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完《电池寿命对电动汽车的影响》之后,在群里做了一些交流,把几个问题突出的来解释下。
第一部分 对电池包的测试
INL 的测试小哥很牛,按照这个图的示意,其实他把每个电池包连接器拆解下来,通过给继电器信号让电池包导通,然后通过 1/3C 进行 Pack 的静态容量测试,这是根据下面这个包的推算结果。
1)不拆包直接进行连接测试
下面这两个图其实是类似的,如果 BDU 的继电器是直接用外部信号驱动的,则可以直接通过外部电源信号供给,断开主连接器接入电池包测试柜,然后使用时序控制来接管继电器。
2)拆包进行测试
如下面这个电池包这样(由电池管理系统直接驱动继电器的)就只能拆开了进行直接连接后进行测试。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INL 的小哥每个电池包都要拆开下,拆开了测更容易些:
仔细看,动力线上接了专门的转接线
里面接了一些信号线用以连接
严格意义上,做这个实验存在一些危险性
整个测试只能在车辆充电充满,认为电池完全充满的条件下进行(没办法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只能放电)
在内部 CAN 子网下,测试过程无法设定电池单体的过放,存在过放的可能性(还好做的不多)
电池包的截至电压要做的稍微保守些
这部分内容,是我的猜测+分析判断,等 Jonny 把小哥拉中国来好好问一下。
第二部分 电池参数分析和思考
由于以上的问题,可以得到以下的考虑:
这些电池包的相互比较是有意义的,因为使用了同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这些包的容量折损率,没有考虑单体的不平衡和过放电压
在昨天的文章的基础上,补充几个信息,特别是 BMW 和 Daimler 的几个车子,这些车在美国上的比较晚,测试还在 1 万英里以下:
有一些基本有趣的结论
2.1 在车辆跑到 4000~6000 英里的时候,基本的衰减在 5%左右,一些保守的车企为了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考虑,把实际的电池容量报备的比额定的要略大一些,这样抵消了这个 5%的衰减
2.2 在 1.2~1.5 万英里的时候
由于 INL 大部分的测试都在这个阶段,所以可比性来说,有大量的车辆开始接近 10%的衰减,某些热管理不大行的,经历了整个夏天以后,开始大幅的退化。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动汽车开始变得不那么好,需要经历一个冬天和经历一个夏天,冬天主要是低温充电,夏天是衰减老化。
2.3 EOL
纯电动汽车,就是做这个寿命试验也不容易,由于充电限制了重度使用,使得大量完成 EOL 寿命的都是 PHEV,所以某种程度上,易用性上还是 PHEV 要比纯电动更好些。这个时候,不管如何预留空间,衰减也出现了。
我将继续跟踪以上的实验,INL 的测试结果给了我们一些比对的基本概览。上面的数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缺少很多的限制没办法与真实的使用做对比,但是横向对比,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东西。
小结
我其实想说的是,我们需要考虑电池的耐用性问题,不是答应给客户质保就行了。当电池老化之后,质保、安全和使用非预期都会一起出现,如果整个能量管理算法,将容量衰减没有算的那么精确,这个事情就比较麻烦了。叠加温度、电池容量衰减和 SOC 误差,用旧的电动汽车值得我们系统的去评测一下。
最后,介绍下天泉兄的 IND4,干了我想做但是一直没做好的事情,汽车行业的工程师的技术和经验展示、沟通、交流、管理应用的平台,大家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