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杂烩君。
当下,很多嵌入式设备都运行着RTOS、Linux系统。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一、多方面对比
1. 实时性
实时性即保证任务在特定时间内完成。衡量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坚固性的重要指标,是系统从接收一个任务,到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其时间的变化称为抖动。
可以依抖动将实时操作系统分为两种:硬实时操作系统及软实时操作系统,硬实时操作系统比软实时操作系统有更少的抖动:
硬实时操作系统
必须
使任务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软实时操作系统能让
绝大多数
任务在确定时间内完成。
实时性是嵌入式RTOS与嵌入式Linux最本质的区别。
实时性对比:
嵌入式RTOS:硬实时(μs级响应),中断延迟通常<10μs。具有强实时性,采用抢占式多任务调度算法,能确保关键任务在严格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响应时间可预测,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工业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等。
嵌入式Linux:Linux是作为通用操作系统开发的,其内核在实时处理能力上先天不足,需通过CONFIG_PREEMPT_RT补丁优化实时性,默认软实时(延迟>50μs),。虽然经过实时补丁等改进可实现一定的实时性,但本质上是分时操作系统,其内核不是专门为实时性设计,在处理高实时性任务时,响应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一般用于对实时性要求不苛刻的场景。
2. 内核架构
操作系统内核根据架构来分,可分为: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微内核(Microkernel)、混合内核(Hybrid kernel)。
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微内核(Microkernel)、混合内核(Hybrid kernel)的操作系统架构如:
来源:wiki
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
宏内核被视作为运行在单一地址空间的单一的进程,内核提供的所有服务,都以特权模式,在这个大型的内核地址空间中运作,这个地址空间被称为内核态(kernel space)。
微内核(Monolithic kernel):
微核心的设计理念,是将系统服务的实现,与系统的基本操作规则区分开来。它实现的方式,是将核心功能模块化,划分成几个独立的进程,各自运行,这些进程被称为服务(service)。所有的服务进程,都运行在不同的地址空间。
混合内核(Hybrid kernel):
混合内核结合了宏内核与微内核两种内核架构。混合内核的基本设计理念,是以微内核架构来设计操作系统内核,但在实现上则采用宏内核的作法。混合内核实质上是微内核,只不过它让一些微核结构执行在用户空间的代码执行在内核空间,这样让内核的执行效率更高些。
内核架构对比:
嵌入式RTOS:多为微内核(如Zephyr),无虚拟内存管理(无MMU),系统调用为直接函数调用。内核通常很精简,只包含基本的任务调度、内存管理、中断处理等功能,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快速响应,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高度定制。
嵌入式Linux:宏内核,依赖MMU实现虚拟内存,需用户/内核态切换(syscall接口)。内核相对庞大复杂,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具备完善的内存管理、进程调度、文件系统等功能,提供了丰富的系统服务和接口,但也因此占用更多的资源。
3. 资源需求
嵌入式RTOS:
由于内核精简,对硬件资源要求较低,可在资源有限的微控制器(MCU)等设备上运行,如一些简单的传感器节点、小型智能设备等。
嵌入式Linux:
因功能丰富、内核复杂,需要较多的硬件资源支持,通常运行在具有一定处理能力和内存空间的微处理器(MPU)上,如工业控制计算机、智能终端等。
4. 安全性
嵌入式RTOS:
系统功能相对单一,代码量小,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安全漏洞相对较少,且可针对特定安全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安全关键系统。
嵌入式Linux:
开源特性使其容易受到安全威胁,不过开源也便于社区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同时,通过安全增强技术如SELinux等可提高其安全性,适用于对安全性有一定要求但非绝对安全关键的场景。
5. 学习难度/开发难度
嵌入式RTOS:
学习和开发相对简单,其功能集中在实时任务处理,开发框架和API相对简洁,开发者主要关注任务的划分、调度和通信等,适合初学者和对实时性开发经验较少的人员。
嵌入式Linux:
学习和开发难度较大,涉及内核原理、文件系统、网络协议等复杂知识,开发过程需要掌握多种工具和技术,如交叉编译、内核裁剪、驱动开发等,对开发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
6. 核心内容
嵌入式RTOS:
核心是实时任务调度和管理,确保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重点关注任务的优先级分配、时间片管理以及任务间的同步与通信。
嵌入式Linux:
核心是提供一个通用的、功能丰富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多种应用开发,包括文件系统管理、网络服务、设备驱动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7. 网络能力
嵌入式RTOS:
网络功能相对较弱,需集成轻量级协议(如LwIP)。通常只支持基本的网络协议,如简单的TCP/IP协议栈,以满足实时数据传输需求,对于复杂的网络应用支持有限。
嵌入式Linux:
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支持完整的网络协议栈,包括TCP/IP、UDP等多种协议,能轻松实现网络服务器、网络客户端等复杂网络应用,适用于需要频繁进行网络通信的设备,如网络路由器、智能网关等。
8. 开发方式
嵌入式RTOS:
开发方式相对简单,通常使用特定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如IAR、Keil等,配合相应的开发板进行开发。开发环境配置相对容易,主要关注任务的编写和调试。
嵌入式Linux:
开发方式较为复杂,需要搭建交叉编译环境,涉及到宿主机和目标机之间的通信和协作。常用的开发工具有GCC、Make等,开发过程需要进行内核编译、驱动开发、文件系统制作等多个环节,开发环境的搭建和配置相对繁琐。
9. 学习资料
嵌入式RTOS:
学习资料相对丰富,主要集中在特定的RTOS产品手册、官方文档以及一些专业的嵌入式开发书籍上。
嵌入式Linux:
学习资料非常丰富,有大量的书籍、在线文档、开源项目以及活跃的社区论坛,如Linux内核官方文档、Linux公社等,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技术知识和解决方案。
10. 运行功耗
嵌入式RTOS:
由于系统简单,在运行时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控制硬件资源的使用,能较好地实现低功耗管理,支持μA级休眠模式(STOP/STANDBY),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优化能耗。
嵌入式Linux:
因内核复杂,需要持续运行多个后台进程和服务,对硬件资源的使用相对较多,运行功耗一般较高(通常>100mW),但通过一些节能技术和优化措施,如电源管理框架(如CPUFreq),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功耗,适合插电设备。
11. 启动速度
嵌入式RTOS:
毫秒级启动,启动速度快,内核初始化时间短,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启动并进入工作状态,满足一些对快速启动有要求的应用场景,如工业控制中的紧急响应设备。
嵌入式Linux:
秒级启动,启动过程涉及U-Boot引导、内核加载、文件系统挂载、服务启动等多个环节,启动速度相对较慢,一般需要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不过对于一些非实时性要求高的设备,如智能电视等,启动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12. 驱动开发
嵌入式RTOS:
驱动开发相对简单,通常针对特定硬件平台提供简洁的驱动接口,开发者只需根据硬件特性和RTOS的要求编写基本的驱动程序,主要关注硬件的初始化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嵌入式Linux:
驱动开发较为复杂,需要深入理解Linux内核的驱动模型,如设备树、字符设备驱动、块设备驱动等,开发过程需要遵循严格的内核编程规范,涉及到大量的内核代码编写和调试工作。
13. 应用开发
嵌入式RTOS:
应用开发主要围绕实时任务展开,注重任务的逻辑实现和时间控制,开发语言一般以C、C++为主,开发框架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实现特定的实时控制功能。
嵌入式Linux:
应用开发更加多样化,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C、C++、Python等,可借助丰富的库和框架进行开发,能实现包括图形界面、网络应用、数据处理等在内的复杂应用。
14.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嵌入式RTOS:
本身对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支持有限,若要实现GUI,需要额外添加专用的轻量级GUI库(如LVGL、emWin),且功能相对简单,适用于对界面要求不高的设备,如简单的工业控制终端。
嵌入式Linux:
有丰富的GUI库和工具,如Qt、GTK等,能开发出功能强大、界面美观的图形用户界面,适用于智能终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对用户体验要求较高的设备。
15. 岗位发展路线、前景
嵌入式RTOS:
岗位发展路线主要集中在实时控制系统开发、硬件驱动工程师等方向,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对掌握嵌入式RTOS技术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嵌入式Linux:
岗位发展路线较为广阔,可从事内核开发工程师、系统移植工程师、应用开发工程师等多种岗位。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等热门领域有广泛应用,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良好,且由于技术难度较高,相关人才的薪资待遇也相对较高。
二、决策树
进行了那么多方面的对比。什么时候选用RTOS?什么时候选用Linux呢?
以上就是本次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