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屏幕分辨率的提升,图像渲染对设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介绍一种高效机制 — 脏矩形机制,它如何优化图像渲染效率,以及AWTK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
前言
在计算机中,一幅图像由RGB三种颜色的像素数据排列构成。假设每个像素占用3个字节,屏幕的宽和高分别为800和480个像素点,那么一幅画面的数据量为800×480×3,约100多万字节。为了让人眼看到流畅的动画,画面需要每秒切换30~60次,这意味着每秒需要处理的数据量约为800×480×3×30,接近3400万字节。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对嵌入式设备的计算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脏矩形机制的原理
随着屏幕尺寸的增大,数据拷贝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降低绘画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画面只有小部分内容需要更新,其余部分与上一帧保持一致。例如,在一幅远景画面中,一艘船在缓慢移动,此时只有船的区域发生变化,其他部分的数据与上一帧相同。因此,只需拷贝这一小部分数据,即可构建出新的画面,从而减少数据拷贝量,提高整体效率。这种机制被称为“脏矩形机制”。
AWTK的创新应用
AWTK采用了脏矩形机制来提升绘画效率,并突破了传统脏矩形机制仅在数据拷贝方面的应用限制。AWTK支持在多显存交换场景中使用脏矩形机制,从而大幅提升整体渲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