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欣锐过会了,我觉得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潮中,还是有很多的机会有待我们发掘,更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中反思,把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部件做起来核心点在哪里?在技术层面,与供应链、制造、质量和业务单位如何联动?
第一部分 原来思维的死角
我曾经立了一个 Flag 告诉别人汽车电子很难做起来,做起来价值也不高,这个东西的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在于:
1)对于全球市场而言,玻璃、橡胶、钢铁可以在全球采购,核心的东西都是同步开发,是锁紧在原有的供应链体系里面的
以欣锐为例的考虑,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它从客户角度就是从本土 OEM 新能源汽车出发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与国外车企的技术探讨是获取技术方向、需求和产品设计目标的手段,落地的事情是从国内的车企开始来做,紧紧抓住现实的增长,这个事情就能拿到养活一个公司的额资源和业务
大客户业务量
从整个业务来看,从单纯的 DCDC、充电机,再到整合的东西
是仅仅抓住了国内整车企业的需求,抓住往大动力总成集成化的业务需求方向
我们把欣锐的业务单元的业务量和价格拆开分成几个图看就能看出一点名堂
1)DCDC 销售额与产销量:DCDC 单价一直在降,所以增量的过程中业务量处在一个压制量,实际上 HEV、PHEV、EV 的 DCDC 的功率需求比较少,只有在自动驾驶的需求上来之后,这个 DCDC 才是下一步的竞争重点产品
2)充电机销售额和产销量:充电机从 2.2kW、3.3kW 和 6.6kW,下一步往 11kW 方向走,所以可以保持单价相对平稳,这块随着下一步百公里能耗计入充电电能扎实的影响补贴,我觉得对于效率和功率损耗都要从严考虑
当然 2017 年随着 A00 占据主流,需要度过一个相对困难的 2017.
而集成业务则是带来很大的销售额的地方
2)技术和后续重要在哪里?我现在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欣锐的吴博士的长期技术从业经验还是在这个事情里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量上去了而各种质量问题不出来,还有各方面类似效率提升、EMC 和大功率双向充电的需求,都是需要技术积累的
而可靠性这块,就是靠功率电子本身的降额和可靠性,短期内的烧管子和长期经验获取的,一个公司在汽车行业里面能做好是需要时间积淀的
我们依靠早期推广(2010~2013),到 2014~2015 的爆发,再到 2016~2017 的高位波动,其实走过了零部件最艰难的时期和阶段,很多的东西从各个层面已经反馈出来了
小结:我觉得对于未来的零部件产业需要有信心,并且积极的投身我们该做的事业上去,未来汽车的"四化",网联是有点基础设施的意思,自动驾驶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新能源这块倒是零部件会参与全球车企的体系,打破之前的局面是真的。这点真的要感谢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否则我们完全进不去,这钱为汽车零部件的提升打开了局面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