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近日确认,又有 23 家美国银行和信用社宣布支持 Apple Pay,目前这项移动支付服务已经扩大到全球范围内 9 个市场,光美国本土,支持 Apple Pay 的场所就超过 300 万个。与此同时,Apple Pay 的采用率较上年同比增加 400%。
这和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自今年 2 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Apple Pay 被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场通信)生态链各方给予厚望。但半年过去,这一市场似乎并无起色。记者身边大多数人在提到 Apple Pay 时的反应多是“用过,不怎么方便”、“很少用”。看来,寄望于 Apple Pay 让 NFC 市场火起来似乎并不靠谱。
技术无压力
终端不买账
NFC 由恩智浦和索尼在 2002 共同研发,可以应用于近场支付、公交、门禁、电子名片等许多领域,发展至今不管是硬件还是相关的解决方案应该说都已经非常成熟。
今年上半年,踩着 Apple Pay 的节奏,三星在中国市场启动了 Samsung Pay,紧接着华为也推出了 Huawei Pay,小米也与中国银联达成深度合作。这些依托 NFC 实现的移动支付让这个诞生了 10 年之久的技术再度燃起了产业链各方的热情。目前来看,苹果 iPhone6s、三星 Galaxy S7、小米 5,以及华为刚推出的荣耀 8 等产品都能够支持 NFC。
但与前几年不少品牌看重 NFC 功能相比,如今除了以上几家,大多数品牌都放弃了这一功能。而且上述提到的这些产品,基本上都属于旗舰机型,从价位上来看,最便宜也接近 2000 元。
“成本上会有所增加。”魅族科技副总裁李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手机的主流设计是采用金属机身,如果在金属机身上加载 NFC 功能会带来一些麻烦。技术上也能搞定,但是它所带来的麻烦和成本的提升跟它所能提供的体验不成正比。”
记者发现,过去魅族在推出旗舰机型 MX4pro 时也搭载 NFC 功能,但后来的 MX5 就放弃了。同样放弃的还有小米 4,尽管小米 3 时还支持 NFC。
分析人士曾列出了 NFC 芯片的成本,包括芯片的自身硬件成本及芯片上层的协议栈、API 软件开发成本,芯片内嵌入的 SE 安全芯片成本及与之相关的 API、安全访问控制软件开发成本,还有手机内与 NFC 芯片配套的非接触 RF 天线和 RF 电路成本、增加了支付芯片的手机需新增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成本,甚至是手机推向市场后的应用开发成本。也就是说,一部搭载了 NFC 功能的手机,其增加的成本不仅仅是芯片本身,还有更多配套成本。
这就难怪像魅族一样的手机厂商放弃了 NFC。李楠说,当 NFC 还没有很好的应用场景的时候,这种成本的增加就显得很不划算。高端机上可能还可以尝试。但当被问及魅族在未来高端机型的计划中,是否对此有所考虑时,他却说:“有这种可能性,但不是很强烈的意愿。”
的确,在手机市场近乎赤身肉搏的价格战中,每一项成本的增加,厂商都会掂量投入产出比。没有应用场景,谁愿意为这一成本买单?
两大应用场景
一个难推广一个不捧场
NFC 被公认的两大最佳应用场景是公交刷卡系统和移动近场支付。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告诉记者,他一直比较看好从公交卡上大范围推广 NFC 支付,因为用户规模大,应用也方便。可是问题来了,每个城市的公交卡系统并不互联互通,如果由某个手机厂商来推广,还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谈合作。倘若是某个地方的公交系统来主导推广 NFC 支付,那又需要去适配各种手机。
据了解,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已经实现了用手机 NFC 刷卡乘公交车,但却没有普及。 上海华虹计通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原市场高级经理方志坚向记者解释,目前 NFC 在支持地铁支付方面推广得已经不错,一线二线城市大部分都能覆盖。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没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和互联互通,这在技术上应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牵扯到各个地方的利益,所以仍然是个难点。
在银行卡检测中心总经理范贵甫看来,NFC 在公交系统没有推广开,一方面是机载端的 POS 机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各手机终端的性能参差不齐,体验不好。
在公交刷卡领域推广难,在移动支付领域 NFC 也没热起来。
Apple Pay 在美国市场颇受欢迎,但在中国市场却“不怎么方便”,归其原因就是没有应用环境。
李楠说,NFC 在体验上并没有很大提升,因为到处找不到刷 NFC 的场景。银联已经落地了超过 400 万 NFC 的 POS 机,但基本上都没有用起来。王艳辉也说:“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基于 NFC 的 POS 机支持比例其实已经很高,有 70%~80%,普及率还是可以的。但是普及率高并不代表商家就愿意用它,主要还是因为它不能真正给大众带来便利。”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迅猛发展,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横扫市场。根据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发布的《2015 年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在 2015 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支付宝以 72.9%的份额居首,财付通(微信+手 Q)以 17.4%位居第二。
对此,范贵甫向记者解释,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都属于无卡支付,用户体验比较好。但由于没有植入 SE 安全模块,老百姓的隐私安全没有保障。而金融行业主导的 NFC 是有卡模式,首先考虑的是用户安全,其次考虑的才是用户体验。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尽管如此,可对于已经推广多年的 NFC 而言,失掉移动支付这一市场仍是一大遗憾。
产业链过长
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吃”
微信和支付宝近两年得以快速崛起,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巨额投入和地推模式功不可没。
“微信、支付宝背靠腾讯和阿里巴巴,采取了很大的推广力度,而且微信和支付宝都有庞大的用户规模,只要打通商家这一个环节,就能打通产业链,所以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市场。”王艳辉向记者解释。
而相比之下,NFC 生态涉及太多环节,上游有复杂的芯片设计厂商,中游有手机终端厂商,下游有 POS 机设备商,推广起来还要跟电信运营商、银行、中国银联、终端商户等各方进行合作。这中间涉及技术对接、标准制定、利益分配等等,究竟由谁来主导?谁能获得最大收益?
对于这些问题,产业链各方都在思量,谁都想拿到主导权,谁都怕“为他人作嫁衣”,最终结果只能是互相卡位,反而错过了市场机遇。
正如王艳辉所言:“产业链过长,又没有一家相关利益方愿意出巨资进行宣传和推广。这就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对于未来 NFC 的走势,范贵甫表示乐观。他说,现在苹果、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都进入这一领域,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前景的。而且中国银联近来还推出了“云闪付”,可以实现免签免密,更快捷也更安全。
但记者在知乎上也看到有网友表示,一个发展了 10 年都没有起来的技术,未来也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