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什么
也许你看了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也对人工智能这个词耳熟能详。当很多企业开始玩人工智能概念的时候,这个词开始变得异常复杂。
我们来对这个词汇追本溯源,在一篇 1950 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图灵详细讨论了“机器能否拥有智能?”的问题。
在图灵测试中,一个计算机在没有直接物理接触的情况下接受人类长时间的询问,如果“足够多”的询问者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无法以“足够高”的正确率辨别被询问者是机器还是人类,我们就认为这个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把“通过图灵测试”看作“机器拥有智能”的充分条件,同时他相信这个条件可以在 2000 年左右时基本实现。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这样的解释:
2017 年 12 月 23 日的“2017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站在学科角度上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答案:“我们经过八年的验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智能科学技术就是人工智能,过于咬文嚼字没有必要。”
李德毅院士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满足成为一级学科的三个原则:独立性、不可替代性、普遍性。它也不必再贴上“交叉”的标签,因为我们有了成就新学科的成熟和勇气。”
根据人工智能的内涵,可以分为四大二级学科:《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的外延则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其中包括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商务、智能制造……将内涵与外延结合到一起就非常清晰的形成人工智能这个概念。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历史如此悠久,奠基人阵容如此强大,以及华人和中华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如此明显,是许多其他一级学科难以比拟的。
改变世界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今年也曾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非常有优势,创新不只是在大学里,因为这有很大市场、人才和资金,有大量的数据积累进行训练,7 亿网民说同样的语言,有同样的文化道德标准以及同样的法律。中国不领先世界,真的说不过去。”
以上几位大咖的言论其实并不能让我们彻底认清现实,然而 2016 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的观点却引人深思:“中国拥有全球 1/6 的人口,却没有能拥有全球 1/6 的智能资源。”对此,李德毅院士说到:“我一直以为中国人的智慧是仅次于犹太人,在全球排位不是第二就是第三,然而一个德国科学家跟我说,中国人的智慧仅排在黑人之上。我是非常不赞同的,但这却是别人根据我们的成就所产生的直观感受。”
人类的素质又和机器人的素质息息相关,因为人素质和智能产生的大数据,正是训练机器人的素质和智能的前提条件,简单点说“人什么德性,机器人就是什么德性。”并且机器人将成为人类认知自然与社会、扩展智力,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引发人人联网、物物联网的崭新形态,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李院士认为别的学科并不能像人工智能这样敢说这样的大话。
首先,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将会是制造业。
制造业分两种,一个是材料的流程制造,一个是装备的离散制造,这些都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当今汽车制造又是制造业的脊梁,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 8 年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运用尤其突出。诞生 2015 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 49 台,而全球平均是 69 台,韩国高达 531 台,差距巨大,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制造业的下一个风口!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李院士在会上举例说到:“在奥地利,如今一个人的工厂或企业的总数,甚至要占到全国企业的三分之一。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机器人多,人少。”
第二个行业是教育。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从小学到大学,乃至读研、考这考那,人类用如此多的时间教学外语,而在其一生中获得的回报并不高。对于不同母语的人群,如果通过智能机器人同传可以方便地沟通,那为什么还要花很多时间去学外语呢?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机器做得比人好,各科高考机器人迟早胜过考生。
当李院士提出这个质疑的同时,也对教育体系做出了大胆的改革提议。
未来教育不应该是传授知识、掌握知识、考知识的结合。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未来的高考也可以四步走。
第一步:通过网络考生对话自己感兴趣的高校和专业,提交个人在中学的学习情况;
第二步:被确定为候选人后,机器人与考生进行游戏式交互,全面确认考生具备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第三步:考生被在线面试,机器人分析考生的特质和潜力;
第四步:考生通过虚拟现实沉浸在该校该专业里学习和生活,畅谈感受。
最终再决定是否录取。
李院士表示:“我国普通高校 2596 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 1237 所,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 405 万人,在校生 1613 万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规模 374 万人,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智力资源的主力军,成为智能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发动机,智能教育成为智能经济的重要抓手,教育红利是中国人口红利中的最大红利,是中国 2030 年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基础所在。”
当然还是要在招生基础做起,比如成立机器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智能科学和技术学院,这样才能提升我国智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话语权。
医疗行业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古以来,看病都是一个不均等的随机事件,人工智能使得病人找对医生不再困难。早诊和确诊一直是老大难,而全国全球当前上百万的医院里存档着海量的带人类专家标注的医疗影像和各类病情案列大数据,如能隐去姓名共享,通过深度学习构成各种各样的医疗影像“读片”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精准诊断助理,实现个性化的远程云医疗,人工智能实现“医疗三级跳”将会给老百姓带来最大的获得感。
在金融领域:
金融的天然生态就是大数据,因此金融和人工智能的契合度最高。无论是资金流关联分析、放贷风险管控、信用评定和管理,还是身份认证、客户金融行为分析、个性理财,尤其是带时间序列的金融大数据,可通过高效的数据挖掘和机器进行各种各样的即时的关联分析和安全风险预测,不但可获得微观、中观、宏观的规律,还可以发现异常,金融欺诈等。人工智能必将重塑金融。
最后李院士表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机器人‘新人类’正发展成为人类的伙伴,到 2030 年,争取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要达到 300 台左右,农村也有无人机、机器人的协助。微创手术机器人实现近一半国产化;各种机器人遍布我们的生活。很多的工作岗位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但又会涌现更多新的工作,人类将更加尊严、优雅、智慧地生活!”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与非网人工智能专栏》。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