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知名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研发中心,甚至是布局在全球市场的。吸纳各地的优秀人才为自己所用,这是很多国际化企业的一种惯例。毕竟,不同的市场需要更多的熟悉本地特点的研发人员来不断完善产品的适用性。
我们也看到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设立研发中心,也在招募一些本地的优秀人才加盟。多元的人才战略也意味着更加多元的文化和人才特点。在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大环境驱动下,人才的吸引自然也不分国界。
有意思的是,在这方面,格力电器反而走了另一个“极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一次高峰论坛上表示,过去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招揽国际人才,作为企业优秀的标准。但如今企业应该有更高端的研发中心在中国。格力电器 15 个研究院全部在珠海,没有一个在国外。格力 1.5 万研发人员没有一个外国人,也没有一个海归派。
当然,董明珠也明白,自己这样讲,大家也不一定会认同。既然可能不会认同,那么格力电器为何还如此“一意孤行”呢?或许也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更多的市场在国内的前提下,格力自然希望有更多的本土化研发人员对于自身的产品进行不断地打磨,进而推出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只是,如果过分强调本土研发人员的产出比,而忽视了海归派或者外国研发人才的加盟,显然也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拓展。其实在对于人才的吸引和招纳方面,应该还是百花齐放,只要有自己需求的研发人员,就不应该看究竟是“海归”或者外国人了。如果过于刻意寻找本土研发人员,对于研发的提升是不是足够好?
当然,因为使用了本土研发员,在相关费用的控制上,自然也更加游刃有余一些。之前,董明珠还表示,格力今年要招五千名大学生并充实自己的研发队伍。把这些研究员进一步充实进去后再培养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先进技术,不断地升级。
研发人员本土化不是不看好本土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研发水平,事实上,本土科研人士更愿意吃苦,更容易有奉献精神。不过,也存在着一些短板,过分强调本土研发人员,而忽视了海归派和外国人可能带来的技术能力延伸方面的缺陷,这本身也是一种夜郎自大的做法。对于今年整体行情不太景气的时候,市场或许更需要一种新兴模式可以带来改变的机会。
研发就是博采众长,然后提炼出属于自己的需求。并把这种企业研发能力直接投产到相应的产品线上,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也对相关产品的持续跟踪,进而给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
不久前,格力电器发布了 2020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加上之前发布的 2019 年年度报告,我们发现,2019 年格力电器利润下滑 5.57%,预计 2020 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减少五成左右。虽然疫情有很大的影响。不过,竞争对手的成绩还不错。包括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已经追上来了,格力需要重新思考,找到新的赛道。空调市场有限,迫于现实,格力也必须找到空调业务之外的业绩支撑点。而这就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以及相应的研发人员支持。
董明珠曾经尝试做手机,投资新能源汽车,制造生活家电等;甚至在 2020 年初宣布投资 10 亿进军医疗器械领域。但好像都收效甚微。董明珠曾经表示,格力有接近 10 万名科研人员,过去 99%都在研制空调,现在这个比例逐渐降到 70%,另外 30%转向工业制品,包括核心产品,压缩机、电机、电工部分零部件,全部自主研发和生产。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格力已申请专利 53340 项,其中发明专利 25011 项。
据悉格力也计划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力,只是如果拓展海外市场,还能做到不用外国研发人员吗?据格力 2019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海外收入不到 14%,而格力的主要竞争对手海尔和美的的海外营收占比均在 40%以上。如今,格力电器已经引入了资本巨头。高瓴资本近些年在海外市场上非常活跃,对于格力来说,借着高瓴资本的优势,对于其拓展海外市场也是大有助益的。只是,在人才的吸引上,或许董明珠也需要转变思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