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深入技术底层的vivo手机,如何打造影像核心赛道?

2020/07/14
10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从来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止我们记录生活的美。

岩画到文字,水墨到油彩,照片到影像,从古至今,我们对美的探寻始终如一,只有记录方式随着时间变迁。

如今,手机成为了人类社会最普及的生活记录工具,第三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已经有 70%是图像和视频。

甚至连最专业的艺术家们,都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来进行创作。

比如名导演陈可辛,在 2018 年春节,只用一台 iPhone X 拍出了火爆朋友圈的微电影《三分钟》。

比如"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钟情于 vivo 手机,曾用 NEX 在世界杯赛场捕捉进球瞬间,用 X23 记录张掖的甘凉风情,用自己的风格为 X27 联合定制了"肖全滤镜",用 X50 Pro 发现长沙夜色下的百态人生。

虽然这些举动背后,不乏商业力量推动,但他们已经用事实证明,智能手机具备了足够强大、足够丰富的影像能力,支撑我们对生活之美的发现、记录与表达。

尤其是在海量的用户需求刺激下,手机影像系统的进化不断提速。从单摄像头到多摄像头,从 OIS 到微云台,从超级防抖到超级夜景,无论硬件模组、软件系统还是针对特定场景的算法优化,都日新月异,高速迭代。

在这方面,vivo 一直是先行者。

从最早将 OIS(光学防抖)和大光圈引入手机,到前置柔光灯和逆光拍照优化,乃至最近 X50 系列的超大底和微云台,vivo 都始终行走在手机影像的创新前沿,而 vivo 手机——尤其主打"非凡影像"的 X 系列,更是每一代都成为了同时期最专业的影像旗舰产品。

这并不是一件易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格局越来越集中,要在手机行业的某一个领域,一直持续引领技术创新,已经越来越难。

那么,vivo 是怎么做到的?

【 1 】

我们为什么要拍照?为什么要录像?

"它代表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己对世界认知,它不是一种客观的陈述,客观的陈述更多地记录,日常生活的记录。" vivo 影像技术总经理于猛表示。

基于这个初衷,vivo 把影像确立为未来十年长期投入的核心赛道之一,在认知正确的前提下,技术投入不设上线。"vivo 未来可能长期的方向是希望在艺术和生活记录之间的个性化,帮助普通的消费者能实现个性化的定义,为提供一个简便的工具来使他们方便使用、方便实现,方便他们个人的表达。"

于猛表示,这个可能是 vivo 未来的一个主方向,其他技术的布局都是依托这个大方向去展开的。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归根到底,都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差别只是在于记录与表述的方式不同。

艺术家们需要尽可能专业的工具,以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并不要求极致的性能,更需要操作足够简单方便。

比如,摄影家用专业的设备拍夜景、拍星空时,往往需要复杂的操作和细致的参数调节;而在 vivo 的手机里,已经提前把这些操作和参数提取出来,固化成了针对性的场景算法,只要我们打开手机,就可以简单拍出更清晰、更好看的照片和视频。

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越是简单的功能背后,实现起来越复杂。

手机的影像系统最早是从照相机上迁移过来,然后根据手机与相机的差异,逐渐演化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由于结构的不同,很多在相机上平平无奇的功能,要放到手机上实现,往往需要挑战极限。

比如 vivo X50 Pro 采用的微云台技术,能让整个摄像模组都做到硬件防抖,所以相对传统的手机硬件防抖方案,能获得更大清晰度,并保留更多像素,让我们能在夜景、运动等环境下,获得更好的体验。

但这个方案意味着,要把一个比主摄模组的面积还要大四、五倍的一个超级模组放进手机里,同时做到 8 毫米的超薄设计、稳定高效的散热,还要留出内部空间,塞进一块超过 4000 毫安的大电池

何其之难!

据于猛透露,在立项之初,vivo 仅列出的技术实现方向就有 7 个,每个方向下面有 10 多种实验方案。

经过初步论证排除以后,真正进入产品定义和技术研究的仍有接近 10 个方案,随着工艺优化和架构创新,最终才收敛到 2 个方案——最终实际落地的,正是这 2 个成熟方案之一。(微云台技术真的非常厉害,但限于篇幅,此次不再展开,相关内容可参阅我的文章《微云台:这个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手机防抖》)。

【 2 】

仅仅微云台一个方案的实现,就已经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

而在 vivo 内部,还在进行中的类似项目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于猛不久前一次采访中透露的两组数据:

首先,vivo 已经拥有一个 30 人左右的摄影师团队。

这个团队最重要的工作,是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底蕴,研究怎么让普通人也能把照片和录像拍得更专业、更高级感、更有大片感。

他们会把相关的模式和参数全部提炼出来,转化为技术需求,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研发团队一一付诸实现:

在美国圣迭戈的技术团队,会跟平台厂商一起研究,定制适合 vivo 影像的 ISP(图像信号处理单元)架构。

在日本的技术团队,与当地的相机产业对接,不断实现镜头、传感器和模组等元器件的精细化和工艺提升。

在中国台北,是一些突破性技术的预研团队,比如三维的基础算法,比如相机 OIS 光学防抖与 EIS 电子防抖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等等。

在杭州,是硕士和博士的占比超过 85%的算法团队,他们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来提升手机拍摄体验。

而在深圳的团队,则负责效果调试和系统集成。

这些团队加在一起有多少人?

于猛说,到 2020 年 7 月底,vivo 仅仅是影像领域的研发人员规模,就将达到 600 人。

【 3 】

在很多人看来,手机拍照只需要看用了什么摄像头,用的什么传感器,有多少像素,就能对比高下优劣了。

但事实上,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事实上,从镜头到传感器、到图像信号处理单元、到参数调校,到算法优化,乃至整个手机的结构与性能,都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比如 vivo 手机即使逆光拍照,也能同时把背景和人像拍得清晰,最大程度避免死白或死黑,就是采用了专业摄影师的标准,依靠算法对人像照片实时处理,根据不同的光照环境,对人物主体、人物边缘、分层背景分别进行单独的降噪、调整动态范围等优化处理,然后加入 HSV 美颜算法的辅助,智能调整人物肤色,最终让普通人也能拍出专业级的人像大片。

为此,vivo 甚至拍摄了超过 2 万张测试照片,在 10 个城市与用户面对面调研与访谈,并调用了 120 万组大数据分析,最终用了 8 个月时间,才实现智能人像影调优化、运动物体补偿和驾驭不同光线场景的能力。

据于猛透露,如今 vivo 手机里的每一个拍照模式,背后都至少有 4、5 个算法支撑。

但算法的增加,就会让手机的功耗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在影像系统上运用怎样的算法,又会与手机的芯片处理能力、散热能力、续航能力等指标挂上了勾。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指标与拍照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拍照体验的瓶颈。

而且,消费者购买手机,需要的是整体的体验,对手机的外观设计、待机时间、价格成本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

所以,是用 1/1.31 英寸的传感器,还是 1/1.7 英寸的;是用 OIS 防抖、CCD 防抖还是云台防抖,算法是并行处理还是串行处理,某一类算法是放到 NPU 上处理,还是放到 ISP 或 BPU 上?

往往,最后采用的都不会是影像系统自身的最优解,而是为消费者有最佳手机体验的平衡解。

这就对手机厂商的技术实力提出了巨大要求。

它意味着,手机影像系统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厂商已经很难通过简单的"微创新"来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必须深入底层技术,比拼综合实力,否则任何的短板,都有可能导致拍摄体验的巨大差距。

而在这方面,也正是 vivo 的优势所在。

【 4 】

影像,是 vivo 多年来一直专注的领域,未来十年会长期坚持的三大赛道之一,目前已经拥有全产业链的、系统级的能力与技术储备,未来的研发投入不设上限。

过去这些年,它更是不断引领着手机影像的创新方向。

比如 2014 年发布的 Xshot,第一次把首次将 OIS 光学防抖和 1.0 的大光圈使用到了国产手机上。

2016 年,X7 第一次给前置摄像头增加了柔光灯,而且通过算法高度,全面颠覆了用户在夜间自拍的体验。

到了 2019 年,为了确保达到极致的人像拍摄水准, X30 Pro 专门定制了一枚 50mm 等效焦距人像镜头,并结合美颜算法、虚化算法、人像分割算法等技术,从而实现了达到极致的手机人像拍摄水准。

而在最近推出的 X50 Pro 和 X50 Pro+,更是通过微云台和超大底两套技术方案,针对用户的痛点场景,做出了新的突破。

其中,X50 Pro 通过云台加定制的中等传感器,让手机的防抖能力全面提升;而 X50 Pro+通过 1/1.31 英寸、5000 万像素、最大光圈 F1.85 的超级大底传感器,让用户获得了更高的成片率。

【 5 】

如果说,前面的这些细节,体现了 vivo 在手机影像上的实力,那么,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在这个领域的理念定位与合作生态。

作为一家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公司,vivo 任何的技术研发都会要回归场景,回归面向消费者的需求洞察与服务实现。影像上也同样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会一直始终围绕着用户的需求痛点,来反向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帮助普通的消费者,在艺术和生活记录之间,找到自己的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简便的工具,使他们方便使用、方便实现,方便个人表达。"于猛说。

与此同时,vivo 也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合作生态圈。

在上游,vivo 已经深入供应链,通过深度的战略合作,一起共同研发创新,甚至提前 2~3 代卡位,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战略布局。

比如 X30 Pro 搭载的三星 Exynos 980 处理器,X50 Pro 搭载的微云台模组,都是 vivo 进行产业链定制的产物。

而在下游,vivo 也正在将自己的手机影像能力,向应用平台开放接口,让它们可以直接调用。

比如在 X30 上,vivo 已经展开尝试,将广角、长焦、人像镜头的切换能力赋能给抖音,用户直接在 APP 内部就可以直接切换摄像头,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拍摄体验。

此外,vivo 还联合摄像家们,为鼓励用户发现生活之美、记录生活之美,而做了很多的联合活动。

面向未来,在影像领域,vivo 也还有更大的雄心。

在此之前,从 2G 到 3G 的网络升级,催生了微博、微信等大量使用图片的富媒体平台业务;而从 3G 到 4G,也促成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和直播业务的崛起。

而现在,我们正在进入 5G 时代,这个大带宽、高速率、低延时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将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 5G 网络,将手机性能功耗目前还难以负担的超高清视频、VR/AR 等高计算任务放到云端处理,从而对视频与世界更好地交互。

而这样的变化,也将为 vivo 带来更多创新可能。

vivo

vivo

vivo是一家以设计驱动创造伟大产品,以智能终端和智慧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公司。

vivo是一家以设计驱动创造伟大产品,以智能终端和智慧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