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C烧结银,功率市场新宠儿!
一、主要应用领域及典型案例
1. 新能源汽车
核心应用场景:
电驱系统(IGBT/SiC模块):
如***等车企采用130°C烧结银技术封装功率模块,实现更高的导热效率(导热系数达120 W/m·K),使SiC模块工作结温提升至200℃以上,系统效率提高8%-12%。
市场数据: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烧结银材料市场规模超5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60%,年增速达80%。
2. 5G通信与AI芯片
3. 工业与航空航天
光伏逆变器:
**在组串式逆变器中采用烧结银连接,模块寿命从10万小时提升至15万小时,故障率下降40%。
二、市场渗透率与竞争格局
1. 市场规模与增速
全球市场:2023年130°C烧结银材料市场规模约8.2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42%。
中国市场:2023年国产化率约35%,头部企业如善仁新材、ALWAYSTONE占据国内60%份额,逐步替代德国贺利氏(Heraeus)、日本住友(Sumitomo)等进口产品。
2. 主要厂商布局
国际厂商:
德国贺利氏推出低银含量(Ag含量<70%)烧结银浆,试图降低成本竞争;日本住友开发低温共烧陶瓷(LTCC)集成方案。
中国厂商:
善仁新材:主打AS9338系列,已通过AEC-Q200车规认证,供货**电气。
ALWSYSTONE:开发无压烧结银铜复合材料,在华为5G基站实现量产导入。
三、技术替代趋势与挑战
1. 替代传统工艺的驱动力
成本优势:无需昂贵加压设备,产线改造成本降低70%,中小厂商更容易采用。
环保政策:欧盟《REACH法规》限制含铅焊料使用,加速无铅烧结银替代。
2. 当前应用瓶颈
材料成本:银含量高达85%-95%,银价波动(2023年银价上涨25%)影响终端成本。
工艺适配:部分厂商SMT产线需微调温度曲线(传统焊料峰值温度260℃,烧结银仅需130℃)。
标准化缺失:行业尚未统一烧结银性能测试标准(如IPC标准仍沿用传统焊料指标)。
四、未来市场增长点
第三代半导体配套:
SiC功率器件市场预计2025年达60亿美元,130°C烧结银作为关键封装材料将同步受益。
消费电子轻薄化:
折叠屏手机、AR/VR设备需高导热低应力互连方案,烧结银开始渗透高端机型。
光伏储能一体化:
光储逆变器功率密度提升至30kW以上,推动烧结银在超大电流模块中的应用。
五、总结
130°C烧结银AS9338技术凭借低温低压、高导热、低成本特性,已成为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的“刚需”材料,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尽管面临银价波动和工艺适配问题,但在第三代半导体爆发、环保政策加码的背景下,其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50亿美元,成为高端电子封装的核心技术路径。中国厂商凭借本土化供应链优势,正加速从“进口替代”转向“技术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