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5G 芯片成为行业热议话题时,另一块芯片战场正在开展一场吞并战。而这两家公司在此时进行合并,更多是面对行业下行压力做出的必要生存选择。
ADI 与美信联姻
半导体制造商 ADI(亚德诺半导体)公司 7 月 13 日表示,将以约 2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 Maxim(美信),旨在扩大其在汽车和 5G 芯片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
两头顶尖模拟芯片巨头的联姻给因为疫情而导致消沉的全球并购市场带去了一丝活力,也给全球带来了一个市值达到了 680 亿美元的模拟芯片巨头。
ADI 目前占据数据转换器半壁江山,但电源管理芯片是 ADI 的弱项。但电源管理芯片占据模拟芯片市场的 53%,随着 5G、汽车电气化的发展,电源管理芯片发展后劲十足。
而电源管理技术恰恰是美信的王牌,美信在汽车和数据中心市场的优势将与 ADI 在工业、通信和数字医疗市场的优势相辅相成,美信聚焦应用的产品类型与 ADI 面向广泛市场的产品类别互补。
看到汽车、工业等未来市场的发展,恐怕这也是此次收购的原因之一。与 ADI 拥有广泛的产品线不同,美信主要集中于汽车、工业、通信等市场;而对美信的收购将有助于 ADI 在这些领域完善产品线,进一步拓展市场。
淡化华为影响的报团取暖
ADI 收购美信算是寒冬里抱团取暖,收缩消费和通信业务,淡化华为影响,强化工业和汽车领域的优势应该是收购的主要原因。
对于两家芯片巨头的合并,意味着第二大与第七大的联手,对于排名第一的德州仪器来说,这意味着它将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会产生规模效益,其叠加的收入基础将会分散掉芯片设计的庞大支出,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在合并前,ADI 的研发支出占其总收入的 19%,而德州仪器仅为 11%;但后者的销售额却是前者的两倍多。
对于 ADI 和美信,当然是合并后拥有更大的客户定价权;但对于中国用户来说,选择面肯定更窄了,议价能力会被进一步削弱。
在面向工业、航空航天的高端模拟芯片市场,主要徘徊在中低端市场的中国企业一直不太具备明显竞争优势,而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巨头时,希望看起来更小了。
汽车、工业以及核磁共振医疗仪器需要的高端电源管理芯片对性能和可靠性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产品几乎是被前面那几家垄断。而我们的高精密度工业仪器都需要这类高端电源管理芯片,也算是卡脖子设备。
而国内虽然也有像矽力杰、圣邦股份、思瑞浦这样的头部模拟芯片企业,但无论是产品品类数量(相差几千种),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差距。
压力来到了国内模拟芯片这边
模拟产品在很多年前就基本进入了存量时代,各家都有自己的地盘和优势产品护城河,全球模拟厂商排名的变化基本只有发生了并购案才会发生。
存量时代想突围,那就得有增量的机会,而现在肉眼可见的增量机会则是汽车电子领域,这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各大模拟 / 混合信号厂商基本都布局了汽车电子的原因。
目前国内模拟 IC 公司主要集中在电源管理,接口,运放,音频等领域,信号链领域仍然很弱。
这些高速 ADC 芯片虽然每年出货量不到 10%,但却创造了接近 50%的行业销售额。在这方面,高速高精度 ADC,一直是瓦森纳协定中的对华禁运项目,国产芯片几乎仍旧是空白。
例如,高速 ADC 的分辨率和采样速率是个矛盾体,分辨率越高,采样率越低。在分辨率 14bit 的情况下,国际上采样速率能做到能 1G、3G、5G 甚至到 10G,但是在国内大概只能做到 300M、500M 这样的一个水平,差了好几倍。
两家公司合并后,在产线整合的过程中其实会有很多问题。比如生产转厂过程中的断货、缺货等,这些短期内都是国内厂商寻找国产替代的机会。
德州仪器模拟芯片的收入分为 3 部分:工业应用占收入的 36%,消费电子产品占收入的 23%,汽车应用占收入的 21%。
而亚德诺的销售额按用途划分为 4 块:工业(50%)、通信(21%)、汽车(16%)和消费者(13%)。
中国的模拟芯片企业,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都与其存在着很大的的差距。这次合并,更是增加了国内企业的压力。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整合代理商确实会降低运营成本。合并后的 ADI 无论是面对终端企业还是代理商,都会获得更多的议价权,处于优势地位。
结尾:
不过,两个公司合并之后,从长远来看可能公司策略也会做出调整,在一些小的细分领域 ASSP 的专注度可能会下降,这也可能会是国内模拟芯片厂商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