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2019年,「独角兽」的公祭年

2019/12/19
6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古语有云:逢九必灾。这一预言在互联网上竟然也得到了应验。

2019 年,被业内称为是「独角兽的裸泳之年」,许多当年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都没能活着走出来,其中包括「首富之子」力挺、直播行业名列前三的熊猫直播;史玉柱「背书」、估值曾高达 100 亿元的团贷网……

估值数十亿甚至百亿、互联网巨星加持,都无法成为独角兽们的保护屏障。有数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阵亡了 268 家企业,要知道在去年全年仅 383 家而已。也就是说,死于今年的企业数目将远超去年。

不仅是国内,在美国曾经估值 470 亿美元、堪称共享经济鼻祖的共享办公独角兽 wework,时至今日,福布斯仅给出的 28 亿美金的估值。

经济下滑、融资断更、造血无望的背景下,独角兽们如临大敌,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斗。这种看似无差别式的阵亡,其中却暗藏玄机。

吸血鬼模式

「干掉中介,让门店滚粗」,曾经这个类似打鸡血式的口号,让打着 O2O 旗号的爱屋吉屋携巨大资金流,强势进驻传统中介行业。一副想要颠覆世界的姿态,却没能改写它「死于 2019 年初春」的事实。

作为 2019 年第一个倒下的独角兽,爱屋吉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它被誉为是全球估值成长最快的「独角兽」——从 A 轮到 E,估值 50 亿元人民币,仅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最后,不到五年的时间烧光数十亿,随后轰然倒塌。如此戏剧化的企业值得所有人反思。

将进度条拉至 2015 年,这一年是爱屋吉屋一切高光的开始。

虽仅成立了半年的时间,爱屋吉屋的市场增长率高达 400%,其二手房业务在上海已冲上了前三,仅次于中原、链家;随后半年,成功超越中原跻身第二。

同年,爱屋吉屋成功覆盖了包括北上广、成都等在内的 8 大城市,其势锐不可挡,剑锋直指链家。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如此强势,爱屋吉屋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

与传统房地产交易不同,爱屋吉屋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采用去门店+低佣金、高补贴的模式。事实证明,这个方式很有效:依靠着这种打法,不到一年的时间,爱屋吉屋的成交量就达到了 2 万套,成交额也突破了 400 亿。要知道,链家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实现这个数字。

于是,漂亮的数据为爱屋吉屋带来了「一年零三个月便完成 A 轮到 E 轮融资」的神话。

但是,这些绚烂的辉煌,来得快去得也快。2016 年,爱屋吉屋的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有资料显示, 2016 年 3 月,其发家之地上海的市场份额跌至 2.3%,次月直降到 1.5%。

只会烧钱不会赚钱是所有倒下的独角兽的通病,爱屋吉屋亦是如此。

在互联网行业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打法:用烧钱模式建立用户规模,让用户习惯后再实行盈利手段。这个打法本没有错,淘宝、QQ 等无论是广告还是会员,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爱屋吉屋也这么做了,为什么最后却一败涂地?

房地产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低频,普通人一辈子可能只会买一两套房子。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经典打法所建立的用户池在这里是无效的。

其次,忽略了门店的价值。在这个行业中,用户真正关心的不仅仅是省钱,更多的是「对的商品」。没有门店,网上的经纪人对于平台上二手房的了解并不透彻,难以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服务。虽然后期,爱屋吉屋也做起了门店,却也为时晚矣。

人云亦云?

如果说爱屋吉屋是死于「纸上谈兵」,那么,明明已有前车之鉴的淘集集是如何翻车的呢?

就像它的 slogan 一样:买得多,赚得多!过于极端的运营让消费者纷纷化身为羊毛党,平台上单靠优惠、免费拉下来 1.3 亿的用户,留下来的目的只是为了「抢东西」,留存率极低。

随后活动结束,平台上的用户回归平静。前方疯狂倒贴吸引消费者,后面资金黑洞越来越大,资金链断裂是迟早的事。最后,除了烧钱,淘集集几乎什么都没有剩下。

拼多多与淘集集两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像,但是内里却大不相同。

其一,与淘集集不同,拼多多的背后拥有着巨大的资金流。

在创办拼多多之前,创办人黄铮就已经在业内有了一些名声,且结识了圈内许多大佬。因此在创业初,拼多多受到了许多知名投资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拼多多一直猛涨的 GMV,为其吸引来更多投资者的入局。

反观淘集集,没有一个巨头撑腰,也没有用户转化所应有的 GMV,仿佛除了烧钱外,什么都没有。

其次,用拼多多是为了贪便宜,用淘集集是为了赚钱。

两各平台上的用户出发点有着较大的歧义,致使想要模仿拼多多做电商生意的淘集集,变成了一个做社交生意的平台。

最后,商家、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

淘集集平台上的商家实力很弱,且很难监管,比拼多多更便宜,且时而倒贴的产品,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为了价格战而疯狂降低产品和服务价值,使失去平台与用户之间的粘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恶性循环。

用「创新」做借口

在市场上独角兽创新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业。但是在众多独角兽企业中,能在新技术和新产业上有所建树的并不多。

时至今日,新模式赛道早已众「企」云集,再加上互联网红利不复从前,想要实行模式创新不再容易。因此,独角兽便萌生出了对于新产业、新技术探索的进化。比如,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这一现象注定了,下一阶段的独角兽将是一个更为硬核产业,但是它们的成长仍需要试错的过程。以曾经被资本争相追逐的风口的无人零售为例,虽然风口仅开启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先后却有七只卡拉、缤果盒子、GOGO 小超市等,传来了亏损裁员倒闭的消息。

这个曾经被众星捧月般的明星产业,是什么导致它一夜之间陨落。不妨先将其拆分为两个问题:需要吗?盈利吗?

人们想要进去的原因不是为了需求,而是新奇感。自行购物的确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舒适度,但是,若遇到突发问题,很难提高消费者采购的效率。其次,店面损毁、物品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毕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只是一个理想。

无人零售最大的节约成本在人力上,且仅仅只是整个零售行业成本最低的部分——收银员,整理、补货等工作仍需要人工。此外,无人零售还需要填充大量的摄像头、自动识别等智能技术,以及丢失的货物等,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与月薪只要三四千的收银员相比,实则因小失大。

独角兽 or 毒角兽

自 2018 年起,互联网行业中的独角兽企业便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死亡现象。直到今年,阵亡的企业数目更是远超 2018 年。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的呢?

若要分析这其中的原委,就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互联网当下的大环境。

一方面,互联网流量几近封顶,人口红利所剩无几。

有数据显示,2019 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少 200 万,这是历年来首次出现的负增长;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增速放缓,从去年第四季度的 22.6%降至今年本季度的 6%。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一级市场寒冷。

国家的 GDP 增速放缓,创 1991 年以来新低,甚至低于全都金融危机时期的增速。再加上,中美经济战等其他不定因素的影响,未来将会经济将会出现其他的动荡。

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共计产生了 2787 笔投融资交易(不含并购、上市),总计交易金额接近 3629 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去年这个数字是今年的四倍以上。

因此,所剩无几的人口红利和减缓的增速,让「无处求钱」的独角兽企业更加难以扩展。

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独角兽并没有全军覆没,而上述的环境只是诱因,并非全部的原因。那么,独角兽到底死于何故?

其一,一本万利,不再吃香。

盘点一下今年的高发触雷点,要数长租公寓和线下教育。明明是另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相似的商业模式——「空手套白狼」。

与普通的租约不用,长租公寓大多会一次性签订数年租约,且对租客收取一年或是半年的房租,对房东则是一次只给一个月或是一个季度的租金。这样就为自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于是便可以编织出一个全新的资金链——投资更多的盘。

但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长租公寓倒下来,大批的租客被扫地出门。

与长租公寓相似,线下教育一面向消费者征收预付款,另一面则是疯狂扩张以获得更多预付款。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常常依靠优惠折扣等手段来吸引学员,实则招多少亏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渐少,无人可招,致使企业的资金流断裂,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在过去,丰满的人口红利与市场的新鲜感,促使企业有着源源不断的资金。但是时至今日,迫于大环境的影响,「人傻钱多」的时代已成往事,于是,游戏只得终止。

其次,时代变了,烧钱不再万能。

就像上文提到的,互联网的的传统打法就是「烧钱」,前有腾讯、阿里,后有京东。他们都是在用「烧钱」抢市场、「优惠」赚流量。于是许多后来者纷纷相仿,但是它们烧钱后所带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近年来,烧钱在互联网企业间成为一种潮流,创投者众多,鲜有胜者,许多行业都只剩一地鸡毛。团购、O2O、网约车,直到近几年的共享领域—……

受大环境的影响,看似成功的头部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有资料显示:滴滴自 2012 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且亏损呈扩大趋势,2017 年亏损为 25 亿元,而 2018 年全年亏损 109 亿元,同比亏损扩大超 4 倍。

除了没有选对队伍外,还有什么原因致使「烧钱」不在万能?其实这与大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口红利几近封顶,互联网流量增速减缓,导致企业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花钱请你来看视频、花钱请你拉新等各种红包补贴,时间久了消费者习惯于「以补贴大小」来衡量平台的去留,甚至还滋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羊毛党。

一级市场步入严冬,投资人不再是简单看模式,看结构,而是更为直接的将盈利清楚化。在过去,一年两年不能盈利,创业者仍能找到新的资金继续搞下去,放到今天,平台将不无法轻易找到资金支持。

最后,投资者的目光不再轻易被「创新」吸引。

近年来,独角兽企业里有一个较集中的特点,那就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都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例子。

比如近年来,席卷了整个创投市场的「新物种」——新零售。许多头部都在涉足其中,但是市场表现却不尽人意。

盒马鲜生关停门店、永辉斩断「超级物种」、小象生鲜关闭门店……这些所谓消费升级的背后,逐渐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

便捷的消费的确给予了人们「时间购买金钱」的可能,但挂上「新物种」知名的产品价格超出普通产品太多,无法实现扩大用户群体,无法是为企业实现真正的盈利。

上述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大批死亡的「创新、新物种」让投资人不得不慎重投资,即使前期投了钱,也会出现上一个问题——「无明显盈利后,投资人将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结语

资本退潮,凛冬已至,已成定局。

真正的独角兽将储存能量,等待「三年不鸣」之后的机会,浮在水面上的独角兽们,终将无法摆脱化为泡沫的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