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芯片公司绝境: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

03/28 09:46
415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三十天。”一年以后,当首席科学家听到CEO在公司大会上这番讲话时,他永远也忘不了当初被邀请来会谈的那个午后。

一,诡异的办公室

那是一个宽大的,诡异的办公室。大多数的格子间都空无一人,整个办公室里面空空荡荡。以至于让人觉得,白天开着灯,真是属于浪费电。在一个角落里面,剩下为数不多的员工面如倦怠,士气低迷。这个办公室后面,有一台突兀的机器。它造型庞大,站了一个乒乓球桌的位置。很多扩展板卡裸露在外面,线缆杂乱缠绕并延伸至地面。真是外形奇特丑陋又杂乱无章。是这个GPU公司价值最大的固定的资产。一个芯片仿真模拟器。这个仿真模拟器可以用代码的方式在流片前来构建和测试芯片。但是芯片仿真模拟器价格昂贵。对于一个初创没多久的芯片公司来说,实在属于一大笔开支。但是,CEO坚持花费巨资买这台机器。这又给公司的财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就在不久前,为了防止公司财务暴雷,这个公司从100多号人,直接裁员到35号人。这场裁员风波过后,公司却又添加了这台昂贵的机器。CEO坚持说,这台机器非常重要,必须要买。就在这种背景下,从大厂邀请来的技术专家给出了非常贵的工资要求。而CEO答应了,并且还邀请技术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且保证工资绝对会及时支付,不会欠薪。而这个技术专家看在工资的份上,居然就同意了。CEO和首席科学家就今后一段时间一起工作,达成了一致意见。但是,更难的技术方向的却成了僵局。让所有创始人都深陷其中。

二,第36家GPU公司

这还要从三年前说起。三年前,公司初创。方向选择了大火的GPU芯片方向。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35家同样的GPU芯片公司。这家后来者,成为了第36家GPU公司。所有人都知道,市场上肯定容纳不了36家GPU公司。但是没有人希望分母是自己的公司。说起来,CEO和另外2个合伙人一起创业。他的家人们也不太支持,特别是CEO家的老人,总是希望他还在大厂工作。这种事情,不听老人言和吃亏在眼前的关系总是玄学。不成功,肯定就是不停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成功了,则是不听老人言,成功在眼前。于是,CEO决定放手一搏。为此,他多方征求意见。他专门请教了这个行业的前辈,一个计算机图形领域的大佬。大佬对他说:“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最好的工程师都已经被其他的公司招走了,你最好放弃这个项目。”但是,CEO有自己的坚持。别人的意见只是意见。自己的成见才是一座大山。于是,一家芯片的GPU芯片公司出现了。为了凸显自己和之前的GPU公司不一样。他们给自己公司起名类似“新企业”的名字作为代号。意思是,和之前的那35家不一样。那到底什么不一样?

三,第一代芯片成功了

公司成立了,接下来自然是研发芯片。在CTO的带领下,公司兴致勃勃的开发第一代GPU芯片。在初创阶段,办公室的氛围还是比较好的。有个小例子就能说明。在流片的关键时刻,CEO正在开电话会,突然听到了办公室里面的欢呼声。他还以为团队解决了什么重要的问题。于是,中断会议,出来一看。一群工程师围着电脑看游戏被打通关了。备注:GPU也可以用于游戏加速,所以并不是完全的打游戏,可以看做测试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场景下,显然不是在测试或者调试。而是,实实在在的打游戏。这可把CEO给惹火了。大家看到他眼中的怒火,才作鸟兽散。虽然有这个插曲。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几个月后,芯片终于流片回来。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流片回来的芯片到公司的方式,和你网购东西收到快递盒子一样。都是其实被装在就是一个快递盒子,被邮寄回来。只不过,这种拆快递的方式。绝对是,期望+紧张。测试人员拆开快递盒子,把里面的芯片,取下来。然后放在早就做好的测试台上进行测试。这个测试样片就这样一项又一项的开始了测试。各种测试程序和测试用例在电脑上飞快的pass(测试通过)。幸好,第一代的芯片V1顺利测试完成。所有公司的人一阵欢呼。第一代成了。公司确认V1没有大的缺陷。芯片制造厂(FAB)就收到了该公司下单的通知。看上去,一切都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始。但令人绝对想不到,这恰恰是噩梦的开始。

四,从成功到“狗屎”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个芯片研发完毕,并且测试成功。这才完成了一小半。剩下的一大半都要在市场上证明。而在当时,这家GPU公司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于是,在这家公司成立满两年后的秋天,举行了发布会。发布了GPU卡的产品。定价多少?这么说一个GPU卡比一台整机还贵。在推广策略上,这个GPU卡在绑定了某个大厂的应用做图形渲染。之后,这个GPU卡伴随着这个应用的推广迅速推向市场。推广了半年,市场上接近10万套。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非常完美。产品卖出去了,很快公司规模也开始迅速扩张。公司一下子就扩张到了100多号人。马上,CEO开始在白板规划V2和V3两代了。路标和蓝图都有了,就需要无数的牛马来填坑了。成功就在眼前了。但是往往打脸比眼前来得更快。这个芯片出了一个大的问题。V1芯片的渲染绑定的是某大厂的应用。随着这个大厂的应用用的人越来越少。V1销量也是一落千丈。这就是绑定某个应用的代价。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匹配其他家的应用来渲染。因为V1这代产品与其他家的应用完全不适配,软件和芯片都不兼容。举个小例子,这个产品和windows的标准不兼容,在进行调试时,系统老是崩溃。整个工程师团队,都没有信心了。于是,销量戛然而止。V1库存不断增加,客户退货时有发生。对于CEO看来,只能祈求客户不再退货。在内部,这一代产品赢得“狗屎”的美誉。于是,随着产品销量下滑,公司开支却不断攀升。研发开支和人力开支都在不断攀升。公司账上的资金确是岌岌可危。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CEO做了三个决定:第一,大规模裁员,第二,买入模拟器,第三,引入来自大厂的首席科学家。

五,接下来怎么办?

三板斧下去了,但是现在问题又回到了技术层面。V3怎么做?大家可能会问?前文介绍了V1(狗屎),那么V2怎么没有做?其实V2做了,是为某大厂做的一个定制原型版本。这个是个项目,就是某大厂给GPU公司一笔研发费用,GPU公司按照合同,给该大厂提供GPU芯片。项目做完了,拿到一笔救命的项目费用,大几百万人民币。看来,这个大厂对于这个初创公司的态度很好,干了活勉强满足合同就给钱。这个原型芯片V2就这样无疾而终。CEO拿着这个项目挣得这大几百万,转头就买了那个芯片仿真模拟器。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不是很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事情就不用理解。干就完了。但是,眼下还有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V3版本怎么干?于是,一项技术决定就出炉了,放弃V1的架构路线。用me too战略+更低的成本来定义V3。me too的战略就是我也是的意思。在芯片领域指的是产品定义和竞品一样。我这里解释了一下,显得有文化。原文的意思是“用廉价的仿制品快速抢占市场。”这里面三个关键词。廉价:cost,成本低。仿制品:product,功能要够用就行。抢占:time 必须要快,在别的玩家之前。所以,看到这里,读者们是不是就能理解,为什么CEO在资金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一定要买芯片模拟器。他就是要通过芯片仿真模拟,希望减少芯片的研发周期,加快上市时间。一句话,抢时间。而新来的这位首席科学家就是来操作这个芯片模拟仿真器的。到此为止,大家是不是就全明白了。前面这个CEO在裁人之后的两个骚操作。购买芯片模拟器和招大厂来的首席科学家,这都是为了尽快让V3早点上市。方向确定了。研发就迅速开动起来。996都是正常的,还有两班倒。这就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工程师的泪水。除此之外,还有来自CEO的压力。CEO的导火索一旦被点燃。只能有两种结果。要么顺应他的思路要么承担被喷的风险。这个公司的有个员工说道:“永远忘不了老板发火的样子。”如果某位员工出现了错误,他通常会在公共场合进行斥责。以便他人获得教训。这种操作,有句老话总结的很好。杀鸡给猴看。一位离职的员工回忆说:有一次,他搞砸了一件小事。这个CEO在众人面前质问他,什么时候来的,工资是多少。这位员工小声说了一下工资和入职时间。然后,这位CEO迅速计算了一下,马上得出了总数。然后,要求他退还所有的工资。这位员工事后说。“他看起来不像是在开玩笑,我事后三周都没有睡好。”

六,孤注一掷

终于,经历了一些波折后。转年初。经过仿真模拟器的验证,V3终于没有什么问题了。V3进入了流片阶段。被送到工厂进行生产。剩下的三十多个人一下子轻松了,CEO叫大家一起聚餐吃饭。很多人就想:“如果V3失败了,那么这一顿就是最后的晚餐,散伙饭。”“如果芯片失败,估计就要去找下一份工作了。”那时候,CEO自己也觉得,V3 成功几率可能是五五开。反正公司也要破产了,只能赌一把了。等到,万物疯长,春天结束。V3芯片才生产完毕,回来。整个公司的存亡,就系于这颗芯片上数以万计的晶体管,要是有一个晶体管工作异常。那么,整个公司将毁于一管。终于,又是酣畅淋漓又令人窒息的回片测试。这一次,老天保佑,V3顺利运行成功。按照V1的经验。成品能够运行和商业成功是两回事,这一次,同时还做好了对于网络媒体的宣传工作。提前就给KOL送来样卡,提前宣传了一批。KOL评价道:“这是市面上最好的GPU卡。”事后看,V3虽然以仿制为主,但是也不乏微创新。它能够以128bit从内存向处理器传送数据,这个处理效率是行业标准的两倍。等到夏季要结束的时候,大约在8月份。此时,公司的资金链已经很紧张了,只有CEO知道,如果V3没有成功,那么离破产就只有30天。终于,产品上市了。在随后的一个整财年里面,也就是仅仅剩下的4个月。这个GPU卡买了100万张。产品大获成功,公司活下来了。在年终的全员大会上,CEO以“我们公司离破产只剩下30天”开场。发表了一场充满激情的演讲。随后的时间里面,CEO决定即使公司大幅盈利的情况下,也要表现出在破产边缘一样。此后的几年中年会上,也一直用“离破产只剩下30天开场。”用这种形式,继续激励员工们,保持斗志,持续战斗。

七,揭秘

以上,这是我看了《黄仁勋:英伟达之芯》这本书的第四章之后写的文字。第四章的题目是“英伟达遭遇绝境,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也是本文的题目。文中的CEO自然是老黄,黄仁勋。而首席科学家则是戴维.柯克。他在1996年加入英伟达,刚加入时,为了表示对于老黄公司财务状况的信任。他要求每周都要拿到工资支票,而不是按月。这说明,老黄的公司财务状况的确是不容乐观不过本文中有个瑕疵,就是那时显卡芯片还不加做GPU。GPU是后来取名大师老黄给取的名字。
“没有人比我更懂怎么给芯片取名。”老黄语录我在文中故意将显卡芯片写成了GPU。所以,GPU发展历程我们后面再专题专门来讲。另外,V1芯片,就是NV1芯片,这个芯片绑定的大厂应用是《VR战士》这款游戏。但是,随着游戏热度退潮,这个芯片支持其他游戏却是捉襟见肘。V3芯片,也就是NV3。英伟达最早成功的芯片。当时公司成立时,老黄他们给公司叫做“新企业” new venture。简称NV,并且规划第一代芯片就是NV1所以,他们后来打算找一个和NV相关的名字。翻了翻字典。就剩下一个nvision。但是这个已经被一个卫生纸公司注册了。后面,又选了一个NVIDIA,来自拉丁语,嫉妒。他们觉得,这个新公司的成功一定会被别的公司嫉妒。就选了这个名字,后来看他们的确也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从上面讲的故事看到。即使成功如老黄。如今芯片界的扛把子。美股3万亿创造者(现在跌了不少)。在早期芯片创业过程中,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步踏空,万劫不复。就像书里说的:“但有时候,人必须要冒险。”成功就是冒险的馈赠。

我是歪睿老哥,一个喜欢写作的架构师,如果你觉得本文还不错,请大家点赞,在看,分享,并且设为星标,公众号后台能及时推送给大家。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加入交流群
举报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