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加为下一代旗舰手机「一加9」系列的相机功能进行了高强度预热:不仅在微博上放出大量高素质样张,更是在影像分享会中重点介绍了一加手机与哈苏相机的合作。就连独立的第三方影像测试机构DXOMARK也连发了两条一加8T相机的微博,让人不禁对一加9系列的DXO评分感到好奇。
不过一加7 Pro那样凭借高分突围,登上前三宝座的剧情很可能不会在一加9系列身上上演——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在微博上回应:
今年一加9系列将不会送测DXO。
虽然说DXO只是一个第三方的测试机构,并无法规或「行规」要求「手机上市前必须送测」,但考虑到DXO在用户中有着不错的口碑,如果拿到高分更是能作为手机宣传时的卖点,不少品牌依旧会将产品提前给到DXO,部分厂商更是与DXO实验室合作优化手机,以此获得更高的影像分数。
但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所有在DXOMARK上名列前茅的品牌都提前送测了产品或寻求了DXO实验室的优化建议。比如引领手机外观与包装潮流的苹果,就对DXO评分完全不感兴趣;对于DXOMARK榜单上iPhone的系列手机的分数,苹果也从未正面回应,更是不会出现在任何宣传物料中。既然DXOMARK不是手机界的「强制认证标准」,那为什么每年依然有不少品牌「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产品送往DXO,甚至不惜花钱寻求相机优化方案呢?
「认证」是为了什么?
大家猜的没错,之所以「主动送测」或「合作优化」,背后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手机宣发时能拿到个「好彩头」。对于手机品牌来说,把手机送往DXO进行测试与用软件「跑个分」其实没什么不同,说白了都是为了给消费者一个第三方的、公允的参考标准,让消费者能直观了解到自己手中手机的拍摄能力。
以DXO的手机测试为例,尽管DXO没有公布最终的测试成绩算法与各单元测试的量化分数标准,但在测试流程中,DXO依旧给出了详尽的点评与讲解,从硬件介绍的角度来说,DXO最终给出的分数也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既然送测对消费者有利,那为什么苹果、OPPO、vivo与这次的一加就不愿意送测DXO呢?原因非常简单:在一加看来,DXO的测试并不能为一加手机带来一加手机想要的宣传效果。
刚才说过,品牌之所以要提前送的DXO,甚至专门寻找「优化方案」,无非是为了在手机发布时能获得「彩头」,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毕竟对用户来说,再出色的样张也没有一个大大的分数来的直观,过去的一加7 Pro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与DXO共同优化的「做题」行为会为品牌带来额外的开销,同时测试机构与用户审美取向的差异也导致测试出来的分数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曾经的一加7 Pro同样是最好的例子。
对所有测试机构来说,测试结果无论是分数还是评级,都只代表「这部手机对这套测试的表现」,与用户的真实使用始终有一定距离。既然一个笼统的分数不能反映产品在用户手中的真实表现,那这个分数对厂商而言确实没有太大必要。毕竟一加已经直接给出了能展现相机实力的样张,此时要求品牌送测,无异于让一个已经拥有出色作品的翻译员去考大学英语四级——「可以,但没必要」。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一加过去的产品,不难发现这种「略过测试」的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在一加7发布之前,一加就曾放出一段「防水测试」的视频:画面中一台一加手机径直跌入水桶中,并配文「 防水评级需要花钱,而我们把钱花在刀刃上」。此次「略过DXO直接放样张」,在我看来也像是在致敬一加自己——「测试没必要,效果自己看」。
相机效果「眼见为实」
有些人可能觉得奇怪了,用户自己在家里琢磨的结果,能和专业测试机构出来的结果一样吗?有一说一,还真不一样。去年Marques Brownlee(或者说MKBHD)就曾发起过一个相机盲测的评比:在无标识的情况下让用户投票选出当年的「年度最佳拍照手机」。而当年由海量评选出来的「年度最佳」,并不是iPhone、三星或华为、小米的机型,而是DXOMARK得分115的华硕Zenfone 7 Pro。
这一投票结果可以说给各大品牌上了「难忘的一课」——测试分数再高,用户照样可以不喜欢。手机最终还是要卖给消费者而不是评测机构,如何让消费者对相机满意,才是手机品牌应该考虑的事情;去不去测试机构当「做题家」,其实并不重要。
总结
尽管刚才我多次「否定DXO的存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认可DXO,或者说第三方测试机构的存在。在手机、电脑领域,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有「试错」的机会,即使买到不适合的手机,通常也要「忍个几年」才会换新。测试机构的出现让消费者能以更低的成本了解一款手机的特性,从而让用户更好的做出购买抉择。不偏不倚地为用户带来购买建议,在我看来才是评测机构真正的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