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物联网冰箱、人工智能电视等全新智能家电之后,长虹在智能手机上的科技创新也获得了颠覆性突破。日前,长虹在 CES 2017 展会上发布全球首款分子识别手机 -- 长虹 H2。据悉,该款手机通过搭载小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可以实现分子层面的物质识别,并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多项运营服务。
“打造以传感器为主体的物联网控制、交互和协同中心,实现手机与其他智能终端的广泛连接、控制、协同、交互、共享,”业内人士指出,长虹 H2 手机的发布,标志着长虹在物联网手机领域的探索更进一步,是其物联网战略的深化。
H2 是一款什么样的手机?
从 90 年代的大哥大到如今的智能机,手机的演变在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如今智能手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遭遇瓶颈,各大厂商的每次新品发布会也都是有经验无惊喜,手机行业需要有一次革命性的改变。业内人士指出,长虹 H2 把小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首次搭载在手机上,其意义就像当年从按键到触控的进化,标志着下一代手机的来临。
“H2 手机搭载了小型化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可发出指令对被测物体进行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采集,并将光谱数据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出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李进在发布上介绍说。长虹 H2 的诞生,弥补了人类对物质的认知缺陷,可以轻松实现果蔬糖分、水分,药品真伪,皮肤年龄,酒类品质等检测。曾经人们将相机搭载在手机上,可以一键留下万物的形态相貌,H2 的诞生则可以在分秒间告诉我们物质的性质和组成成分,赋予手机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另据介绍,H2 可以做到的其实远不止于物质检测那么简单。长虹 H2 手机已经实现了跨终端、跨领域的“泛联接”和“大协同”,能够完成海量用户与终端之间的数据感知、收集、内容交互,然后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中应用起来,形成服务和体验:比如可以实现通过手机提醒用户关注食品中的脂肪含量、饮料中的酒精含量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通过采集用户海量数据并上传到云端经过处理之后,手机还能根据用户习惯预测用户行为。
在行业人士看来,长虹 H2 不仅能知万物,更能将万物互联,作为用户的“知心伙伴”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于社会的改变将是划时代的。
H2 在长虹物联网生态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
“长虹 H2 作为一款具有独特能力的电子设备,是我们物联网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构建“智能终端+云端+人”的物联网生态系统,手机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软件与服务中心、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公司的后台支撑,数字营销、智慧健康、智慧教育等资源支持,也会强力助推手机业务的发展。
早在 2013 年,长虹控股公司董事长赵勇就提出面向物联网的“新三坐标”智能战略,引领长虹的产品和服务转型。近年来,立足于互联网、面向物联网,通过与长虹智能战略下成功上市的 CHiQ 电视、冰箱、空调等组成最强智能终端阵营,长虹步步为营持续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应用和服务。这些应用和服务扩展开来可以包括智慧物业、智慧健康、智慧娱乐、智慧教育等等,长虹发布 H2,不仅在产品功能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也是其物联网战略落地大棋中重要的一步。
对于长虹的物联网商业新模式,行业普遍给予乐观评价。相较于互联网 O2O 土豪般的砸钱模式,长虹的物联网发展路径强调的是“物”与服务的打通,借助“物+联”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具黏性的闭环服务,比如智能手机的物质检测(物)+食材管理+生鲜配送(服务),或者是智能冰箱(物)+食品加工曲线+半成品配送(服务)构成的服务闭环圈,不仅具有固定频次的购买需求,还可以通过个人化定制化来加深使用黏性。
物联网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市场站在了新的风口上,手机产业作为长虹智能战略落地的关键,近年来受到长虹聚合内外资源的强力助推。据记者了解,长虹技术中心、软服中心、创新中心及可靠性中心为长虹手机提供技术支持;长虹多媒体、美菱、空调、日电等子公司为手机业务提供终端协同服务;而大数据公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娱乐、数字营销、智能制造等为长虹手机提供服务性支持。业内人士指出,长虹手机业务有集团公司战略转型的巨大红利,有清晰的差异化定位,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ADI 提供关键器件
长虹 H2 的关键部件就在于一款微型的近红外线光谱仪,这是由美商亚德诺(Analog Devices Inc.;ADI)开发、并由以色列 Consumer Physics Inc. 设计的部件,最后再整合于中国四川长虹电子(Sichuan Changhong Electric Co.)制造的最新 H2 智能手机中。
长虹在 2017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中首度展示这款 H2 智能手机,它搭载了 6 寸大屏幕以及 2GHz、8 核心的应用处理器,同时也是第一款采用 Consumer Physics 光谱仪的设备。预计接下来将可看到其他 OEM 陆续推出更多这一类感测产品,包括通用电气(GE)将应用于其新款冰箱系列中。 Consumer Physics 的这款手持光谱仪名为‘SCiO’,源于拉丁文的知道(to know)之意。
Consumer Physics 展示其 SCiO 手持光谱仪,号称全球首款可让你一手掌握的分子传感器 “我们目前有超过 2,000 位开发人员致力于以 SCiO 打造各种手持设备,并预计在 2017 年推出其中多款设备,”Consumer Physics 执行长 Dror Sharon 表示,“在今年的 CES,我们也展示了其中部份产品的原型,包括智能料理秤能在你用餐前先告诉你即将吃下多少卡路里、智能水瓶让你掌握瓶中的水质、果汁的热量,以及啤酒或调酒中的酒精成份。”
中国长虹在 CES 2017 展示 H2 智能手机,搭载 6 寸屏幕,内建 ADI 光谱仪部件,并以 Consumer Physics 随机预载的 App 操作
Sharon 表示,这款三方合作的产品原本只是 Kickstarter 的一项集资计划,目标在于为 13,000 位支持者生产小型的手持原型。不过,Consumer Physics 很快地发现,他们的想法也吸引了一些传统的投资人,使得该公司顺利从以 Khosla Ventures、Marc Benioff、OurCrowd 与 Dov Moran 募得超过 2,000 万美元的创投资金。
看好这将在全球开启大规模生产的商机,ADI 开始协助 Consumer Physics 进一步缩小这款原型。 ADI 的单封装光谱仪部件只比 1 个 10 美分的硬币稍大,且十分纤薄,足以整合至大部份的智能手机中。
“曾经有许多物联网(IoT)厂商对此感兴趣,但我们最后选择了 ADI,”Sharon 表示,“最终开发出的这款模块尺寸约 4×8×4mm,适用于目前的现代化手机。”该部件整合于智能手机时会使手机背面微微突起,就像 iPhone 7 等高阶智型手机采用的新款双镜头一样。
为了确定饮料、食物或任何物体的化学成份,用户只需与其保持约 5-10mm(0.5 寸)的距离,按下「扫描」手机应用程序(App)上的按键即可。该 App 将会从光谱仪中发送扫描后的「特征」至云端,与云端中默认的庞大光谱仪特征数据库进行比对。约经 3-4 秒后即可经由手机传回比对结果。 Consumer Physics 打造的 App,让用户可自行选择被扫描的常用对象特性,或让用户自行建立。
但 Sharon 也强调,“这款手持设备并不能取代实验室光谱仪。例如,它的讯号无法穿透物体深处;其方式只能将对象解析成数千个小部份,而非实验室要求的数百万或数十亿等级,但对于大部份的消费者检测需求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此外,除了按原样使用云端数据库以外,用户也可以添加自建的唯一特征。例如,如果使用者发现有两种特性经常发生混淆——例如药丸,就可以分别为其建立独特的分子特性,免于再度混淆。不过,基本数据库中已经储存许多常见的药物特性了,让消费者几乎马上就能检测到他们在网络上买的廉价成药是不是伪药。
除了消费用的智能手机,Consumer Physics 预期该部件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到超越厨房、汽车、环境以及其他尚未想象到的领域以外。例如,GE 已经将这款部件整合于其新系列的电冰箱产品了。利用 Consumer Physics 的手机 App 分析一小块干酪的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含量。
该公司目前已经拥有 2,000 多个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的执照,能轻松地将 ADI 的光谱仪与 Consumer Physics 的软件整合于其它的产品机型与应用中,包括厨具、家用产品、健身设备到儿童玩具等。不过,目前除了 Consumer Physics 自家的 SCiO,尚未看到其他应用出现。
中国长虹则是一家市约 150 亿美元的公司,该公司声称目前正积极制造各种 OEM 子系统,以便整合于其他品牌设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