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欧洲分时租赁业务来吸纳纯电动汽车

2020/03/02
6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在欧洲汽车碳排放压力下,目前 2020 年对于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每个企业都是有要求的。在这方面,挂着移动出行名义的分时租赁已经被验证了就是能够容纳不少车的。这里面预计 2020 年会新增不少的量,就像前几天的新闻雷诺一开年弄了 500 台车在巴黎开始了 ZITY 的业务,我们来缕一缕整体的情况。  

01

法国车企的分时租赁
                                
1)雷诺的 ZITY 业务 
雷诺是通过和 Ferrovial 进行合作,从 2017 年在马德里开始了 Zity 汽车共享服务,2020 年 3 月份在法国巴黎开始启动,一开始在巴黎使用 500 辆雷诺 Zoe 电动汽车。雷诺采集的业务模式不收取会员费,收费标准按照每分钟计费或者(按固定时间分为 4、8 和 24 小时)计费。按照这个弄法,在各个主要国家如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几个大城市按照 500 台 -1000 台来投入,整体的规模可能要在 6000-8000 台。在车型方面,从 A0 级别的 ZOE 开始,往下国内生产的低价版本的 K-ZE 和之前提到的 A00 级别的 

 

图 1 雷诺的 Zity 分时租赁服务 

2)PSA 集团 
PSA 开始这个业务比较早,在 2016 年 9 月底新成立了一个移动出行品牌——Free2Move,并围绕这个品牌 PSA 开发了 Free2Move App,该 App 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 100 万用户的注册和使用,覆盖了欧洲主要的城市。PSA 还通过积极和汽车经销商、汽车租赁平台及其他一些出行服务提供商合作,开展了针对 B 端用户的车辆租赁服务、车队管理服务、政府公务用车服务以及针对 C 端用户的租赁业务,帮助用户尽可能自由无忧地出行。

 

图 2 PSA 的 Free 2 MOVE

这个不是单纯的分时租赁,整体之前使用的车型是 PSA 套三菱的 i-MIEV。接下来如 PSA 的 208、欧宝的 Ampera 和 Fiat 500e 都会在这个平台上去展开。雪铁龙甚至要弄出一款低速老年代步车 Citroën Ami(6kW 的电机+5.5kWh 的电池)。Free2Move 的使用,这款小车是 0.26 欧元 / 分钟起(月费为 9.90 欧元),售价的话是€6,000。估算今年 PSA 的推出规模也在 8000-1 万台。 

 

图 3 雪铁龙的机制最小的车

02

德国车企的分时租赁

德国车企这里还是存在分化的,大众的电动汽车攻势需要说服消费者,分时租赁是个尝试的开始;而豪华车企 BMW 和奔驰都在收缩战线,在所有的欧洲企业开始做分时租赁的时候,他们只能往高端化方向走,直到自己的小型和较为低成本的电动汽车出来。
 
1)大众“We Share” 
2019 年开始大众汽车开始打造“We Share”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一开始,在柏林投放 1500 辆 e-Golf 与 500 辆 e-up!,从今年开始开始推动 MEB 平台的 ID 系列车型。如下图所示,接下来从 Q1 开始会汉堡启动,然后扩展至欧洲的其他城市,大众通过 Schwarz 集团公司合作保障其共享车队的运营,通过 Lidl 和 Kaufland 超市连锁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 60 家 Lidl 和 10 家 Kaufland 为电动汽车安装 140 个公共充电站,在特定时间内为 WeShare 车队 充电,提高充电站的使用率。 

 

图 4 大众 2020 年预期新增 6000 台 

2)宝马和戴姆勒的 Share Now 收缩战线
去年的时候,宝马和戴姆勒的合资出行公司 SHARE NOW 发布声明宣布,将退出北美市场,2020 年 2 月底在美国和加拿大终止运营。在欧洲市场业务也将收缩,伦敦、佛罗伦萨和布鲁塞尔的业务运营也将同步停止,这 3 个欧洲城市的业务则因为当地的业务使用率过低,后续难以为继。SHARE NOW 未来将把业务聚焦于其他 18 个欧洲城市,服务业务包括共享汽车、网约车服务、停车服务、充电网络、多模式联运等业务。由于这两项业务存在很多的车型,不光是纯电动,其开始的业务模式也是谋划在传统车和电动汽车不同模式兼容,而且铺的范围也太广,两家投入的纯电动汽车 I3 和 Smart EV 在使用上也不具备性价比,所以短期内这个业务的增量比较有限。 

图 5 两家豪车企业的 Share Now 是最大的 Free Floating 的模式 

小结:根据中国的分时租赁的发展来看,资产模式越重,买的车越多在城市里面推广做的越快,最终运营的成本压力也越大。从长远来看,逐步的发展电动汽车的水池是一个优选的策略,每年增加个 1 万台,逐步增加可能效果好一些。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笔者 朱玉龙,一名汽车行业的工程师,2008年入行,做的是让人看不透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学的是测试和电路,从汽车电子硬件开始起步,现在在做子系统和产品方面的工作。汽车产业虽然已经被人视为夕阳产业,不过我相信未来衣食住行中的行,汽车仍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不二工具,愿在汽车电子电气的工程方面耕耘和努力,更愿与同行和感兴趣的朋友分享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