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几大操作系统厂商都在发布招聘计划,招聘规模都超过千人,铁流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一方面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厂商在政策支持和社会投资下,商业上步入了正循环,有财力养活一只几千人的队伍。另一方面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从稚嫩走向成熟,逐步获得追赶微软,初步迈入与Windows竞争的门槛。
操作系统技术积累深 研发周期长
操作系统的最难的就是做一个自己的内核,而系统内核分成很多模块,每个模块的划分、协调不仅要考虑有效性、效率高低、可扩展性、可维护性,还要注重代码控制、算法效率、项目管理、多任务调度算法、软件架构设计等方面,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技术门槛也比较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
操作系统的开发周期长,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操作系统,都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产物,而非凭空冒出来的。举例来说,手机上用的最多的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的二次开发,小清新奉为圭臬的IOS是基于FreeBSD/Unix的二次开发,Linux和IOS追根溯源都是Unix,历经了漫长的迭代演进。微软在1985年推出Windows1.0后,经过Windows2.0、Windows3.0、Windows3.1、Windows NT、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ME、Windows2000等历代陈平演进迭代,才于2001年推出一代经典Windows XP。
Linux、FreeBSD也是以UNIX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更新,才发展到现今的水平,而谷歌和苹果以Linux、FreeBSD为基础,他们的操作系统也是一代代发展的。
因此,在缺课太多,差距过大的情况下,需要的是循序渐进和厚积薄发,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妄图一口吃成胖子的科技大跃进显然不可取。至于个别明星企业一方面鼓吹自研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却“按揭开源”,然后开源代码被程序员发现所谓“自研系统”就是安卓马甲,根源就在于试图一口气吃成胖子,结果力有不逮,反而贻笑大方。
编写操作系统成本高 工作量巨大
开发一个操作系统工作量非常大。举例来说,当年以悲剧收场的塞班系统代码行数超过3500万行,Windows XP 有代码4000万行,Windows Vista 代码达5000万行,Windows 7 有代码5000万行。一个完整的通用的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它的源代码行数已经达到1亿2千万行,其中内核就这块就有2000万行以上。
庞大的工作量和漫长的开发周期导致操作系统研发成本高昂,微软在2014年的研发成本就超过100亿美元。而一个成熟的操作系统的开发更是延续数年,微软在开发Vista所花费的研发费用超过了200亿美元。Linux虽然是开源软件,不靠任何一个商业公司支持,但是由于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和认可,不但已经得到全世界程序员共同维护,红帽公司、Intel、IBM、甲骨文、微软等国际巨头也积极参与其中,仅内核据如果根据人员投入的规模,据测算也耗资数十亿美元。
这种规模的资金和人力是国内操作系统厂商难以企及的。因此,如果想要缩短和微软的差距,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是当务之急。
招兵买马 扩大研发队伍
在人力资源方面,国内做操作系统的公司一直都比较窘迫,虽然开发操作系统的公司有不少,但每一家都比较小。早些年,国内OS厂商大一些的也就只有几百人,小一点的还不足百人。也就是这几年在政策和资本的刺激下,国内OS厂商把员工规模扩大到了千人规模。比如深度获得投资变成统信之后,员工数量迅速增加,已经扩张到2000余人,从其招聘计划来看,计划在年底把员工数量扩张到4000人左右。
虽然这个规模在国内已经是数一数二了,但和微软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根据公开资料,2019年,微软员工数约为13万人。诚然,微软是一家全球企业,而且业务众多,13万人并非全部做操作系统,但体量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当人数达到4000至5000人这个规模后,国产OS厂商也算是迈进了一个门槛,毕竟,当年微软写Win7时,长期投入1000人左右,做了四年的时间,写Windows XP时则集中了5000余名程序员开发。可以看出,一只4000至5000人规模的技术团队完全能够支撑起操作系统研发,希望国内操作系统厂商能够借助政策和资本的东风,扩编队伍,培养人才,做出可以和微软匹敌的产品,在XC市场和商业市场都能实现堆Windows的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