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目前有Google、苹果、Uber准备做智能汽车,以及Tesla下步改进其电动车也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个事情值得深究一下,为啥他们要切入智能汽车的领域?
从Google的角度来看,选择传统的靠谱供应商,与汽车OEM展开合作两方面进行是比较好的。
图1 Google未来的汽车零部件小伙伴
从上图可以看出,博世、ZF、LG将为Google提供核心的零部件,大陆将提供电子电气服务,其它公司将提供各种工程服务和其他部件,Google想要用IT产业设计定制、制造代工的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整个系统级别的软件和应用。
•博世( Robert Bosch)=>逆变器、功率电子部件和远程雷达
•采埃孚(ZF)=>电动转向装置
•LG Electronics=>电池部
•大陆(Continental AG)=>轮胎、车身控制器
•Roush => 设计集成 总装
•RCO => 座椅
•FRIMO => 内外饰模具
•Prefix => 工艺
苹果目前正在与Magna探讨展开合作,Magna很早之前就进入了电动汽车领域,在DOE项目中涉及相关的核心部件,可以说是少数能够在系统级别上有能力帮助苹果完成总体性任务的企业。
图2 Magna E Car
当然Manga在辅助驾驶的布局上,也具备了不错的产品线。
从整个对比来看,电动汽车是实现智能汽车的有效载体,其具体的特点如下:
1)动力总成部件减少:主体由电池系统、电气驱动系统(电机、减速箱和逆变器)、充电系统等几部分组成,总体零部件的数量较少,系统供应商的Knowhow较多;
2)控制系统响应速度较快: 电子电气系统组成的扭矩响应,要比传统的发动机快很多(一个数量级左右);
3)目前无人能盈利 :传统汽车企业并没有花大量的资源在电动汽车这个领域,产业资源投入尚不充分;
将整个系统相对简化以后,通过汽车智能化实现自动驾驶的系统,两个主要的方面:
a)基于传感器,通过增加汽车感知,使得汽车能具备实现自动驾驶的能力;
b)通过通信,将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交通灯),以V2V和V2I的能力,将道路情况反馈给车辆
当然现实是,两个不同的路径是需要结合使用,整合过程中,通过地图,通过传感器来实现;
图3 三种路径
在这个智能领域,感知外部的传感器显得无比重要,本质上是通过电磁波来进行的,可以实现的功能对比如下:
•摄像头 利用可见光进行感知,是整个自动驾驶的基础性传感器,可实现的功能很多;
•超声:主要集中于停车这一级别;
•光学雷达:光学遥感技术,它通过向目标照射一束光,通常是一束脉冲激光来测量目标的距离等参数。使用范围较广,其成本较高;
•雷达:是以前零部件企业主力投资的部分;
图4 传感器和电磁场频率对比
在CES上,诸多豪车厂家(奥迪、奔驰和宝马)展现其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的一部分功能。只是由于其应用在原有的平台上实现,是作为豪车的一些高级功能来实现的,在不同的技术使用上,各家都在做着尝试。
对比下图,雷达和Camera是都有的,在超声波传感器,光学雷达等尝试着这段时间的事情,结合地图+GPS的互联功能,将单车测控和系统整合比较完美结合在一起,后续的V2I和V2V将使得汽车本身在道路通信的功能完善起来。
图5 传统汽车企业和Google的实验车型的技术分布情况
将资源投入到造车这个领域,其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1)将系统完善之后展开销售
目前普遍的预测,自动驾驶的层级实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未来5~10年,基于主动安全和ADAS不同层级部件和工程服务的价值会提高;在15年以后可能完全进入自动驾驶的时代。如果互联网企业,在自己做车完善的过程中,将系统给传统车企使用,也是一桩好生意。
图6 IHS ADAS=>自动驾驶时间轴
2)切入打车领域
Google的做法,一开始盯着Uber(市值400亿美金)想要去做的那样,将整个个人交通予以改进和优化,所以这块产业一旦成熟,将会使得汽车租赁的商业模式,乃至汽车使用的商业模式出现变化。
3)汽车入口后的渗透业务
一旦Google和苹果将原有的Google Auto和Carplay的互联系统,和制造电动汽车的系统高度整合,相信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出来。占据汽车这个入口,可以说是两家布局的关键之一。
这两家美国最牛的互联网企业,都将目光瞄准了汽车产业,这将加速智能汽车的发展。而一向跟着美国互联网企业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乃至中国的投资资本,都会往这个方向布局。
智能汽车,未来可期啊。
与非网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系列汇总:
摘要:工业4.0 最近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无论是科技媒体还从业者都要对其评论一番,众说一词,各有不同,汽车电子也算是工业的一个重头戏,我们不妨聊一聊工业4.0之下的汽车电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