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缘起战争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中国北斗收官:开启与美国GPS的终极对决

2020/06/29
124
阅读需 16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缘起战争

1991 年,海湾战争,GPS 卫星系统作为稀罕物,首次被运用于实战并一炮而红。 这场战争一反传统作战方式,美国对伊拉克祭出了大量精确制导武器,288 枚“战斧”命中率更是高达 98% ,对伊的打击如同无头苍蝇般吊打。 结果,战争仅用 42 天,便以美军 146 人阵亡、467 人受伤,伊军则伤亡超 10 万人的代价,画上一个句号。

由于这是一场跨海陌生地域的战争,加之伊方拥有 5800 多辆坦克,4600 多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3 万门火炮,不少全球军事学家一开始都预测会打成僵持战,其中也包括局座张召忠。 没想到短短 42 天时间里,最终竟演变成一场美对伊的单方面降维屠杀! 事后,美国在对这场战争的总结报告中,更是将海湾战争的胜利,归功于“GPS 的胜利”。 海湾战争让世界人见识了什么叫做现代战争,而后续的伊拉克战争,在 GPS 系统的辅助下,更是成为一个超级武器的一个大秀场。 精准制导,隐形轰炸机轰炸,电磁干扰……

最惨烈的场面是一个坦克部队,瞬间化为废铁,几公里长都是废弃坦克,现场惨不忍睹。

在这一战役中,伊拉克所号称的百万大军,在美军面前几乎菜如弱鸡,压根就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

正所谓,金钱为战争的血液,而情报则是战争的神经。假如不能抓住敌方踪迹,摸不清敌军战略部署,就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而在海湾战争中,定位精度高达 0.3 米的美国 GPS 仿佛上帝之眼一般,掌控整个战场态势:卫星侦查定位,部队调动、物资保障、战场救援、火力协同、精确制导武器精准打击…… 卫星导航系统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也让军事学界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外科手术式打击”。

到了阿富汗战争时,GPS 的军事应用,更是完全形成海陆空体系化能力。 2001 年 10 月,美英联军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大规模空袭与地毯式轰炸,再现海湾战争惨烈情景。这期间,炸弹扔的准,也全靠 GPS 卫星指。 那么,GPS 对美国的重要性程度有几何?美国的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就曾说过 ,如果没有 GPS 系统的支持,美国甚至连一场战争都无法取胜。 当然,万一哪天爆发战争,老美把 GPS 系统总闸一关,轻则回不了老家过年是小事,重则导弹、军舰陷入瘫痪找不着北,国家陷入安全危机,那才叫欲哭无泪! 就好像中东战场,大家 GPS 用得正欢,美国就把敌对国家的 GPS 关了,导致一堆的导弹打上了天也只能满世界乱飞。

所以说,GPS 本质上是战争机器,这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除了战争武器价值外,GPS 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同样也大放异彩。只不过,民用级别的精度和军用级别的精度,要相差十倍而已。 手机 GPS 信号弱,这句语音提醒,你耳熟不耳熟? 没错,你手机里的地图导航软件用的 GPS 就是这个。

大至通信电信、车辆信息系统、位置服务、测绘、电力,小至连咱们平时点外卖、打滴滴等各种生活场景,也几乎都离不开 GPS 身影。 在民用领域,由于 GPS 进入应用市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尤其是智能手机浪潮下,GPS 系统已经构建了庞大而完整的商业生态。 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将超 4360 亿元。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和垄断者,GPS 的应用也已经超过 500 种。

美国 GPS 覆盖全球,为何中国还自主研制北斗? 故事还得从银河号事件说起。

1993 年 7 月 23 日,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向伊朗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并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制裁。 同时,美国还向“银河号”所在的国际公海派遣和军舰和飞机侦查,试图拦截。中间一度还直接掐断了银河号的 GPS 信号,让其在公海航行中失去行动力。

最终,银河号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1993 年 9 月 4 日,“银河号”货轮上最后一个货箱被检查完毕,没有发现任何化学武器,“银河号”被迫中止正常航运长达 33 天。 落后就要挨打。正是老美的这一记耻辱性的耳光,方才逼出了我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的决心。 这一消息传回国内,让许多航天科学家和国防人员意识到自主导航的重要性。随后,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找到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沈荣骏,联名向国家“上书”,建议启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发展卫星导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994 年 12 月,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中国决心开搞自主研发北斗系统。 然而,系统性的技术工程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一蹴而就。  很快,一没经验二没钱,各种困境和窘况,一拥而上,并遭遇了现实的各种打脸。 据甲子光年梳理:彼时,美国已在 GPS 工程上投入了超过 200 亿美元,且每年维护费用高达 5 亿美元;但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仍十分薄弱,研发包括航天在内 7 大领域技术的“863”计划预算也才只有 100 亿人民币。 在早期研发导航系统的资金上,中美间的差距不止十倍。 由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实在浩大,导致当时有能力捯饬卫星系统的,基本上都只是少数大国的权利,像中国这种综合国力微弱,且过程需要摸索着前行的国家,根本就造不起。

 尽管过程闹心,但在定位导航卫星这事上可不能图省心,毕竟中国可是一个有抱负的大国。 其实,早在 80 年代初期,我们就早已提出了“两弹一星”的双星定位方案,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造不如买”的观点在国内正大行其道,种种原因又致使计划搁置了十年。 1991 年是个重大转折点,海湾战争中 GPS 的大放异彩把中国人惊醒了。决策层深刻意识到以后打仗没这东西是真的不行,被搁置十年的双星定位方案于是马上启动。 尽管实力差距悬殊,过程攻坚克难,但饭总得一口一口吃。 至此,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 2000 年,尽管中国已经成功将 2 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上天,组成"北斗一号"导航系统。

但和人家 GPS 卫星系统的实力差距一拉才发现,实在没法比。 不说“北斗一号”定位系统本身只是两维导航系统,速度较慢,并只能覆盖中国和周边的一些亚太国家和地区这一非全球性,关键是在军事用途上,“北斗一号”系统一发信号,就容易被对方判断出自己的位置,从而暴露了自己,故而不能用于军事用途,使用体验不是一般的差。 在我们苦恼于如何对北斗卫星系统进行技术突破之际,正好这时候,欧洲人忽然提出邀请中国参加欧洲的导航伽利略计划。 一方是,由于项目是在太烧钱,欧洲单个国家谁都搞不起,但又不能不搞,资金极度缺也使得进展极为缓慢;另一方,在研发进程上遇到技术瓶颈,欧洲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毕竟当时我国在导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双发情投意合之下,2003 年 10 月,中欧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出资 2 亿欧元获得伽利略系统 20%所有权和 100%使用权,而且可以全程参与从卫星制造到用户服务的各个环节。 没成想,第一笔款 7000 万欧元入了欧洲人口袋后,还没坐等到欧洲人来和自己分享卫星导航的核心技术,中国就已经被踢出了伽利略计划。 

当中国意识到,这中间其实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在给中国挖了一个大坑时,已为时已晚。对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羞辱。 一气之下,中国打破了一切幻想,中国全面启动了北斗二号系统。 毕竟,在军事国防方面依赖于其他国家,无异于让别人把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就好像你平时偷偷用邻居家的 WIFI 就算了,但某一天邻居突然改了密码,难道要厚着脸皮的去找邻居要密码? 好在,在欧盟将中国踢出“伽利略计划”之后,自身也陷入了内部矛盾,卫星发射连连延迟。

伽利虽略尚未成功,但至此中国的北斗卫星系统进程,却扶摇直上。

直到北斗二代,开始改变模式并采用了与 GPS 一样的无源模式的北斗二代,突破非常明显。虽然原则上,“北斗二代”的定位精度跟 GPS 相差无几;但 GPS 使用时间长、各方面性能可能更完善,其精度能达到 10 米以内,而目前“北斗二代”的精度在 20 米左右。尽管如此,这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行列。 为了吸引市场,“北斗系统”也在绞尽脑汁。它虽不及 GPS 那么完善,但也在苦练自己的优势与特色,那就是通信功能。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GPS 如果是个三厢小车,那北斗就是个皮卡车,不但能拉人,还能捎带点货。尽管目前在使用体验上和使用点上,北斗与 GPS 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欧洲伽利略那边还在慢悠悠地捣鼓,中国这边的北斗却是一个接一个地不停打卫星。后来还搞起了一箭双星。中国的快节奏把欧洲搞急眼了,通过美国给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放慢脚步等等欧洲人民。

以前欧美国家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抢占资源,中国技术和经济不给力只能吃哑巴亏,你们从来就没谦让过,现在凭什么要我谦让?中国不理会欧美的抗议,按既定的节奏继续打卫星。 在北斗二代的计划里,2020 年前完成 35 颗卫星的发射后,也将形成比 GPS 还多 5 颗的全球性定位导航系统。 对于中国来说,北斗二号发射的目的只是为了抢占轨道资源,确保导航系统的大门不对中国关闭而已,从技术上来讲却依然落后,精度不高。 2009 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斗三号工程,准备突破所有技术屏障,打造一套精度极高,不亚于 GPS 的超级导航系统。 8 年之后,中国终于完成了技术攻关,突破了欧美封锁起来的所有技术屏障,而且还在 GPS 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特殊卫星,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6 月 23 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最后一颗卫星点火升空,北斗全球组网终于大功告成。

从 1994 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到如今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任务收官,中国北斗人用 2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 55 颗卫星的研制发射。其间,中国北斗人走过了从“埋头追赶”到“昂首领跑”,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从“区域服务”到“全球指路”的艰辛历程。

对于北斗三号完成组网,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表示从导航系统的能力来看,目前无论是天上的北斗卫星还是地上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技术和产品服务成熟度上都已经完全超越了 GPS。

至于今天我们不成熟的地方在哪呢?陈金培认为是在于产业链条,包括从芯片到天线、智能终端、应用场景,因为它的集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GPS 比我们早发展了二十几年,我们到现在才升级为一个全球系统,从全球产业链角度来讲,目前我们还是有差距的。”

6 月 23 日,在北斗完成全球组网的同时,千寻位置也对外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加速辅助定位服务用户数已经突破 5 亿,覆盖国内大部分安卓手机,这项服务将耗时 30 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时间缩短至 3 秒。”这也让千寻位置成为继苹果、谷歌、诺基亚之后,全球第四家掌握这项技术的公司。

来自千寻位置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首个支持北斗卫星系统的加速辅助定位服务“千寻立见”的总用户数突破 5 亿,总服务次数超过 5500 亿次,日活跃用户超过 1 亿,日服务次数超过 12 亿,服务覆盖全球 230 超过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 75%的用户来自中国本土。这意味着每 4 个中国人里面,就有 1 个用了北斗加速辅助定位。

从千寻位置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北斗卫星可见数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 GPS。

从“建设北斗”到“应用北斗”,是一个全新的征程。虽然与 GPS 已经形成的庞大产业生态相比,北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摆在面前:一个已然千亿级别、未来有可能达到万亿规模的产业正在等待爆发。

文章部分资料参考自:

《从“缺”字当头到全球组网完成,北斗真的“青出于蓝”了吗?》 澎湃新闻

《北斗芯片只有 5 亿用户,你是其中一员吗?》远方青木 

《有免费的 GPS 用着,为什么中国非要花巨资搞“北斗”?》老兵謓敢说

《打破美国垄断,北斗这些本事连 GPS 都做不到》经济网 孙冰

《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中国北斗全球组网背后的惊心动魄》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