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接触分析
    • 接触行为模式(Type):
    • 接触表现形式(Behavior)
    • 接触修剪(TrimContact):
    • 接触算法(Formulation):
    • 接触探测方法(DetectionMethod):
    • 法向接触刚度更新(UpdateStiffness):
    • 接触面处理(InterfaceTreatment):
    • 收敛判断
    • 最后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装配体结构力学分析 —— 接触分析的基本参数

2020/10/05
849
阅读需 8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引言

前文讨论了装配体结构力学分析中基于几何、自由度、运动副和接触等几种处理方式。

装配体结构力学分析(1) —— 装配体的几种处理方式

装配体结构力学分析(2) —— 几何 / 自由度 / 运动副的处理

装配体结构力学分析(3) —— 接触分析基础

本篇主要讨论接触分析的一些基本分析参数。

接触分析

以 Workbench 为例,介绍基本的参数设置。一个通用的基础设置如下,不同版本的 ANSYS 可能布局略有不同。

接触面(ContactSurface)和目标面(TargetSurface):

如采用对称形式,即接触面和目标面等价,可随意设置,但一般还是应尽量注意;

如采用非对称形式,即接触面和目标面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通常总的原则是:目标面是刚性的或刚度大的,区域大的,作为“背景”的;

目标面刚度较大,接触面刚度较小;

目标面单元尺寸较粗,接触面单元尺寸较细;

目标面区域较大,接触面区域较小,即基础法线上,目标面区域完全覆盖接触面区域。

接触行为模式(Type):

接触行为模式是最重要的设置,直接决定了仿真的准确性和收敛性;

线性分析中,非线性接触会自动转化为线性接触,即保持初始状态;

接触行为模式具体可见前文。

装配体结构力学分析(3) —— 接触分析基础

接触表现形式(Behavior)

前文已有讨论,本篇不详述;

接触修剪(TrimContact):

通过接触修剪可以通过程序判断减少接触单元,提高求解效率;

在程序控制下,对于手动添加的接触,以及在大变形时会被关闭;

通常选择程序控制,不做修改即可。

接触算法(Formulation):

不同的接触行为模式可选择不同的算法;

当收敛困难时,可调整不同算法尝试收敛;

前文已有讨论,本篇不展开。

接触探测方法(DetectionMethod):

主要区别是通过高斯点接触还是节点接触;

MPC 和 NormalLagrange 无法通过高斯点接触。

穿透容差和弹性滑动容差(PenetrationTolerance、ElasticSlip Tolerance):

可通过真实值(设置为负值)或系数控制(设置为正值);

通常选择程序控制,不做修改。

约束类型(ConstraintType):

当选择 MPC 时,可选择约束类型;

主要设置自由度如何匹配。

法向接触刚度(NormalStiffness):

法向接触刚度对于接触问题的收敛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

自动形成接触刚度或手动输入接触刚度,如输入比例通常为 0.01-10;

较大的接触刚度可使穿透量减小,获取相对较准确的结果,但容易引起求解过程震荡或发散;

当收敛困难时,应从较小的接触刚度开始,调整不同数值进行尝试,同时应兼顾精度和效率。

法向接触刚度更新(UpdateStiffness):

法向接触刚度更新设置允许在迭代过程中不断更新接触刚度;

接触刚度会根据迭代状态自动更新刚度,可同时提高精度和收敛性;

设置分为不更新(默认值)、等效迭代步更新和载荷子步更新;

当收敛困难时,可调整不同选项进行尝试。

稳定化数值阻尼系数(StabilizationDamping Factor):

当接触面存在一个小空隙时,添加阻尼增强收敛性;

应设置一个合适大小的阻尼,阻止刚体运动,同时防止引入的阻尼过大影响结果;

通常设置为 1.0;

当设置为 0.0 时,系统在第一个载荷步时仍然会使用这种阻尼,当设置大于 0 时则每个载荷步都会应用此阻尼系数。

接触半径(PinballRegion):

通过圆形(2D)球形(3D)邻域设置接触搜索范围;

当接触面存在一个小空隙时,可通过接触半径设置,确保其处于接触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过大空隙通过接触半径设置强行连接,可能会传递一些不存在的虚假载荷。

时间步长控制(TimeStep Controls):

设置是否主动调整子步时长,默认为不调节;

当在分析过程中,出现过大的穿透或显著的接触状态变化,开启 AutomaticBisection 则会自动减半时间步长;

Predictfor Impact 选项与 Automatic Bisection 类似,不仅如此,该选项还会通过接触状态预测最小的时间步长,当接触状态变化剧烈或复杂时,推荐视同该设置;

时间步长控制对结果收敛影响较大,当收敛困难时,调整不同选项进行尝试。

接触面处理(InterfaceTreatment):

当接触面存在小的空隙时,可通过该选项调整

默认为通过手动输入偏移实现(AddOffset, No Ramping);

手动输入偏移可通过渐变实现(AddOffset, Ramped Effects);

通过自动调整接触(Adjustto Touch)可消除接触模型中的小缝隙。

接触的相关设置大致如上所述,随着版本的更新也在不断增加和调整,APDL 中可以设置更多,如一些容差、最大值、摩擦生热等,在 Workbench 中可通过插入命令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介绍大多针对非线性接触,线性接触通常不存在收敛问题。另外,非线性接触相对难度较大,收敛困难,复杂程度较一般分析高很多,在不确定应该如何设置时,采用程序控制的方式是第一值得推荐的方法,在不能收敛或结果不理想时,可逐步尝试一些选项,以实现满意的分析。

收敛判断

一般非线性分析中,可以设置一些参数调整收敛性,如自动步长、Newton-Raphson 方法选项、收敛准则、线性搜索、弧长法等,具体的分析介绍不在此列出。

在接触分析中特殊的是,需要足够小的接触穿透,过大的接触穿透不符合实际,即使计算结果收敛了,我们仍然认为该结果是不可靠的,但是穿透要小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通常可与接触面的变形比较,通常需要小好几个数量级,此时接触模型的参数不会过多影响真实结果。

最后

本篇主要讨论了接触分析的基本参数设置,下文将讨论整个接触分析的流程以及前后处理。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本公众号主要涉及(不限于)有限元仿真、多体动力学仿真、实验与测试、软件二次开发、信号处理、数据科学、智能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