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实业死于内斗?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原创
2017/11/01
19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实业如果哪天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斗。”

说这话的是一位深圳的实体创业者。

今天笔者偶遇这篇文章(《小工厂主之“死”》),同情之余又掺杂着许多思考。分享故事的人身处新能源行业,与合伙人合作办厂,生产新能源类设备的相关配件。

故事是这样的(文中的名字皆为“化名”):

  

“业内存在着严重的恶性竞争,导致制造业整体利润急速下滑。一些外商在询价时,会虚报需求量,比如某个零件,本来只需要 5000 件,但谎称需要 50 万件,并在多家工厂询问比价,看哪家价格最低。他们会跟厂家透露信息称虽然第一次只拿 5000 件,但后续会大批量合作。这时,一些厂家为了留住“大客户”,就会不顾一切压低价格,有时甚至是赔钱的买卖。同类套路源源不断有人上当,利润都是精确到几毛几分,100 块的产品,曾经有四五十的利润,现在连几块钱都不到。

于是我们开始疯狂的想办法降低成本。就在这时,来自某市工业园的邀请,成了我和钱亮(合伙人)突破困境的绝佳机会。对方给到我们一系列优惠,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当地负责人表示,会从三个方面给予扶持:免费提供 100 亩地,用于建设厂房、员工宿舍等;土地可作为抵押向当地银行贷款,享受第一年免息、之后视情况降息的优惠;前三年税收减免。负责人还表示对我们给予厚望,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达到千人规模,至少建五栋楼。

等人员齐备开始投入生产后,我发现,在总成本的控制上,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首先,虽然土地可以免费使用,但建厂房前后花了上百万,而且,之前说好的 100 亩地只看到 50 亩,预期的贷款金额一下少了一半。人员方面,厂里需要的工人数量原本就不算太多,虽然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比深圳少了,但是整体的培训和磨合成本都不低。而由于当地物流的落后,产品运输方面又多出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对规模还不够大的小厂来说,起码前期来看,搬家的利益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与此同时,钱亮的心态和处事风格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前在深圳,他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跟我详细聊聊公司内外情况、行业最新消息等等。但是现在,钱亮日常打交道的人,除了工业园里其他老总,就是之前的各种负责人和各类资源的中介。比起厂里的订单量、生产情况和利润,他更关心今年还有没有什么科技新秀奖、奖金多少、媒体曝光度高不高、以及如何利用手里的资源向银行贷更多款。

在负责人的推荐和引导下,钱亮如愿以偿的拿到了某科技创业荣誉奖项,但 100 万的扶持奖金,刨开中介的,关系户的,剩下的并没有多少。钱的事一直都是钱亮在处理,我就没太多过问。通过一些关系,拉到更多扶持和资金,已经成了部分中小企业主的主业,生产反而成了配套的事。

慢慢的,园区内已经有一部分公司开始关门了。最先离场的有两类,一种从一开始就是空壳子,整个厂才几个人,圈地盖房再出租,或者去忽悠投资人投钱、套银行的钱,一旦利益到手或阴谋败露,就头也不回的跑路了。另一种是小型加工厂,前身是各种小作坊,它们处在整条食物链最底端,活做完了上家却迟迟不结算,开不出工资又没人继续干活,最终只能被大公司吞并或者直接破产。

事实上,我们的公司也处于被庞大订单量拖垮的危机之中。为了让公司表面上订单流水的数字足够好看,拿到更多的扶持或吸引风投,我们也走上了压价竞争这条路。尽管合作对象的规模越来越来大,交易额越来越高,但原材料和人员扩张等成本也在爆炸式增长,需要高额现金流的支撑。但由于一直以来利润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公司根本没有持续扩张的实力,也无法负荷如此庞大的订单量。

任务逾期、质量下滑、公司口碑受损,合作方再次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同时由于一些合作方自身周转困难,不断拖款欠款,上千万的款项拖了大半年还没有结清。

一方面,公司已经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了;另一方面,之前钱亮还签下了一批订单,等着购买原材料后开工。我回到深圳寻找资金救急,希望能渡过难关。但钱亮建议先搁置订单,遣散一部分员工,等他来运作,把公司卖掉。一直以来,钱亮在外面对自己的包装都很有技巧,加上公司近期漂亮的交易流水,卖掉套现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听闻风声的相关部门开始介入调查,说我们厂存在严重经营问题,经银行判定风险等级较高,要求近期内偿还贷款,且尾额不再享有降息特权。此外,由于我们这几年来无论是公司规模、在岗人数、还是税额,都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计划建设五栋楼的指标,至今还是只完成一栋,因此特批的土地也面临被回收。

没资金也没订单,他们又不让你倒闭,厂子就这么半死不活的挺着,还得交房租。还贷、违约赔偿、以资抵债,一系列操作之后,公司最终被当地接管。

‘不是某个地区的问题,哪里都一样。有好处大家分,有困难自己解决。没什么勾结不勾结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自求多福吧。’”

 

小编我只想说:毕竟上帝不是一个做慈善的,失败的创业者只有空余恨。

然而“内斗”这件事,哪里有江湖,哪里就有它。

就比如最近两年火热的“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故事,更像现实版“海贼王”。

“想要像我一样成功吗?那就去踩风口吧,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于是便开启了“大共享”时代,迎来共享单车疯狂入局阶段。

如今的一线城市早已被摩拜和 ofo 淹没,海外城市成了两者的新目标。中国互联网垂直赛道只容得下前两名的铁律在前,使得共享单车像极了一个实力极度不均衡的赌局,场中已经有了地位接近于庄家的摩拜、ofo。但二线玩家小蓝、小鸣、优拜等品牌成功融资是另一管打进共享单车创业者们体内的鸡血。疯狂涌入的资本,让再渺茫的创业机会,看上去也拥有一片光明的前景。

随后,今年的 6 月 13 日,悟空单车倒闭;当月的 21 日,3Vbike 倒闭;8 月初,町町单车倒闭。

不到两个月,已经有三家公司在共享单车赛道上折戟。追逐风口的一大不确定性在于,你很难预料风何时会停,风向何时会变。

这算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内斗”和“恶性竞争”吗?恐怕只是贪婪的一场闹剧罢了。

同行未必是冤家

“同行是冤家”这句话有时也不怎么对,比如近几个月来国外车厂与国内车厂新一轮的电动车合资潮让人印象深刻:

6 月 1 日,大众与江淮签署协议,投资 60 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产、销新能源车;

7 月 5 日,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签署了新的框架协议,将共同投资 50 亿元人民币(约合 6.55 亿欧元),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引入梅赛德斯 - 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

8 月 22 日,福特与众泰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投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销售纯电动车;

8 月 29 日,雷诺日产联盟与东风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易捷特,在华产销电动车。

国际车企与国内已有布局的车厂合资生产新能源车,远的来说,是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大势作储备;但更现实的意义是,可以将赚得的新能源积分转给自家的传统动力汽车公司。

相比于“内斗”这个词,合作共赢才是更佳选择。

不知道各位读者是怎么看待,一开始的创业者的故事呢?

更多内容,欢迎点击《与非网原创专栏》。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