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A 股市场,逢芯必涨
    • 从终端到云端可谓成功
    • 推动商业落地是关键问题
    • 面临的真实困境无法掩盖
    • 芯片的泡沫有多大
    • 结尾: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芯片产业泡沫满天飞,寒武纪上市难掩困境

2020/07/29
271
阅读需 9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近日寒武纪登录科创板广受关注,不仅摘下“AI 芯片第一股”的名号,市值更是扶摇直上突破千亿。

A 股市场,逢芯必涨

7 月初,寒武纪在科创板的发行价确定为 64.39 元 / 股(人民币,下同),募资金额预计为 25.82 亿元,低于招股书中披露的 28.01 亿元金额、市值 280 亿。

就在大家认为寒武纪上市时机不利,市场表现反响平平时,2020 年 7 月 20 日,一路陪跑寒武纪的投资人迎来回报。

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后,其股价大涨 234.24%,市值破千亿。截至当日中午,其股价依然在小幅度攀升,徘徊在 215.9 元左右。

一级市场的资源不足以再满足像寒武纪这样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了。它必须要从更大的市场获得腾挪的空间。寒武纪一路狂奔下来,不停歇的补给和输血成为共识。

但就具体投资角度而言,企业要讲究估值和业绩,目前市场对寒武纪的预期有点偏高。

市面上的优质芯片公司并不多见,寒武纪成功研发出全球第一款商用智能终端处理器,被视为市场优质稀缺标的。从长期来看,这家公司规模还在初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从终端到云端可谓成功

2012 年,二人的神经网络芯片处理器项目开启,两年后,深度学习处理器相关论文获得国际会议学术大奖。

2015 年,寒武纪芯片成功流片。从项目启动,到寒武纪流片,一路走得非常顺利。

而此时,华为正秘密筹备新一代智能终端芯片,与寒武纪展开合作顺理成章;后续,华为麒麟 970、麒麟 980 均采用了寒武纪的 NPU 解决方案。

但是,到了 2019 年,寒武纪的 IP 授权业务营收出现大幅缩水,从之前的 99%,一路跌到 15.49%。

原因是,寒武纪的大客户华为开始自研 AI 芯片,包揽云管端每个层面。这意味着,寒武纪不仅失去了最大的客户、主要的营收来源,还将与之前的大客户在相同的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而 2019 年也是寒武纪转型的关键一年,寒武纪正式云边端一体化发展。

2018 年,寒武纪发布思元 100(MLU100)芯片以及云端智能加速卡后,2019 年,寒武纪的步伐明显加快了,连推思元 270(MLU270)、思元 290(MLU290)两款芯片,以及思元 220(MLU220)芯片及边缘智能加速卡。

还进一步推出适用于所有芯片和处理器产品的软件开发平台 Cambricon Neuware。

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的重要性断崖式下滑,云、边缘、软件成为寒武纪的主攻方向,寒武纪在极短的周期内完成了云边端的一体化布局。

寒武纪目前已聚齐云、边、端 3 条产品线,目前行业内可实现从终端、边缘端到云端完整智能芯片产品线的企业包括辉达和华为海思,尤其是用于 AI 训练的芯片中,辉达占据绝对优势,而寒武纪是芯片领域的后起之秀。

长远来看,由于云端与终端应用的成长高峰已过,为分担其云端与终端在 AI 运算的负担,边际运算也就是偏重当地运算 AI 芯片市场,其成长速度应该会相当惊人。

推动商业落地是关键问题

虽然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AI 芯片的发展,但盈利难仍然是 AI 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招股书披露,寒武纪 2017、2018 和 2019 年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38070 万元、-4104 万元和 -117912 万元,仍处于亏损状态。

如何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商业模式落地,是考验 AI 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课题。

目前较大的市场包括云端服务器智能驾驶、安防等,但是市场还没有完全放量,无法支撑企业的盈利表现。

国内 AI 的研发投入是分散式的,集中在单一应用,面临着投入高市场小的问题。形成平台化的服务能力,走产品化路线,是 AI 企业提升营收能力的关键。

随着 5G物联网时代来临,下游应用场景对 AI 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为 AI 芯片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遇。同时,更加细分的应用市场,也对 AI 企业能否紧跟市场形势,借助场景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出要求。

 

面临的真实困境无法掩盖

大客户华为流失背后更为残酷的真相是,作为创业公司的寒武纪,其产品线与芯片巨头华为海思、英伟达完全重合。

寒武纪与华为海思的合作,更像是特殊时段的暂时需求。在海思自研之后,短期之内终端市场不再存在规模化出货的市场空间。

在研发投入上,据招股书,2019 年寒武纪投入 5.43 亿元,研发人员数量 680 人,而同期华为海思的研发投入是 24.39 亿美元,两家公司相差近 32 倍,英伟达的研发费用高达 28.29 亿美金。

在 2018 年 10 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首次公布了华为全栈全场景 AI 解决方案,覆盖端、边缘和云等全场景。华为还发布了两款基于自研达芬奇架构的 AI 芯片昇腾 910 和昇腾 310。

对于华为而言,一家一直崇尚自研能力的企业,在 AI 芯片和应用这个市场广阔的赛道上不可能不去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华为由寒武纪的客户转变为竞争对手的根本原因所在。

逐渐失去华为的新订单后,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许可销售收入在 2019 年出现同比下滑,只有 6877.12 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下降至 15.49%。

除了华为之外,目前虽然也有国内手机厂商在尝试自研 SoC 芯片,比如小米、OPPO 等。但在自研 SoC 芯片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还是会大规模采用高通联发科等芯片企业的产品。

而这些专业的手机芯片供应商都选择自研 NPU,这让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收入面临极大的挤压。

 

芯片的泡沫有多大

中芯国际和寒武纪的上市表现,单看涨幅并不算多大意外。因为科创板上市即巅峰的平均涨幅目前也在 150%以上,所以这两者的成绩也只是中上等的水平而已。

两者均创下了光速过会的记录,以中芯国际为例,上市当天的成交额占据了科创板成交额的 50%,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影响力。

AI 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表现就更是夸张了,根据招股书的披露,2020 年上半年预计亏损超过了 2 亿,总得营收只有 8200 万左右,但市值却达到了千亿的规模。

如果我们褪去寒武纪 AI 第一股的光环,去查看其真实的情况,会发现它与千亿之间可能还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寒武纪的未来依然是迷,在国内竞争环境上,有阿里、百度、华为等国内巨头,在国际上有英伟达、英特尔等众多的巨头,无论是研发实力还是市场环境都要比寒武纪好上不少。

结尾:

寒武纪市值突破千亿只是暂时性的,其千亿市值是否可持续,则取决于新业务的发展空间。

关键在于寒武纪能否在自己的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且扎扎实实把整个领域做起来。如果芯片能做得跟英伟达一样,将来的市场不可限量。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AI芯天下是智能芯片行业垂直自媒体。采用媒体+行业的模式,坚持从芯出发,用心服务的理念,致力于丰富的网络基础资源建设。官网:http://www.world2078.com/ 公众号:World_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