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印度帮、华人派大战,谁能拿下美国科技圈头筹

2017/04/12
4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几个月前,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离职。作为中国人在硅谷奋斗的成功典范,他的去向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被外界猜了又猜。当百度为此事“一锤定音”,宣布任命陆奇为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后,国内舆论出现了复杂的声音:“从陆奇归国看华人在硅谷被印度帮碾压”,“华人彻底沦为‘技工’和‘码农’”,诸如此类“华人败走硅谷”的论调不少;更多人则发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硅谷的魅力正在下降,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上升?在不少外媒看来,中国有发展成为“新硅谷”的潜力。


印度帮在硅谷的全面崛起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尼科什·阿罗拉(Nikesh Arora)、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桑杰· 贾(Sanjay Jha)、 山塔努·纳拉岩(Shantanu Narayen),这些人名并非家喻户晓,但是他们却都是科技行业著名企业的高管,分别担任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谷歌(微博)新任首席执行官、诺基亚首席执行官、软银集团副董事长兼软银网路与媒体事业公司首席执行官、SanDisk 公司首席执行官、Globalfoundries 公司首席执行官和 Adobe 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来自印度。

不久前,谷歌刚刚宣布了公司重组计划。根据此次重组安排,谷歌在更改公司名称和划分新业务部门的同时,也将现年 43 岁的桑德·劈柴提升为谷歌新任首席执行官。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全球诸多名声大作的科技公司所任命的首席执行官都是印度人。

劈柴出生于印度南部城市钦奈,与沃达丰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阿伦·萨林(Arun Sarin)一样,也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自 2004 年加盟谷歌担任该公司负责产品研发的副总裁以来,劈柴就一直负责搜索和消费产品,例如 iGoogle、谷歌工具栏、桌面搜索和小应用产品、Google Pack 和 Gears 等。


当然,这些印度人近年来能够担任著名科技公司的核心要职,并非巧合。最近,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开展了一项跨文化研究,对美国和印度的经理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研究发现,就领导素质而言,更多的印度管理人获得了最高的排位和得分。

上述研究还表明,印度经理人具有面向未来的特质,而且还“能够将真诚的个人谦逊态度与强大的职业意志品质融为一体,这些领导人都取得过非常杰出的业绩,而且还非常低调地打造了自己很优秀的组织”。

现年 57 岁的桑杰·梅赫罗特拉于 1998 年帮助创建了闪存公司 SanDisk。此前他曾担任该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工程业务高级副总裁、产品研发业务副总裁以及内存设计和产品工程主管。自从 2011 年以来,梅赫罗特拉就一直担任 SanDisk 公司首席执行官。


事实上,纳德拉在替代鲍尔默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之前,也曾在 SanDisk 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负责该公司的云和企业集团相关的业务。


拉吉夫·苏里是电子和电信工程师,在成为诺基亚公司首席执行官之前,已经在诺基亚公司工作 20 年之久。47 岁的苏里自从 2009 年以来一直负责诺基亚的移动网络部门,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帮助诺基亚移动网络部门“诺基亚解决方案与网络”业务成功扭转困境的人物。


Adobe 首席执行官纳拉岩现年 53 岁,一直被同事们描述为低调但有竞争力的人。自从 2007 年出任 Adobe 公司首席执行官以来,他已经帮助该公司完成了巨大转变。


现年 52 岁的桑杰·贾是芯片厂商 Globalfoundries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在摩托罗拉移动担任主管,并曾多年担任高通公司资深高管。

“华人和留学生如何在美国的职场上出人头地”,往往是在海外华人论坛上经常讨论的热门话题。常有人抱怨自己在工作中卖力苦干,甚至主要工作都是自己做的,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却没有得到自己该得的,在提拔晋升时也总觉得自己备受排挤。

这也难怪,在自己国家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更何况是在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社会,即便是第二代移民,要想在语言文化上融入一个白人精英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在硅谷,印度人全面走上王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华裔精英被排挤,不得不选择回国发展。

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机会,但是从发展来看,华裔学生正在因印度人的崛起而远离高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核心位置。

一个数据表明,在美印裔人数达到近 300 万人。

事实上,不仅在科技公司和硅谷,印度人正在多个行业全面开花。像花旗集团、沃达丰集团、摩托罗拉公司和德意志银行等都曾出过印度裔 CEO。中国人在美国商界的表现早已被印度人远远抛在身后。

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 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工程师在硅谷没有上限。

 


在硅谷华人高管为何混的不如印度裔高管,归根到底源自文化差异?
至于印度人崛起之谜,源自印度古老的师徒文化。


瑞士圣加仑大学在 2004 年搞了一项对印度式管理风格的研究,结论称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

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一项研究也比较了跨国企业中,印度经理和美国经理的差别,称“印度高管的风格是,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这种发源于印度手工艺行业的古老传统,在推动印度裔工程师融入硅谷时显得马力十足。早在沙比尔·巴蒂亚时代,印度工程师和企业家就开始在硅谷拓宽势力范围,靠一代代的积累建立印度企业家在美国的超强人际网络。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创业家,就已经意识到外来移民在美国发展的难处和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印度老乡。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

前几代印度移民另一个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印度人只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杰出的管理者。上述文章指出,“当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们还决定要从此互相扶持着前进。他们意识到后来者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要想突围,只有抱团。由前人来为后来者打破更多障碍,提供更多经验,开启机遇之门”。

所以,中国工程师最看不惯的“给自己人放水、互相抱团”,虽然可能有意气之嫌,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高管的做事风格。

就是通过这种赤裸裸的互相提携的传统,上一代印度人为今天的皮查伊和纳德拉开辟了道路,向美国人证明了印度人可以担当大任。

对于中国工程师,除了缺乏这种强力抱团的传统外,最望尘莫及的还有印度人英语的母语优势。在吐槽完印度同事“爱拍马屁”后,许多中国工程师也都会哀怨地再自叹一句:“中国工程师就算想拍句马屁也都说不太溜。”

仅仅靠提携,可能能进入大公司混碗饭吃,但要成为“技术至上”的科技公司高管,还是要靠超强实力。皮查伊能当上谷歌 CEO,首先还是因为他发明了 chrome。

事实上,许多杰出的印度工程师确实是仅凭个人实力,就能让整个互联网世界心服口服。根据 2014 年的数据,目前硅谷大概有 15%的创业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创办。

在美国,印度人实际上已经成为由移民创办的科技创业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过了英国、中国和日本三个族裔加起来的人数。


从 1999~2012 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 6%,但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从 7%飙升到了 15.5%。创业公司是最能代表创新精神和技术实力的一个指标之一,这些优秀的印度裔工程师,其中大概有一半都来自于同一所印度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

这是皮查伊和许多其他印度高管的母校,被誉为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录取率不到 2%,比哈佛大学录取率还低的多。或许把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顿大学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

据调查显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集中地硅谷,约 2000 个新生企业中,约有四成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而其中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培育出来的人才。

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起,每年印度理工学院 70%的毕业生会选择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 50 年,印度理工学院总共诞生了 17 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 3.5 万人。

反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中国人群体,显然这种同样来自东方的文化,已经在硅谷日渐消沉。

中印文化的差异可以部分解释这个问题,但却不是全部。实际上,由于中国崛起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鼓励,在美的华人高管比印度裔高管有着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继续在硅谷打拼,也可以回到中国,实现更多的梦想。相对而言,想要回印度打拼的科技人才还是少数。

事业上升遇阻,但并非全面溃败
中国与全球化中心主任王辉耀表示,在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中,华人员工数量庞大,然而这些人大多是技术工程师或开发人员,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技术方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司业务方面的管理人员来自中国的比例很小,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更多是理工科人才”。

一般来讲,总监这个层级是中国人的“天花板”,原因除了有文化、语言和公司内部斗争等,还包括中国人通常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突破“天花板”,“照顾家庭往往是我们这个群体更优先的选择”。与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人拼命往美国跑,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完成人生质的转变的主要路径。来到这里后,他们接着在公司挤破头往上爬”。

“印度人在硅谷发展得很好”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微软、谷歌、Adobe,这些知名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都来自印度。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陆奇离开微软,华人在硅谷高管层级留下一大片空白,只有脸谱等少数高科技公司有华人高管。

另外,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2012 年硅谷的初创公司中,16%的创始人来自印度,印度群体在该地区的人口占比仅 6%。另有统计称,2006 年至 2012 年间,硅谷每 10 家企业中,有大约 4 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他们创建的公司中约 1/3 由印度人发起。紧随其后的中国人占比 5%。

“他们能够登上高管的位置一点都不奇怪。”曾在硅谷工作 10 年的方亮如今回国发展,他目前是凡普金科集团首席技术官。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优秀的印度人很多,他们的勤奋程度不亚于中国人,加上他们善于表达,会‘推销’自己,又比较团结,所以中国人在高管岗位上确实很难与他们竞争”。方亮认为,不应该过多强调族裔之间的竞争,“中国人应该多多反思,不要过分强调语言上的劣势。根本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不善于交际和沟通,倾向于关注个人的工作和家庭,这样久而久之,容易被边缘化”。

虽然从硅谷的管理层级来说,中国人逊于印度人,不过,“全面溃败论”很难被广泛认同。“管理人员少,并不代表印度精英比中国精英多。中国人从事的往往是最困难的研究工作。一个发展得好的公司,既需要擅长从事管理工作的印度人,也需要努力做研究的中国人。”罗天意说。

回国工作,“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
在陆奇回到中国的议论声中,一些人认为这意味着硅谷吸引力正在下降。近年来,也确实有不少美国硅谷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回归中企。

早在 2015 年 8 月,美国科技博客 TechCrunch 网站就以“中国正在吸引来自硅谷的高管”为题刊文称,对硅谷人才来说,为中国公司工作是既可行又极具竞争力的选项,因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高管薪酬正与硅谷接近。该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雇员超过 1000 人的企业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员工级别越高,中美公司提供的薪酬越接近,例如初级工程师的税前年薪分别为 5 万和 9.5 万美元左右,而总监及以上级别的年薪都在 20 万美元左右。

提高薪酬正是中国公司努力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的大背景是,以阿里、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都面临国际化问题。从企业发展战略上来讲,他们需要从国外,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企业引进高管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够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他们拥有国际视野,而且经验丰富。高速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不仅为硅谷华人高管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且还提供丰厚的股权回报等现实利益。相形之下,一些外企近年发展并不如意,业绩下滑、业务停滞经常发生。大的企业如戴尔、惠普等发展不如以前,这导致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看不到职业前景而纷纷跳槽中国企业。

除了企业的积极招揽,中国的发展大环境也成为吸引硅谷人才的重要因素。

TechCrunch 网站说,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嘀咕声”不断,但其发展引擎仍在连续高速运转,6 年来稳定在 6.5%以上。其中主要的发展推动力是中国新兴科技行业、中国的 BAT 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已成为日常活动的创业热潮。在这种高速增长下,人力资本占中国 GDP 增长的 11%至 15%,但高素质员工的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增长。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认为,中国已崛起为世界最大电商市场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创新的领军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在 2015 年全世界 290 万件的专利申请中,中国约占 100 万件,而美国仅为 52.6 万件。在这样的创业环境中,深圳被广泛视为“中国的硅谷”。然而在麦肯锡董事华强森看来,高科技人才发挥才能的地方绝不止深圳一个城市。他认为,从经济层面而言,中国并不是一个“同质体”,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独立运转”。鉴于各个城市的庞大规模和差异,“我看不到中国未来为何不能有 15 至 20 个硅谷的理由”。

“美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华人高管回归。”也有人提出另外一种可能,“特朗普近日签署的有关难民、移民的禁令已体现出其保守倾向,不排除以后还有其他政策会限制华人流动。中国高科技企业待遇在不断提升,与其在外受排挤,为何不考虑回来呢?”

“去年 11 月,百度 CEO 李彦宏就曾呼吁硅谷移民避开特朗普,前往中国。”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说,李彦宏在第三届互联网世界大会上表示,“我看到特朗普的一位顾问抱怨硅谷 3/4 工程师并非美国人的消息”,“我非常希望各国人才都能移民到中国来”。

 


硅谷仍然是个“传说”
不过,在中国工作是个不错的选项,并不意味着硅谷的吸引力在显著下降。“选择回国的中国工程师,通常在硅谷有 10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他们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希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方亮看来,“硅谷的多样性强,具有技术创新土壤,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朝圣之都,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都渴望过去”。方亮 2006 年获得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就职于硅谷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2015 年秋天,他看到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空白,并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选择回国。

同样在 2015 年,张晨带着妻子前往硅谷。他 2010 年拿到国内某高校计算机系硕士学位后进入百度工作,当时 1.3 万元的月薪让很多职场新人羡慕不已。然而,他依旧选择前往美国。张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就职的这家硅谷初创公司里,我能够参与的业务范围很广,这让在国内职场有些疲惫的我能重燃斗志。”。

“‘在这里,我能在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里找到平衡’,一名从伦敦搬到硅谷生活 5 年的同事曾对我这么说。”除了工作机会多,罗天意还说到他想长期留在硅谷的其他原因,“这里气温常年 10 度至 25 度,夏天有阳光,可以冲浪;冬天有充足的雨水,而且可以滑雪。工作虽然有时很累,但身心愉悦。在这里可以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锻炼身体以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于中国国内的技术创新领域“生态圈”,方亮也有他的个人看法。他认为,很多国内公司如今在技术创新上建树不多,喜欢跟风,这一点跟硅谷不同。另外,国内喜欢过多强调某个公司想做什么,硅谷则是一群公司共同做某件事,在这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在竞争方式上,硅谷比较常见的是良性互补,但国内更多的是同质恶性竞争”。

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硅谷华人高管
1 月 17 日,百度宣布陆奇正式加盟百度集团出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COO),此前甚嚣尘上的硅谷传奇华人高管陆奇的归属终于尘埃落定。陆奇此前曾在雅虎和微软的管理高层任职,2013 年出任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去年 9 月离开微软。

陆奇加盟百度也引发了大家对硅谷大科技公司低调的华人高管的关注。

硅谷是旧金山湾西南的一片狭长半岛地带,1938 年,两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建立了硅谷的第一家科技公司,1959 年,第一家专注于投资早期科技公司、奠定了现代风险投资原则的风投公司 DG&A 在硅谷成立。1968 年,Intel 出现。1998 年,Google 成立。

在硅谷的科技巨头公司的创始人中,不乏来自中国的第二代移民工程师与创业家身影,比如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比如 YouTube 联合创始人陈士骏。

但是,对于第一代赴美求学工作的华人工程师来说,他们面临的职场天花板直到最近十几年才随着新一代互联网大科技公司的崛起逐渐开始被打破。近年来,低调耕耘的他们开始展露锋芒,他们正在硅谷的大科技公司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渐渐进入到硅谷大科技公司的管理高层。

 


Facebook
魏晓亮, VP of engineering 技术副总裁

华人工程师在硅谷做到顶级科技公司管理高层的其实凤毛麟角。

许多人大概还记得 2014 年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用流利的中文进行了全中文演讲,震惊了所有观众。当时这场活动主持扎克伯格对话的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当时担任 Facebook 技术总监的华人工程师魏晓亮。


 ↑魏晓亮和扎克伯格


当时魏晓亮作为主持人问了扎克伯格一个问题,大家可能还有印象,“谈起中国,我要问扎克伯格一个更难的问题。问了这个问题后,希望我不会被炒鱿鱼。脸书在中国有什么计划?”

扎克伯格用中文回答说,“我们已经来到中国,我们帮助中国公司在海外获得客户,”引来全场掌声。

魏晓亮 2001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之后进入大名鼎鼎但是每年招生人数极少的加州理工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读书期间,魏晓亮曾在 IBM、清华 - 贝尔研究中心、谷歌、Ripple 实习。博士毕业后在加州理工做了一年访问研究员,研究互联网拥堵管理、网络仿真和发布系统。

2008 年,魏晓亮以科学家身份加入了 Facebook, 先后在网页前端架构、工程进程推进、移动端工作,2011 年升任技术总监,管理 Facebook 的移动端和增长业务。2016 年,魏晓亮出任 Facebook 工程副总裁,也是目前华人工程师在硅谷大科技公司担任的最高管理职位之一,主管 Facebook 的增长业务。

认识魏晓亮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其谦逊、平易近人的人,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工程师特质,一张娃娃脸,很爱笑,很疼爱家人。

在魏晓亮的 LinkedIn 主页,他的个人说明是“业余码农 / 工程师的服务者”。

魏晓亮在工作之余担任清华年轻校友的职业生涯导师,一次在与硅谷的清华年轻校友的交流中,有人问了他关于华人在美国事业晋升“玻璃天花板”的问题。

魏晓亮分享说,他刚加入美国的科技公司时,由于语言的压力,一开始也不敢在会议中发言,只做“低头干活、从不发言”的工程师。但是渐渐的他意识到了这将成为他职业发展中的障碍,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在每次会议上都要发一次言。刚开始的时候他也遇到了各种瓶颈,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在会议上发言再也不是问题,而且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也能在会议上有理有据侃侃而谈了。

在 Facebook,魏晓亮积极主动的为自己争取更多工作责任、参与团队管理。加之高超的技术实力,成就了这位年轻的硅谷华人高管。

Google


李飞飞,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Visiting VP

李飞飞是图像识别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现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视觉实验室主任,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数据库 ImageNet 发起人。2016 年 11 月,谷歌宣布人工智能领域的两位重量级专家李飞飞和李佳加盟谷歌人工智能管理团队。这是李飞飞利用美国大学任职教授每六年获得的一年学术休假研究时间在谷歌担任访问 VP,是目前 Google 的华人中担任的最高职务。

此前,李飞飞被硅谷著名技术风险投资公司 a16z 邀请做客座教授,主要做 AI 领域的技术把关。

李飞飞生于北京,长在四川,16 岁随父母移居美国。 她于 1999 年以最高荣誉获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学位,并于 2005 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9 年她加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并于 2012 年担任副教授(终生教授),此前曾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李飞飞在斯坦福曾经指导过的学生和业界这样评价她:

“李飞飞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她对中国学生一直很好,很愿意帮有志向的年轻人 实现理想。”

“李飞飞看到学生不用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都会打心里为他们着急。”

“有一年的学术会议,我买了从加拿大转机的机票,到了加拿大机场才发现没有签证无法转机。我在机场给李飞飞打了电话,她二话没说就让我重新订机票并承诺报销。要知道她当时刚修完产假研究经费并不是那么宽裕。”

2015 年李飞飞在 TED 演讲,她讲到:

“现在回头看,用大数据来训练计算计算法的做法或许显而易见。但是在 2007 年,这并不显然。在这段旅途中,我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孤独,有些同事友情建议我做些对获得终身教职更有用的事。我们在研究经费方面也一直碰到麻烦,我可能需要重开我的干洗店来为 ImageNet 筹资。”

Google


李佳, 机器学习负责人、云计算高级总监

2016 年年底,斯坦福才女教授李飞飞与她的高徒李佳加入 Google 核心研发部分的新闻引人注目。

Google 中的华人高级别工程师、科学家有好几位,包括刚提到的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杰出工程师(DistinguishedEngineer) Claire Cui、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吴军、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Andrew Ng)等,但是说起目前活跃在谷歌管理层的华人工程师,就不得不说谷歌机器学习负责人、SeniorDirector at Cloud 云计算高级总监李佳。

李佳在加入 Google 之前曾担任 Snapchat 公司的资深高管和研究负责人。2015 年 2 月, Snapchat 为了推出新的功能组建了一支人工智能研发团队,李佳当时担任了 Snapchat 的研发主管并领导这支团队进行功能研发。

Snapchat 最近两年推出的包括实时换脸滤镜等新功能的核心技术都出自李佳的团队。去年 4 月 Snapchat 发布的让用户可以便捷地把表情符号附到其它事物上的新功能,也出自李佳的团队之手。

2015 年 3 月,曾在摩根斯坦利担任 CFO、被称为“华尔街最有权势的女人”露丝·波拉特出任谷歌 CFO。在她对公司财务和管理施压之下,Google 的股价在一年之内上涨了 40%。2016 年,这位 CFO 一手推动了 Alphabet 公司的重组,将公司分成了主营广告业务(Google)和“其他业务”(Other Bets)子公司。

去年年底,谷歌开始在云计算与高价硬件方向发力。11 月, Google 挖来了云计算服务商 VMWare 联合创始人兼前 CEO 戴安·格林(Diane Greene)主导谷歌的云计算业务。李飞飞和李佳作为硅谷两个最有名的人工智能专家也在这段时间加入了云服务部门,李佳受命带领研发团队用人工智能改进 Google 的云服务产品。

李佳本科毕业于中科大,2009 年至 2011 年师从李飞飞教授在斯坦福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李佳在学生期间曾在谷歌实习,2011 年加入雅虎,2014 年成为雅虎资深研究员领导雅虎实验室的视觉计算和机器学习部门。

谷歌还有另一位华人高管,就是担任工程总监(Engineering Director)的 Xuefu Wang。Xuefu 于 2004 年加入谷歌,率领团队在 SMB 广告方案、广告词、谷歌工具栏等领域作出了重要成就。

 


Microsoft


沈向洋, 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负责人

微软总部位于西雅图,在硅谷建有分部。谈到硅谷的大科技公司,不得不提到这家影响了世界科技界的微软与在微软供职的华人高管。

沈向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沈向洋担任微软集团执行副总裁,是继陆奇后目前华人在微软担任的最高职位。

沈向洋 1996 年加入微软,2004 年升任第三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2007 年,他升任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在微软应用与服务部门负责微软必应搜索引擎的全球产品研发工作。2013 年,接替退休的微软前首席研究和战略官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成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并于同年 11 月出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技术与研发部门。

沈向洋是南京人,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后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拉吉·瑞迪(RajReddy)教授,是李开复的同门师弟。

知乎上曾和沈向洋有过接触的微软员工评价他说:

“沈向洋为人很随和,上台讲话的时候总用自己当学生打篮球时‘单手乔丹’的绰号自黑。”

“沈向洋身居高位但是没架子,总是笑呵呵的,路上喜欢和别人打招呼。”

“沈向洋用人举贤又不避亲,空降到新团队也会把得力亲兵带过去一起干。只要是和他一对一单独聊过的人他都能记得住,所有跟他工作过的人都盼着有机会再回到他的团队做事。”


回想自己投身计算机视觉和科研研究的经历,沈向洋曾说,“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南京的一些场景。现在的计算机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在 80 年代整个南京市都没几台电脑。当时我父亲激励我,希望我可以用知识去改变世界。“
 
Airbnb


葛宏, 中国分部产品与技术总监。

在加入 Airbnb 之前,葛宏曾经是 Facebook 的技术总监(EngineeringDirector),也是 Facebook 大名鼎鼎的 News Feed 业务的开拓者。葛宏去年被 Airbnb 挖走,担任 Airbnb 中国分部的产品总监和技术总监,目前往返于中国和硅谷两地。

葛宏是河北省高考状元,200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之后去了耶鲁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耶鲁读书时,葛宏在他学习的每一门课程中都获得了课程的最高通过荣誉。2005 年到 2009 年,葛宏在谷歌做了四年工程师,2009 年加入了 Facebook。

当时 Facebook 在纠结如何盈利,扎克伯格说 Facebook 不放广告,因为担心会影响用户体验,葛洪就从零写出了 Facebook 的核心盈利功能——News Feed,并将 News Feed 团队从单兵作战打造成 50 人团队。在 News Feed 功能之后,Facebook 开始盈利,葛宏也升任了 Facebook 技术总监(Director of Engineering)。目前,Facebook 超过 80%的盈利仍来自于这个功能。

葛宏很接地气、人称葛爷,爱探索、喜欢美食、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

LinkedIn


张溪梦, 曾任 LinkedIn 商业分析业务高级总监,现为 GrowingIO 创始人兼 CEO

谈到 LinkedIn, 不得不说起这位曾经的 LinkedIn 华人第一高管张溪梦。2015 年张溪梦从硅谷回国创业时,美国包括 VentureBeat 在内的许多知名科技媒体都对此作出了报道,感叹他放弃 LinkedIn 高管职位毅然回国创业。

张溪梦的经历说来有点传奇。

张溪梦 1999 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去了天津一所脑肿瘤医院当脑科手术医生,手术一场接着一场地做。在忙碌的同时,张溪梦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其实是计算机,他很喜欢游戏和编程。因缘际会之下,张溪梦毅然选择跟随自己的兴趣,前往北京上新东方申请出国读书。后来终于有北美大学录取他,他也顺利在 2004 年拿到了 MBA 学位。

在 MBA 读书期间,他来到 SAP 做了一份工程技术实习。毕业后前往加州长滩,先后加入了著名的打印机公司爱普生和宠物设备公司 Petco,成为了一名市场分析员。

2007 年张溪梦加入 Ebay,一直做到了分析部门的高级经理,并于 2010 年加入了 LinkedIn,担任高级数据科学家。之后,在 LinkedIn 的商业数据分析业务,陆续升任了高级经理、总监和高级总监。

刚开始,张溪梦在 LinkedIn 只是负责给诸如销售、市场等不同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后来他要负责的东西越来越多,便开始向 LinkedIn 的高层建议,既然一个部门里的人需要的数据和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如把它们做成一个一个规范的数据样板,这样每个部门需要关注的数据就可以很清晰地被展示出来。张溪梦的这个想法受到了高层的肯定,于是张溪梦开始拿到了越来越多的用人名额,他的团队也慢慢组建起来。

2014 年底张溪梦主导的 Business Analytics 部门从开始自己的一个人,后来扩张成超过 80 人的大部门,手下管理五名总监,在硅谷科技界创造了一段佳话。

张溪梦为人非常谦逊,每当和人谈起自己的成就时,都很感激 LinkedIn 高层对他的信任和他手下团队的努力与团结。

张溪梦离开 LinkedIn 后,另一位在中国长大的华人高管 Michael Li 接替了他的角色,担任 LinkedIn 数据分析负责人。Michael 从 2011 年开始加入 LinkedIn, 此前曾在 eBay 和 Capital One 工作,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与复旦大学。

2016 年 4 月,女性华人高管 Annabel Liu 被任命为 LinkedIn 技术副总裁 (VP of Engineering),也是目前华人在 LinkedIn 担任的最高职位。

更多最新行业资讯,欢迎点击与非网《今日大事要闻》

百度

百度

百度是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提供AI芯片、软件架构和应用程序等全栈AI技术的公司之一,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四大AI公司之一。百度以“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为使命,坚持技术创新,致力于“成为最懂用户,并能帮助人们成长的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

百度是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提供AI芯片、软件架构和应用程序等全栈AI技术的公司之一,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四大AI公司之一。百度以“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为使命,坚持技术创新,致力于“成为最懂用户,并能帮助人们成长的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