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富士康宣布斥资 100 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格林菲尔德设立 8K 显示屏工厂,并计划在美国创造 13000 个就业岗位。该项目计划于 2020 年内落成。不仅如此,前几日有媒体报道,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敲定了在美国密歇根州设立研发中心的计划,主要针对汽车领域,重点涵盖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相关媒体指出,该研发中心的总投资额可能高达几十亿美元。
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了自己对未来新兴领域,如智能出行、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汽车的兴趣。
在这一笔笔巨额投资背后,与非小编看了郭台铭的野心。你要知道,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一开始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塑料企业。再到制造电视组件,随后又生产开发个人电脑制造连接器。关于鸿海的成长史,看官们可以参考笔者曾经写的这篇《鸿海精密集团大起底,一部“代工帝国”的血泪史》。
然而真的仅仅是野心那么简单?
砸钱之道
我们先看一下富士康最近几年的投资布局,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四年鸿夏恋”。早在早在 2011 年 6 月,就有消息传出,称日本夏普公司目前正和郭台铭的鸿海集团,就精密 3C 产品的制造洽谈合作事宜。
直到 2016 年 2 月 25 日,夏普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将归入中国台湾电子产品代工服务企业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进行经营重建。鸿海向夏普投入资金 7000 亿日元,事实上将夏普收购。而夏普原有的液晶等主要业务不会被出售,并计划启用新人进行重建。四年长跑终结束。
鸿海到底看中了啥?郭台铭称,收购夏普后富士康将有能力在 2017 年生产 OLED 屏幕。除了 OLED,夏普在液晶上拥有从 4 代线到 10 代线的全面布局,买下夏普后鸿海还能快速切入大尺寸面板市场。
夏普虽说是一家有名的老店,但最近却是扛着“全面屏鼻祖”的旗号到处“显摆”着,就比如这两天(8 月 8 日)夏普发布了一款型号为 AQUOS S2 的全面屏手机。似乎要在这一场全面屏手机爆发前夜,来一次嘶吼。
不管怎么说,我们在上个月夏普公布的财报[1]可以看出,在富士康对夏普采取削减成本措施后,其四年来首度实现盈利,并加强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机销售力度,同时重返美国高端品牌电视机市场,还定了小目标目标,在 2018 年 4 月实现销量翻至 1000 万台以上。([1]截止 6 月份,夏普实现利润 144.8 亿日元,而去年同期亏损 274.5 亿日元。)
除了在夏普上的投资,被业内津津乐道的还有关于东芝芯片业务出售案。
近来,由于东芝内部因投资战略问题导致财务危机,出售旗下芯片业务实属无奈。东芝 2016 年财报显示,旗下西屋公司等两家公司,合计亏损约合人民币 624 亿元,刷新了日本国内制造企业的最大亏损记录。
NAND 型闪存业务是东芝的“看家宝”之一,出售意愿一传出,多家电子巨头迅速向东芝抛出橄榄枝,包括 SK 海力士、博通公司和私募机构银湖资本等,当然还有富士康。
面对这样一个良机,郭台铭自然不想轻易失去。据悉,东芝的芯片业务板块合理估值在 1.5 万~2 万亿日元之间。但鸿海祭出了一个让竞争对手们望而生畏的出价。事实上,鸿海科技给出的报价,竟超出估值的 50%,当然也超过了当前所有意向企业的最高报价,对极度缺资金的东芝来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任凭出钱再高,日本政府的干预也会让你有苦说不出。目前来看,这桩出售案搁浅很久,郭台铭是不是又做好了长跑的准备?
不仅如此,富士康的在投资的路上似乎一直没有停歇,就拿今年来说,1 月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和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的中国汽车初创公司 Future Mobility 将投资人民币 116 亿元(约合 17 亿美元)在 2020 年之前发布电动无人驾驶汽车。
3 月份的一篇来自《中央社》的报道,富士康在河南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中州技术研发中心,设立 3 个技术研究所,锁定智慧工厂与机器人应用。媒体表示,一切都是为了加速朝向“工业 4.0”和“中国制造 2025”转型。
6 月份,富士康正式与昆山市政府签订总投资达人民币 250 亿元的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富士康提出在昆山投资包括新能源电池研发中心及产业基地在内的“一揽子”投资计划。
昆山市委书记姚林荣透露,去年他率团前往深圳拜会郭台铭时,郭台铭就非常关注昆山的转型发展,并在富士康所有中层以上干部面前公开表示,富士康在长三角的转型将从昆山开始。
其实在富士康的官网上,我们也能看出它的野心与布局,所有一切汇聚成下面这张图。
这一系列“砸钱”动作背后,除了上面所说的野心,恐怕也藏有一丝无奈。
生存之道
众所周知,富士康是一家出了名的代工厂。据 MMI 统计 2016 年,全球前 50 名电子制造服务代工厂(EMS),前十名分别是富士康、和硕、伟创力、捷普、新美亚、天弘、纬创、新金宝集团,Plexus。
可见富士康这家代工帝国的实力。
我们也知道富士康与苹果的微妙关系,据《2016 年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显示,在全球,苹果 18 家总装工厂,其中 16 家为台资工厂,包括富士康 7 家、广达 3 家、和硕 2 家。所有工厂中,14 家位于中国,2 家位于美国,1 家位于欧洲,1 家位于南美。
往年,苹果只采用双代工厂策略,富士康主要代工 5.5 寸版 iPhone,和硕主要代工 4.7 寸版 iPhone。
代工帝国虽然实力强劲,但种种迹象表明,日子并非任逍遥。
首先就说,刚刚那么代工厂的排行榜,MMI 不仅统计了排名,还统计 2016 年,全球前 50 名电子制造服务代工厂(EMS)的销售收入为 2700 亿美元,较 2015 的 2730 亿美元下降了 1%。销售下降主要是由于顶级 EMS 公司表现不佳,如富士康、和硕。除这两家公司外,其余 48 强企业在 2016 年度集体增长了 1.5%。
不仅如此,和硕这家近两年刚被苹果青睐的代工厂,它主要负责 4.7 寸屏版的 iPhone 生产,生产总量大约占到了 65%。目前有消息称和硕将在今年获得 5.5 寸新 iPhone 的 5%-10%的订单,打破富士康的垄断地位。
在今年公布的鸿海 2016 年全年的营收业绩中,总体为为 4.35 万亿新台币(约 1363.8 亿美元),却相比 2015 年下滑了 2.81%。据媒体分析,鸿海总营收的 50%以上的苹果业务,影响了鸿海整体业绩。
富士康作为苹果供应链中的重要角色,iPhone 出货量的波动直接反映在其营收和利润上。在 2016 年的第二季度,鸿海就出现了营收和利润双降,财报显示,受 iPhone 在成熟市场销量下滑的影响,在截至 2016 年 6 月 30 日的第二季度,鸿海净利润为新台币 177 亿元,相比 2015 年的 257 亿元下滑了 31%。
苹果这根大腿虽然粗,但只依赖苹果往往没有好果子吃,就比如 Imagination(被苹果抛弃,股价大跌)。
此外,面对着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上游成本的上升,富士康整体业绩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我们再回头看富士康的投资布局,不难看出,这真的不仅仅是野心那么简单,其实更多是在压力下寻找更多新兴领域的出路。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关于富士康的文章,欢迎点击《与非网富士康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