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一月,时任苹果 CEO 史蒂夫·乔布斯在全球媒体面前打开了一个标准牛皮纸信封,并从里面取出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谁也没能想到,信封里的那台「性能羸弱」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没错,那台装在信封里极致纤薄又轻若无物的,不是别人,正式奠定了轻薄笔记本发展方向的 MacBook Air。
在发布后的 12 年里,即使其他厂牌争先恐后的追赶着 MacBook Air 的背影,其中在特定赛道上部分产品更是超越了 MacBook Air,但在 2020 年,MacBook Air 依旧是轻薄笔记本中的标杆产品,即使 windows 阵营端出了 X1 Carbon,SurfaceLaptop 和「wintel」中我最喜欢的 XPS 13 等多款极致轻薄的高端笔记本,但如果要我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差还不用带充电器的 MacBook Air 依然会是我的首选——就算是即使是 LTT 这种「著名果黑」也对 MacBook Air 给出了不低的评价。
那么问题来了,跟「无间道的续集很难拍好」一个道理,过去 MacBook Air 已创下辉煌的成就,新的 MacBook Air 又该如何下手呢?苹果给出的方案很简单——「全部重来」。
基本介绍
有一说一,全新的 MacBook Air 也不能说「全盘回炉重造」,毕竟在外形设计上,MacBook Air 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设计语言:家族式的楔形设计保证了极致轻薄的机身、恰到好处的转轴与磁铁让单手开启成为可能。打开盖子,熟悉的屏幕边框包裹着一块 13.3 英寸 2560×1600 屏幕(2K 屏幕的 16:10 版本),不过这块屏幕现在也加入了 DCI-P3 色域支持,算是稍微升级了一把。
但外观始终是表象,在「舒适爽脆」的剪刀脚键盘下,藏着的是苹果的明日之星——由苹果设计「桌面级电脑芯片」Apple M1。
硬件规格
简单来说,Apple M1 大家可以理解为一颗「魔改」后的苹果 ARM 芯片,处理器采用了 4+4 的大小核方案,芯片采用了新的资源调度方式与「统一内存架构」,CPU、GPU、神经网络核心都可以直接访问 M1 内存。除了 MacBook Air 以外,这款芯片也被用在了全新的 MacBook Pro、Mac mini 上,换句话说,这三款电脑分别对应着 M1 芯片「极致轻薄」「均衡性能」与「桌面电脑」三种不同的形态,因不同「形态」的功耗与散热条件不同,因此 M1 在三款电脑中也有着不同的性能释放。
比如我拿到的这款 MacBook Air 就是三款中最「基本」的 8+256GB 版本,如果你有对应的需求,比如平时要同时打开 100 个 Chrome 标签页或有大量照片素材需要保存,你也可以在购买时选择 16GB 的内存与 2TB 的固态。
但话又说回来,因为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取消了散热风风扇,如果你有这种严峻的使用需求,买一台 Mac mini 或 MacBook Pro 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我不是说它 M1 不够强,而是性能释放往往伴随着温度提升,但 MacBook Air 无风扇的设计限制了 M1 的性能。至于那些坚持要用 MacBook Air 剪 BRAW 或其他 4K444 视频素材的朋友,我建议还是提前买好烫伤药膏。
基准测试
那么在 MacBook Air 这副无风扇的「肉体」下,M1 又能有怎样的性能表现呢?这里我先简单地跑几个基准测试:在 CineBench R23 中,Apple M1 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 R23 与 R20 分数之间并不具备可比性,所以这里我拿出了我自己的 MacBook Pro 用做对比。毕竟不同平台有着不同的资源调度方式,跑分成绩不能像过去那样代表芯片的真实性能,最终得分的差异很可能只是来自于不同的测试算法,而不是真的性能有多强。
举个例子,在 GeekBench 5 的 CPU 测试中,使用 Apple Silicon 与 Intel 两个不同的模式运行测试,两者分数差距相当明显。不过得益于全新的统一内存架构,MacBook Air 在 Metal 测试中表现提升明显。
在 CineBench R23 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地方,软件内置的参考范例中,其他处理器前都有标注芯片的核心、线程与核心默频;但在 Apple M1 上却只标注了 8C@3*GHz(8 核心、多核主频 3.0GHz),没有标注线程数量。个人猜测着与 M1 的大小核结构有关,不过跑分过程中还是给出了 8 个框,与发布会中说的 8 核 8 线程相对应。而且理论上 M1 是个 4+4 的大小核处理器,但在 CBR23 中各线框渲染速度非常接近,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慢核」。
至于发布会上苹果着重强调「提升两倍」的硬盘读写,经过我们的硬盘测试,表现确实相当不错。即使是 256GB 的基础版(固态可用容量越大通常速度越快),也拿到了读 2695 写 2163 的成绩)。至于部分用户苦苦等待的 AX 网络,现在也终于来到了 MacBook Air 上。
好了,跑分相关的部分就到此结束了,其实一开始我也确实有想过在这款 MacBook Air 上剪些 4K422 的视频素材,再打两把魔兽,最后再给个这台电脑扣上一个「吊打 i9」的帽子。但在跑完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后,这台 MacBook Air 还是通过发热的方式向我表达了它的「不配合」:仅仅是 CPU 跑分,就已经让 MacBook Air 的功能键变得和 Touch Bar 一样温热。
而且刚才说过,MacBook Air 为了保证静音没有任何散热风扇,换句话说除了买个自带风扇的散热底座,我没有其他办法改善 MacBook Air 的散热。综合考虑后,我还是放弃了用 MacBook Air 剪视频甚至是打游戏的念头。
至于外置 GPU 就更不用想了,可能是同一内存架构占用了 M1 的内部带宽,也可能是受 ARM 架构的限制,此次三款 Mac 电脑在拓展性上都打了折扣——尽管三款电脑的 USB-C 接口都支持雷雳 3,但他们都不支持外置显卡(eGPU)设备。其中 M1 芯片的 Mac mini 更是从过去的四个雷雳 3 接口变成了两个雷雳 3,Intel 平台可以选配的万兆网口也不见踪影。
甚至可以这么说,M1 芯片的出现将 Mac 阵营再次一分为二:Intel 阵营的 Mac 就像传统的 Windows 电脑,在支持范围内用户有着不小的配置选择权,借助雷雳 3 接口与开放的 PCIe 槽,常用硬件统统可以挂在上去;而 M1 阵营的 Mac 则变得有些像现在的手机,做的都是一揽子生意,选好配置下单后最多就只能插上 microSD 卡为手机「扩容」。
既然 M1 有这么多短板,为什么大家还是趋之若鹜地预约购买,队伍甚至排得甚至比 iPhone 还要长呢?对于 MacBook Air 来说,M1 芯片的加入除了带来「压不住的性能」与更多的短板外,还为 MacBook Air 带来了什么呢?
M1 芯片能给电脑带来什么?
低温低功耗
先说说无风扇设计为 MacBook Air 带来的低温低功耗设计,别急着骂,这里的「低温」是有条件的:刚才我讲到在基准测试后 MacBook Air 升温而热量久久不能散去的问题,并将其归咎到无风扇设计上。但另一方面,如果你不靠跑分赚钱养家,而是像个正常的上班族那样做报表写文档,时不时再开个 Ps 或 Lr 处理点图片(而且你平时用的软件都有 macOS 版本),那这款 MacBook Air 那是一点都不烫。
得益于 5nm 制程工艺和 ARM 架构,M1 版 MacBook Air 的发热极为克制收敛:前段时间我带着 MacBook Air 参与了一个品牌活动,在活动现场我后台开着十几个 Chrome 页面接收图片,前台还在边写稿子边用 Lr 改图,放在腿上的 MacBook Air 依旧保持了一贯的「冷酷」,只有晚上回到房间,打算接上电视打会儿文明 6 时,电脑才开始变得「温热」。
同时,低温的 Apple M1 也让无风扇 MacBook Air 成为可能,以前用 MacBook Pro 时,只要电脑温度稍微提升,风扇就会介入工作。虽然用 Macs Fans Control 可以手动调整风扇转速、特殊设计的非对称风扇也可以减少旋转时的共振,但实际用起来电脑难免还是会「起飞」。无风扇设计的 MacBook Air 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即使你在睡觉时用 MacBook Air 压字幕,也不会有恼人的风扇声影响你的睡眠。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 MacBook Air 的续航。平常我出差时喜欢用带键盘的 iPad Pro:一方面它不需要另外开热点,另一方面 iPad Pro 的续航时间也足够让一天的工作。但这次的 MacBook Air 确确实实让我对电脑的待机能力有了新的认知:我 13:00 从家里出发,14:30 到达会场后就掏出 MacBook Air 做准备工作,并在 iA Writer、Lightroom、Photoshop 和 Chrome 之间来来回奋战到晚上八点,期间全程连接在 Wi-Fi 网络下且未接入电源。
直到我在 8 点交稿准备「恰烂饭」时,这台 MacBook Air 还有 77%的剩余电量,也就是说在我的工作流程下,就算出差两天也可以不带充电器出门;这对我的 MacBook Pro 显然是个不可能的挑战,即使是我赞不绝口的 XPS 13 也做不到这样长的续航时间。M1 款 MacBook Air 的出现,让我出差、甚至上班时不拿充电器再次成为可能。但不同的是,这次我不需要忍受 LG Gram 那松垮的机身与分辨率缩放参差不齐的 Windows。
iOS 应用有了新家
M1 芯片的加入也让新款 MacBook Air 有了直接运行 iOS 软件的能力——不过在兴奋前先停一下,考虑到直接部署 iPad Air 程序的技术门槛,相信绝大多数用户都只能通过 App Store 来安装 iOS 软件。在 M1 芯片的 Mac 上,搜索应用时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筛选项:「macOS 应用」与「iPhone、iPad 应用」;选择后者就能看到那些已经完成适配,登陆 macOS App Store 的软件,比如微博、饿了么、哔哩哔哩等软件都可以直接在 macOS App Store 里直接下载使用。安装后的软件会根据预设来决定窗口大小与布局,看起来很有「母公司」的感觉。
至于用起来,我觉得体验到还可以,双指滑动对应着手指上下滑动,点击对应触屏,至少在操控上,Mac 用户不需要学习一套新的交互。但就现阶段的呈现形态来说,除了 iPhone 开发者不再需要购买 iPod touch,可以直接在 Mac 上测试自己的 App 外,我还没觉得 iOS 应用在 Mac 上能起到什么「生产力」作用,更多的生态场景还得靠开发者继续努力。
不过也不能说在 Mac 上运行 iOS 软件「一无是处」,毕竟微博客户端已经可以在 macOS 上正常运行,Mac 用户终于可以按照正确的时间线刷微博了。
我也知道大家对 M1 Mac 的软件兼容性也非常关注,毕竟用电脑运行饿了么远没有在电脑上运行 Photoshop 那么重要。现在 Mac 上的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基于 ARM 开发的软件,比如 Chrome 的 Apple Silicon 版本、Office 365 套件与测试版的 Photoshop,这些 App 基于 M1 开发,不仅可以在 M1 电脑上正常使用,同时也可以体现出 M1 的算法优势,提升运行效率。
2. 通过 Universal 安装在 M1 Mac 上的软件,比如绝大多数你在 Mac App Store 里搜到的 Mac 软件。这些软件在安装时会根据你的电脑自动安装对应的版本,安装下来后运行效率等同于第一类软件。
3. 通过 Rosetta 运行的软件,比如正式版的 Photoshop。这些软件在第一次运行前会弹窗请求安装 Rosetta,大家大致可以理解为 Windows 电脑安装 VC 运行环境,不过每个软件的 Rosetta 安装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每个基于 Intel 的软件在第一次打开时都需要安装对应的 Rosetta,但好在速度非常快。安装 Rosetta 后不少不少软件都可以正常运行,只是它们无法体现出 M1 带来的性能优势。
4. 无法安装的软件,比如著名虚拟机应用 Parallels Desktop,它们已经发出公告,表示目前版本无法在 M1 Mac 上使用,但未来会寻求新的实现方法。考虑到苹果对软件生态的影响力,相信这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5. 不提供 Mac 版本的应用,比如网店管家,这些软件根本就没有 macOS 版本,无论是 Intel 还是 M1,统统打不开。
如果你平时用的是前三类,那 M1 芯片的 Mac 可能还真挺适合你的。但如果你工作时要用到某些的特殊行业应用,那我建议还是再观望一会儿。
iPad Pro 才是 MacBook Air 的假想敌
细心的读者可能有留意到,在体验 MacBook Air 的过程中,我更多的都在拿 iPad Pro 与之对比,而不是用 Windows 笔记本、甚至是 Windows 台式机与之对比。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 M1 款 MacBook Air 的定位与 iPad Pro 非常相似:在性能与便携间两者都选择的便携,而且两者的软件也实现了单方面的「共用」,我常用的 iA Writer 甚至可以在 MacBook Air 与 iPad Pro 之间近乎实时的自动同步。
但不同于我那带着键盘绑着笔,屏幕还只有 11 英寸的 iPad Pro,MacBook Air 在软件生态、重量与售价三个维度都超越了 iPad Pro。在我带着 MacBook Air 出差的时候,我把我的 iPad Pro 借给了一位用 Windows 笔记本的同事,想看看他对于「出差只带 iPad」的看法。短暂的交流后,我们都认为蜂窝数据、续航时间等要素都是 iPad Pro 的亮点,而键盘尺寸与售价是转用 iPad Pro 最大的障碍。
确实,一台 12.9 英寸的蜂窝 iPad Pro 配上键盘和笔,售价早已破万。但 M1 MacBook Air 的出现,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选择:与 iPad Pro 相近的发热与续航表现,13 英寸的笔记本键盘与超大触控板,P3 色域的屏幕和轻若无物的 1.29kg 重量,再加上 7999 元的起步价。对于绝大多数「码字为生」的上班族来说,M1 款 MacBook Air 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确实,iPad Pro 可以用 Apple Pencil 做笔记,可以拆掉键盘躺床使用,但就一台「电脑」来说,iPad Pro 显然还是有些「不正经」。这种「不正经」就像大家大三大四找工作时买的「西装」一样,看着挺像那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却差了一大截,只是有些公司没有着装要求,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而新款的 M1 MacBook Air,无论看起来还是用起来,都是一台「正经电脑」该有的样子,只不过 M1 芯片的加入给了他更多的可能性而已。
在 macOS 与 iOS 越走越近的今天,ARM 架构的电脑已经不再是痴人说梦,在苹果的推动下,iOS 应用登上 MacBook,甚至是 macOS 应用登录 iPad 也不再是幻想。而且全平台打通的美好愿景,将由 MacBook Air 为大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