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风之缘:SCEWC 十年之变
    • 江之梦:通往城市智能体的阶梯
    • 城之新:城市智能体的价值模型
    • 协之力:城市智能体的建设者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涛涌天际,水利万物:黄浦江畔读懂城市智能体

2020/11/20
88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议题。

而想要关注智慧城市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走向,每年一度的全球智慧城市大会(Smart City Expo World Congress,SCEWC),堪称不能错过的风向标。

今年的 SCEWC 在上海举办。这座黄埔江边的城市,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会利用江水的国际都会。从一座小渔村到万国码头,再到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中心与国际化港口,上海读懂了长江,用好了长江,最终成全了一座城市的奇迹。

从这个角度看,江水对于一座城市,就像 ICT 技术一样:它就流淌在城市之中,默默涓滴却承载万物。身处城市之中的人,能从江水与 ICT 技术中获取到多少,就能建设出一座怎样的城市。

从小渔村到国际都会,都可以依江而建;从智慧城市的初始阶段,到城市智能体的高阶段位,也都来自 ICT 技术与城市的交融。在上海的第十届 SCEWC,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件事:经历十余年发展的智慧城市产业,是否已经来到了全新阶段?从技术与城市的交融中,下一部作品应该是什么?

从 SCEWC 的获奖与入围情况来看,答案或许叫做——城市智能体。

在今年的 SCEWC,深圳以科技赋能城市精细治理荣获“全球使能技术大奖”; 上海荣获“全球智慧城市大奖”;佛山市南海区荣获中国区“经济大奖”;天津泰达、河南郑东新区、黄山市分别入围中国区“包容及共享城市大奖”、“创新理念大奖”及“治理与服务大奖”。这些获奖城市的共性在于,其背后都有华为的 ICT 技术与城市智能体架构在支持城市智能化发展。在 SCEWC 期间,华为召开了以“共筑城市智能体,提升综合竞争力”为主题的智慧城市峰会。在这场峰会中,我们可以一探这些获奖城市与城市智能体的因缘,追问如何让 ICT 技术如江水一样滋养城市发展。

从渔村,到码头城市,再到国际都市,上海可以说是江畔城市的 3.0 形态——以此为参照系,在 ICT 技术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下,城市智能体也已经抵达了智慧城市的 3.0 阶段。

风之缘:SCEWC 十年之变

经过十多年的产业发展,SCEWC 也已经来到了第十年,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风向,开始来到了历史性的变革期。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 1000 个智慧城市项目处在不同的建设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单纯的城市数据收集与可视化,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治理、多产业融合的城市智慧化发展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信息化、以及 AI 参与的局部城市智能化建设,颗粒度和能力边界都无法满足城市对 ICT 技术的渴求。

另一方面,5G、云、AI 等技术动因开始冲击传统的智慧城市能力边界,对新技术的融合与动态运用让城市智能化获得了全新可能。利用 AI 技术打造智慧城市交通;利用 5G 网络建立城市视频的高效回传系统;让云计算成为城市可升级、可进化的数字底座,打通数据孤岛,一系列技术都给智慧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何捕捉变化,借助变化完成跨越式的智慧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无数城市共同思考的话题。

从深圳到上海,再到天津、郑州、黄山和佛山,从这些 SCEWC 获奖城市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评奖风向已经发生了转变。技术融合、动态发展、全域智能的新模式开始崛起——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架构,就是城市智能体。

江之梦:通往城市智能体的阶梯

城市智能体,可以看作 ICT 技术这条大江源源不断奔涌向前的最新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智慧城市产业智慧与实践经验,同时也融合了最新的技术,走向与城市需求。

如果说,信息化与数据可视代表的是智慧城市 1.0 阶段;给城市添加 AI 运营系统的城市大脑是 2.0 阶段,那么城市智能体就是 3.0 的智慧城市。它不仅让城市有了大脑,同时让城市有了可以灵活驱动的四肢、躯干和感官。

基于如水般流淌的全域智能,城市智能体可以实现“感、传、知、用”等全要素覆盖,实现业务感知、数据传输、信息分析与处理、城市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完整的数字化体系,融入城市全要素。

回顾城市智能体的诞生,我们会发现它有三个维度的产生构成因素。在三方面合力之下,城市智能体的升级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产物:

1、技术来源:新基建背景下,城市可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量释放。随着多样性 ICT 技术的迅速迭代,智慧城市进入历史性迭代关口,迭代周期显著拉长。

2、产业来源:大量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与数据积累,积累了产业升级的价值空间。智慧城市产业具有充分的延展与探索动能,城市智能体可以通过架构打通,集成此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历史与成绩。

3、价值来源:高精度治理,生态宜居性智慧城市正在成为全球共识。智慧能力需要在城市中发挥更大能动性,回归人与城市之间高纯度的生命互动。

来自技术、产业、人文关怀三方面的改变,让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全球智慧城市产业界津津乐道于“数字深圳”的兴起。依托城市智能体架构,深圳打造了“鹏城智能体”,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智慧产业、大数据服务及感知网络六大体系,初步构建从平台、应用到智慧大脑的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全面提升了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发展能级。

在深圳的发展规划中,“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等目标已经非常清晰,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让深圳居民享受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如深圳通过建设“秒报秒批一体化”政务服务,全市 60 个委办局、400 余个核心业务上云,实现市、区两级云平台管理,增强城市公共服务。通过城市云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不断刷新“不见面审批”、“全城通办”范围。此外,通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到几十秒以内。企业项目备案,从申请到批复,只需要 6 秒。

在上海徐汇区,华为与区城运中心共同利用 AI 技术,开发了徐汇“12345”智能感知系统,从时间、空间和人群三个维度,动态分析热点话题的关联。通过将热点话题历史处置情况提炼成关键模型,构建智能感知发现、数据分析研判、人机协同处置的闭环全流程,提前预判热点问题趋势及风险态势,为“高效处置一件事”提供决策支撑。

在建设智慧城区过程中,上海黄浦区创新性提出了实现“物联、数联、智联”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以顶层设计为引领,通过创新全方位、全时空、全流程、闭环式的运营管理模式,打造黄浦区城运平台。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经济运行四大板块共 15 个专题应用。在实现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一网统管”的理念推动黄浦区城市治理从数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让城区更“聪明”。

或许可以说,城市智能体对于城市的价值,就像黄浦江之于上海:一方面江水的势能,能够提供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水利万物而不争,城市智能体能够细润到城市的细节,提供精细化的动态智能。

城之新:城市智能体的价值模型

在理解了城市智能体的历史发展之后,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打造城市智能体。

城市智能体的价值模型,是技术融合+城市智能化端口的融合,城市智能的手、脑、工具,所对应的分别是融合底座、智慧大脑、业务中枢。它们是城市创新生命力的基石,会随着城市智能体的演化,持续产生新要素刷新城市智能体的架构。

与以往的智慧城市项目相比,城市智能体有四个新: 

1、新体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体验为本的城市智能化体验。直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新底座:基于联接、AI、计算、云和行业应用的 5“机”协同,构建城市智能体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完成感知、决策、应用、联接体系的全面搭建。

3、新枢纽:通过升级的智能联接,打破数据孤岛,在现有业务系统数据独立性和垂直管理的基础上,建设数据标准和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4、新运营:建立简单好用,长期发展的运营支撑体系,保证“架构稳定、数据保鲜,应用最新”,实现智能体的持续演进和自我进化。

新的支撑点让城市智能体释放出具体价值可知可感。而为了实现城市智能体的“五新价值”,华为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1+1+N+X”的整体解决方案架构,支撑城市智能体的演化的核心所在。

“1”即 1 个智慧大脑。以 IOC 为核心框架,支撑业务横向到边,组织纵向到底的未来城市治理体系架构,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接下来的“1”是指 1 个城市底座。包含五个模块,泛在智能、数据海洋、智简网络、无边界云、城市平台,以统筹、集约、弹性、安全的理念牵引城市新基建发展方向。

“N”即 N 个垂直领域应用。牵引行业解决方案销售,补齐城市数字化发展短板,提升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X”即 X 个智能应用场景。以华为现有能力为基础,适度超前理念做牵引,设计“6 个 1”面向城市大场景服务的水平方案。即一屏态势总览、一网城市统管、一网业务通办、一码城市服务、一脸走遍全城、一栈产业赋能等智能场景。

新价值、新架构,城市智能体从多个角度刷新了城市智慧的极限,让城市服务产业、服务经济,服务每个人的能力全面提升。

协之力:城市智能体的建设者

城市智能体的价值升级背后,是智慧城市产业与生态建设十数年的耕耘与收获。

以获奖的城市智能体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背后蕴藏了华为与生态合作伙伴、城市客户之间的默契合作,长期耕耘。城市智能体的背后,凝结了华为与合作伙伴四个关键能力,而利用好建设者的能力积累,也是我们推进城市智能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

1、全生命周期的运营能力,让城市智能体打通数据与应用孤岛,实现长期自我演进。华为提供的数字平台与产业底座,可以成为城市长期发展的可信赖基础设施。

2、“全栈”技术的融合优势,让城市智能体可以利用 5“机”协同的历史契机,实现智能化的创造性飞跃。华为的全产业链优势,可以助力实现从城市整体智能构建到行业数字化转型、城市服务能力智能化升级的体系化价值飞跃。

3、开放共赢的伙伴生态策略,让城市智能体成为众创、众智的海洋,以产业集群智慧构造城市智能,在开放生态中发展城市能力边界。智慧城市生态圈现有百家成员,包括资金、总集、运营、业务应用合作伙伴。

4、华为自身智慧城市经验,融合到城市智能体中,展现为顶层规划能力、产业需求洞察与工程化、地面服务等多重能力。这些无形能力为城市智能体保驾护航,确保城市智能体的创新系统可以准确落地。

目前,华为已经为全球 40 多个国家、200 多座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既拥有在北京、深圳、天津、苏州等大城市的全面建设经验,也有在湖南益阳、安徽黄山、甘肃敦煌、山西灵石、河北灵寿等中小城市的实践经验。通过全领域、全周期服务城市客户,华为已助力 30+城市 / 城区获得国内、国际智慧城市大奖。这让很多城市获得了数字时代全新的城市名片。

过去的漫长历史中,人类用协同的力量汲取江河的能量,哺育生产和生活;而在今天,全球城市也需要应用协同的方式,从 5“机”中获取时代的发展动能,完成城市智能体的构建。

大江大河是文明的坐标,城市智能体或许就是未来城市的坐标。

智慧城市在蜿蜒流淌的进程里,同江水一起生生不息,滋润万物生长,灌溉文明勃发。当你在黄浦江边的上海,欣赏智慧城市的最新走向,会读到一种人、技术、城市之间的全新交融——那就是城市智能体的景色。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