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南京德科码上高度依赖外商
    • 南京、淮安、宁波三地入坑
    • 引进项目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
    • 不宜盲目技术引进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德科码申请破产 引进技术道阻坑多

2020/07/14
21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日前,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南京德科码申请破产,破产案件案号为(2020)苏 01 破申 23 号、(2020)苏 01 破 10 号。其实,早在 2019 年 11 月,德科码就被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为失信被执行人。从当年的号称投资 30 亿美元的项目,到如今申请破产,德科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引进技术道阻坑多。

 

 

南京德科码上高度依赖外商

2015 年 11 月,德科码“CMOS 图像传感器芯片(CIS)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约 25 亿美元;到了 2016 年 6 月 8 日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时,宣布的总投资额已经达到 30 亿美元,金额和南京当年 3 月签约的台积电项目体量相当。

2016 年 6 月,南京市政府、南京德科码以及 TowerJazz 宣布合作,在南京建设 8 寸晶圆厂。按照规划,项目将分期建设。一期项目为一座 8 寸晶圆厂,预计投产后产能可达 4 万片 / 月;二期项目为 8 寸晶圆厂 1 座和 12 寸晶圆厂 1 座,投产后产能可达 6 万片 / 月,12 寸晶圆厂以自主开发的 CMOS 图像传感器芯片生产为主,投产后产能可达 2 万片 / 月。

在 2017 年 6 月的报道中,德科码表示,一期建设的 8 寸晶圆厂“将于今年(即 2017 年)11 月主体封顶,明年(即 2018 年)6 月实现量产。”

德科码走的是 IDM 模式,也就是自己搞定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摄像头模组整条产业链

不过,由于本身缺乏技术积累,因而走的是技术引进路线,现实从 ST 手里买到 COMS 传感器的相关工艺授权。然后又从安森美半导体买相关专利和技术授权。之后又在日本成立芯片设计公司,并找来了原来日本东芝 CMOS 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和研发团队 ...... 可以说,德科码在技术商高度依赖海外技术输入,本身并不具备太强的技术研发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南京德科码既不具备多少技术研发能力,也不具备商业造血能力和融资能力。德科码早期运营资金均靠政府投资,而工程建设费用、供应物料费用,全部由中建二局以及供应商垫付。南京市政府总计向德科码投资大概是 2.5 亿元,但资金分批次发放。当花钱的速度超过政府投资时,问题就爆发了。

根据当初规划,计划建设三个 12 寸 CMOS 图像传感器专属晶圆厂,2018 上半年投产。当三座 Fab 全部落成,产能可以覆盖中国市场 13MP 及以上 50%的需求。

不过,现实很骨感,虽然媒体新闻上一直是各种敲锣打鼓报喜讯,投资多少亿,签下多少亿,但从 2019 年开始画风突变,先是爆出欠薪,然后又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最近又是申请破产,把当地政府和公司员工坑害得不轻。

在整个过程中,德科码还有一个神操作,那就是宁可拖欠员工工资,也要提前向洋大人支付技术授权费。在 2017 年 8 月,德科码向 TowerJazz 一次性支付 1800 万美元作为技术授权费,此次支出耗光了德科码的现金流。之后,德科码开始欠薪。2018 年底,政府又到了一笔资金,德科码给员工补发了 2 个月薪水,但没补全,还欠着不少。在 2019 年 2 月,德科码又向 TowerJazz 支付了 900 万美元的技术授权费,政府资金再次耗空。真可谓是宁予友邦不与家奴。

  

南京、淮安、宁波三地入坑

南京并非唯一被德科码坑害的地方,淮安和宁波也和南京一样掉进坑里。德淮半导体的前身是淮安德科码。根据最初规划,德科码董事长李睿为将通过码扬(上海)微电子有限公司出资 4000 万。

淮安德科码开工之后,政府与李睿为的矛盾开始爆发。动工之后就要开始花钱,需要李睿为出资,在李推脱数次之后,淮安才发现他根本没打算出钱。刚刚开工的德淮项目停滞,直到 2017 年淮安政府出资后才重新启动。

之后,地方政府和李睿为发生纠纷,李睿为起诉淮安,要求对方不能使用“德科码”这个名字,不得已,地方政府赔钱,并改名德淮半导体。据媒体报道,德淮这个项目政府投资 46 亿元,然而却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已经成为烧金的无底洞。有意思的是,在南京、淮安两个德科码遭遇困难之后,2019 年初,李睿为在宁波注册了“承兴半导体”,在获得 700 万政府资金后,主流媒体上就看不到下文了。

早些时候,一位网友就对“两德”的项目给出评价:

不了解项目的都觉得这个项目很牛,了解项目本身的人都知道项目岌岌可危,各种内部原因没法在公开场合细讲,讲了有损形象,但是市场上前有狼后有虎,自身技术不达标东西做不出来,项目前景一片黯淡,希望能支撑住,如果一旦爆雷,XX 区震动不会小,政府将背负巨额债务。

在 2020 年 3 月,媒体报道德淮半导体已经停工 50 余日,且仍无复工迹象。虽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业可自行复工,无需经政府审批”,但德淮仍对咨询“何时上班”的员工回复称“正在等待政府审批”。

其实,德淮早已入不敷出,拖欠了近亿元的员工工资。德淮半导整个项目在淮安政府 2020 年工作报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苏省 2020 年重大项目名单。基本上属于放弃治疗,任由自身自灭的节奏。

引进项目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

此前,德淮陷入困难时就曾经四处选择投资,然而却铩羽而归,只有当地给予鼎力支持。然而,在 2019 年 10 月,淮安市 XX 区委原书记刘 ZY 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之后,德淮就不行了。刘 ZY 自 2013 年 12 月出任区委书记,德淮半导体系其引进的重点项目。

据媒体报道,“刘被调查之后,纪检部门联系过德淮的多个高管了解情况”;“谈话之后,德淮部分高管开始风声鹤唳,有的已经好几个月不露面了,还有直接提出离职的,但公司没有批准”......

在一些招投标项目中,也出现一些诡异现象,比如基建项目耗费比正常的价格虚高了一倍,又比如生产线项目费用偏高,而且还是“舍优取劣”。报价最低,实力最强,曾经承接过北京中芯国际、西安三星项目的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因“业绩不达标”被排除,反而是反而是实力不如中电四,报价更贵的中电精泰中标。

另外,媒体还报道德淮存在惊人的公关费用,有媒体引用知情人士的披露:“德淮每个月仅烟酒费用要高达几十万”,“德淮的消费很奢华,整个淮安的高档 KTV,德淮几乎全都是 VIP”,“高管一顿年夜饭就能吃掉 200 多万”。

 

不宜盲目技术引进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根源还是盲目技术引进。李睿为曾经担任日本 TMLink 株式会社分支机构总裁。李睿为借用常期在美国、日本求学、工作的经历,使国内一些人迷花了眼,对于拥有洋背景的李睿为,南京、宁波、淮安等地方政府没能够仔细甄别,轻率的与之合作,进而造成了如今这种尴尬的局面。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中国兴起了芯片热,中国各地都对芯片项目非常热衷,在政策上各种开绿灯,投资力度也非常大,其中,类似李睿为的人还有很多。

比如苏州宏芯在与 IBM 合作后,2 年左右就闹出欠薪风波。

又比如贵州华芯通,在与高通合资之后 2 年多就关门了。

还比如成都格芯,媒体报道中称投资 90 亿美元,结果几年下来毫无建树,厂房无人接盘,从西方采购的价值近百亿元的设备堆在厂房里积灰尘。

还有个别顶着民族企业光环的寡头,打着安全旗号,向相关单位大肆兜售 ARM 服务器,并且在全国各地圈地要市场,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地方政府对于那些具备洋光环和民族光环的引进项目,应该增加甄别能力,避免发生宝贵的国有资金和时间被这些技术引进项目挥霍。

另外,在国有资金的使用上,一些地方总是对于买设备,买技术非常热衷,对于高管拿高薪开绿灯,对于养海外技术团队非常热衷,但对于培养本土技术团队,养本土人才非常吝啬。以德淮这个项目来说,买技术授权耗资 4.5 亿元,高层年薪都在百万以上,维持原日本东芝的 CIS 一个几十人团队,则耗费了 3.5 亿元,而这些日本员工压根就没有拿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对比,本土员工至今被欠薪。

铁流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扶持那些技术上十年磨一剑,甘心坐冷板凳十几年的小公司或科研团队,从本土技术团队中去挖掘真正值得投资的科研团队或小公司。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有钱买不来,市场也换不来,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领会讲话精神,切勿重蹈犯“贪大求洋”的覆辙。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