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成了我们的祖国上空。
关于这次变化,微信团队这样说: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我们将非洲上空的云图作为启动页的背景图,也希望将“起源”之意赋予启动页面。
而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就是“风云四号”,如下图:
"风云四号"拍摄画面背后的寓意是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我国大好河山风貌。
为什么选在 9 月 25 号?因为这天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 星正式交付用户使用。
两张照片的秘密
替换前的图片是 NASA 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
蓝色弹珠的官方编号是 AS17-148-22727,需要澄清的是,它并不是第一张从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也不是第一张看到整个地球被照亮的照片,但它是最后一批由人亲自拍摄的全景地球照片。这也是阿波罗 17 号最后一次登月任务。此后,再也没有人去过足够遥远、能一窥地球全貌的地方。
同时,“蓝色弹珠”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传播最广的照片之一,也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好看的地球照片。
微信启动页照片转变的背后,是科研人员 15 年的坚持与付出。他们的研制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风四载荷团队的科学家们表示这辈子能够啃下这块让美国、欧洲都知难而退的硬骨头,值了!
风云四号到底啥?
风云四号 A 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于 2016 年 12 月 11 日发射,其正式交付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了更新换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说,这是我国首颗静止轨道上三轴稳定的定量遥感卫星,其扫描成像辐射计可见光通道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 500 米,可每 15 分钟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快每 1 分钟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首次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闪电成像观测。创下的多个第一,使它成为了我国气象卫星界实力担当。
实力如何?
与风云二号相比,风云四号 A 星的观测时间分辨率提高了 1 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 6 倍,新增加了大气温度和湿度的三维结构观测能力,原始观测数据量提高 160 倍,产品数量增加了 3 倍。
这要归功于其携带的四大“神器”——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空间天气仪器包。同时也离不开 SAST-5000 卫星平台的支持。
卫星在轨运行需要安静、稳定的环境,而垂直探测仪器和成像观测仪器的相互干扰,一直是国际难题。欧洲一直将两者分别放在两颗卫星上工作。
“我国全新研制的 SAST-5000 卫星平台,采用力矩补偿技术、星地一体化图像导航与配准技术和隔震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带有运动光学部件的多载荷同时工作。”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师董瑶海说。
基于该平台,各载荷实现了和谐共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进行高时空分辨率成像观测的同时,干涉式红外探测仪可以对大气进行垂直探测。相比欧洲同类卫星,风云四号 A 星一颗卫星干了两颗卫星的活儿。
得益于风云四号 A 星的强大实力,让气象预报员也增加了不少底气。
据报道,风云四号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序列,将为我国及亚太地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背后的故事
这颗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气象卫星,成功突破 20 余项重大关键技术,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2017 年 2 月,中国气象局和国防科工局正式对外公布首批风云四号传回的云图,因为层次分明、纹理丰富,瞬间刷爆社交媒体。
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在一次媒体采访时透露,风云四号卫星总体团队从概念研究阶段就着手进行技术攻关,但一开始总是不得要领,从预研到立项,近 10 年的时间,直至 2009 年,这支队伍才彻底把图像定位与配准的问题搞明白,把精度指标定在了国际最高的“1 个像素”。
2009 年,风云四号正式工程立项,在国际上首次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和可以给大气做“CT”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装载于同一颗卫星,但随之带来的微振动问题让团队很伤脑筋。
“美国人能研究出来,相信我们也一定能成功。”团队成员申军烽回忆说,立项后的一年里,他们阅读了上千份相关文献,最后唯一的收获就是一篇文章中一张简图和一段语焉不详的话。就从这样一张简图开始,用了 1 年时间,终于完成微振动问题的研究规划、关键难点、技术途径和实施方案,整星微振动抑制效率达 90%以上,但申军烽的视力却从 1.5 降到了 1.0。
在“风云四号团队”这个 100 多人的团队里,80%以上是第一次完整经历卫星研制发射全过程的 85 后、90 后。
刘瑞芳与孙永雪这对 85 后姐妹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为验证风云四号的两个核心相机能否经受住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升和干扰,她们承担了“全景重现真空状态下的太阳辐射”这一紧要任务。
当时上海正逢 7 月,炎炎夏日,刘瑞芳每天一大早就得穿上包裹严实的防护服、戴上防紫外线眼镜进到空间狭小的罐中,进行太阳模拟器的光路调试。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接受太阳辐射的“炙烤”。爬出罐子时,双腿僵硬的她已是名副其实的“汗”人。
在罐外,负责调试工作的孙永雪则需裹上 6 公斤重的防爆服,冒着爆炸的风险蜷缩在灯室中,高电压、高电流、高热度的大功率氙灯让她吃尽了苦头。由于试验需要二人配合进行,她俩每天需十几个小时“保持通话”,为此两人的耳朵持续痛了一个星期。由于长时间受强紫外线照射,她们不仅眼睛酸胀,全身过敏起斑,原本清秀白皙的面颊也变黑、脱皮。
顾强是风云四号卫星软件主任设计师,2011 年 3 月 28 日,他写下了风云四号卫星数管系统软件的第一行代码,之后每次遇到棘手问题进行不下去了,他们这些数管分系统设计师就会被拉到松江的某宾馆“集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代码。
有一次,被“关”到第四天中午,顾强负责的软件代码写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测试数管系统软件中的总线通信功能,却发现怎么也不通。然后开始排查,但直到 21 时 30 分,问题还是没最终定位。
次日凌晨 1 点多,数管主任设计师章生平起床上厕所,发现顾强仍在查问题。章生平说:“早点休息吧,明天再弄。”可顾强在心里默默发誓:“不解此惑,不起此座。”直到凌晨 3 点多,他终于查清原来是编译优化问题。改完代码、测试通过,顾强猛一站起来,竟然咳出了一口血。
风云四号总装任务负责人车腊梅说,自己很对不起“受虐”的兄弟姐妹们——去年一年团队成员没有一个双休日和节假日,最紧张的时候 3 天只睡 6 小时,她甚至被戏称为“车扒皮”,但苦过、累过之后,大家才发现自己更爱航天了。
总装测试是卫星工作的最后环节,要保证按时出厂、按期发射,就必须在这个阶段把前面各环节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从 2016 年正月初四起,研制团队的所有人都进入了无休止的加班之中,再没有节假日之说。“我们一个刚做爸爸的小青年,直接找到我说:‘车姐,安排加班就排我吧,我把老婆和孩子都送老家了,没事。’当时,他的孩子出生才刚刚一个月。”车腊梅说。
她说,一些 85 后、90 后小年轻在从上海开赴卫星发射场时,有人带了两大箱的零食,还把刚买的洗衣机也带上了,就是做好了没时间吃饭、没时间洗衣服的最艰苦准备。
她与团队成功实现了发射场型号产品一次开箱合格率 100%、总装一次安装合格率 100%、总装过程质量问题为零。2017 年初,车腊梅当选为“感动上海航天——十大最美航天人”之一。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