”》,人民网

《卡车司机北斗定位系统掉线背后:终端产品质量严重下滑,服务费缺统一标准》,时代财经

《“北斗掉线”问题出在哪儿?该北斗卫星来背锅吗》,科技日报

《“北斗掉线”司机自杀背后:北斗概念正被滥用 无正常数据就会罚》,新浪科技

《河北货车司机事件跟踪:“盒子”到底因何断线?》,第一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