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于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具有底层技术意义。研究机构Omdia5G技术的新研究预测,到2030年,5G RedCap(能力缩减)将以66%的年复合增长率激增,达到9.635亿个连接。这些发现凸显了5G技术对物联网(IoT)用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行业对RedCap和eRedCap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准备程度。
现在,6G技术也进入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时刻。
在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6G首次在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标志着6G正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6G技术将带来哪些创新和颠覆?上海市5G/6G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吴泳澎对媒体指出,主要的颠覆将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集成。
“AI+6G”将突破5G“万物互联”的框架,终而实现“万物智联”。
与之相呼应的是,AI大模型嵌入到移动通信网络,重新定义未来的通信世界,成为刚刚结束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 Barcelona)上的核心讨论之一。“AI + Network”将对传统物联网世界的提升和颠覆也让人充满想象。
此外,还有无线传感网络(WSN)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及在IC半导体材料侧面的创新,如柔性集成电路(FlexIC)的应用突破等,都将进一步给物联网世界注入新的技术动能和应用潜力。
AIoT、趋势一“6G + AI”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6G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被定位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根据解放日报报道,预计6G的第一个技术标准版本将在2028年或2029年确定,大规模商用时间估计在2030年左右。
那么,6G和5G有哪些不同?到了6G时代,将带来哪些进一步的创新和颠覆?
据专家介绍,与5G相比,6G既有继承性又有颠覆性。继承性是指对5G传统场景的延伸,而性能将进一步提升1到2个数量级。比如,在支持手机沉浸式通信方面,6G的峰值传输速率预计可以比5G提升10到100倍,达100Gb/秒—1Tb/秒;对于VR设备,6G可以将时延降至微秒级;在工业物联网场景下,6G可以实现更高的可靠性,支持更大规模终端接入。
而颠覆性上,则是增加了全新场景,融合了通信与感知结合、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通信与人工智能深度集成等创新方向,可支持全息通信、工业元宇宙、沉浸式XR(涵盖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场景。
但极大的不同在于6G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应用场景和功能的突破。这意味着,将突破5G“万物互联”的框架,实现真正的“万物智联”。
如何定义“万物智能”或“万物智联”?
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物”,即终端设备可以不但“被感知和控制”,还能用各种人工智能算法、计算资源和实时数据,在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层面都具备自主能力。这需要物联网、人工智能、通信、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技术高度融合。
在《迈向“万物智能”时代:AI与物联网重塑未来生活》一文中,我们对话前麦肯锡城市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兴大城智库CEO李晓鹏博士,讲解结构了万物智能的两个主要层面——云端智能和边缘智能,以及实现万物智能整个体系的关键技术。
而毋庸置疑,6G+AI的技术突破,将给万物智联的目标起到技术护航的作用。这一发展方向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重点之一,并已经在各个侧面加速“AI+”的落地实践,推动AI与各行各业的融合。
中国三大运营商也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近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相继宣布已经全面介入DeepSeek,未来有望持续受益。
天风证券分析指出,DeepSeek作为高性能的AI大模型,可以帮助运营商优化客服系统、智能推荐、故障排查等场景,提升服务效率;运营商传统业务增长趋于饱和,接入DeepSeek可以帮助其开发新的AI驱动业务;DeepSeek的接入可以帮助运营商从传统的通信服务提供商向数字化服务提供商转型;运营商的闲置云端算力有望得到充分利用。
AIoT、趋势二实现“感知自由”从WSN融入物联网开始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技术可以称得上是物联网的“金矿”。
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接口”,藏在无数个传感器节点里。温度、湿度、声音、压力、位置……它们从各个维度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感知,是数字化发展的第一步。而无线传感网络(WSN),则是将这些传感器的集合以无线自组网方式进行通信,可以将更广阔范围内的传感器数据进行集中反馈。相比传统的有线组网,WSN真正让人类实现了“感知自由”——部署规模更大、成本更低、硬件简单、功耗低等特点,适合更广泛、可扩展的多元化场景应用。
因而,WSN无疑是推动万物智联进程背后的关键技术之一。
WSN组件包括传感器节点、中继节点、无线电节点以及网关。WSN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带来优势。
在智能家居中,通过WSN节点的布置,可以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照明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调节。同时,结合其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实现通过智能手机或者语音助手远程控制家里的各种设备,实现远程监控和安全防护功能。
在智慧城市中,通过大规模部署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城市交通流量、空气质量、垃圾桶状态等信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物联网的应用还能让城市居民享受到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如智能停车系统、智能路灯等,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工业制造领域,通过WSN节点的布置,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的状态和运行参数,预测设备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物联网的应用还能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远程监控,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益。
随着WSN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物联网的协同融合还将进一步扩展。
在数据收集和监控层面,WSN中众多传感器的轨迹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中央系统或其他设备,可以支持在物联网应用中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数据聚合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聚合起来,然后将其发送到中央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和边缘计算进一步增强了物联网系统的性能和响应能力。
大规模部署的可扩展性也将进一步加强。可扩展的WSN允许在广阔的区域部署许多传感器,扩展到农业、智能城市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广泛覆盖。
在能源效率方面,通过提高传感器的能源效率进而提高电池电量,节能机制和节能通信协议则能延长网络的使用寿命。
AIoT、趋势三柔性集成电路实现物品级智能的材料创新
半导体层面的创新在推动智能化硬件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以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功率密度,支持高速开关与高频通信,为高效传感器和执行器奠定了硬件基础。而随着物联网设备在多场景和多形态中的广泛应用,柔性集成电路也展现出颠覆性的技术潜力。
柔性集成电路可以贴合于不平整的表面,并在柔性材料上集成传感、存储、通信等功能,使其能够深入那些传统电子无法适应的应用环境。随着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印刷电子技术的升级,柔性材料的大规模制造成本正在快速下降,这意味着在更广泛的普通物品中,也能嵌入低成本的柔性芯片,实现智能化升级,为“万物智能”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贴合场景的解决方案。
AIoT、本文小结
从5G到6G,世界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同时,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以及半导体层面的创新,再加上与AI大模型的结合,这些前沿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碰撞出新的应用火花,也让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互更加实时、立体且丰富。这些都是技术创新为人类展开的层层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