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技术驱动全球产业新繁荣。
3月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闭幕。这也是“两会”后举办的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今年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创下新高。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的一句话,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新能源技术可以助力人类在未来数十年,将全球能源增加10倍、单位成本下降90%,催生新的产业繁荣,为人类发展打开新空间。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能源,超级算力产生了对能源的不可计量的需求。”
肉眼可见的是,大型AI模型在训练时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越来越多科技公司开始扩建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全球AI算力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张雷的这一深刻洞察,点明了AI时代能源需求的关键,也反映出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张雷的观点得到了多位与会嘉宾的呼应。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认为,AI和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翻倍;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则将算力视为一种新的基础能源,进一步强调了能源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
无论是交通领域的电动化转型,还是储能作用的提升,亦或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在推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企业如何行动?张雷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开放合作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中国新能源科技企业要同全球伙伴一起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远景已同宝马、奔驰、施耐德等企业在电池、储能领域展开全球合作。
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以远景为代表的能源科技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中国在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这种产业优势正在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变革。当中国将新能源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实际上也在重新定义工业文明的底层逻辑。这是与会嘉宾的普遍共识,为构建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能源需求爆发:传统引擎与新兴产业的共振
当前,全球能源需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一增长,既来自传统能源消费领域的升级,也受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也为锂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传统领域,交通运输行业的电动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拉动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GGII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电池出货规模预计分别超过2000GWh和700GWh。与此同时,储能的角色正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备用电源,逐渐向电网的主要组成部分过渡。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是推动储能发展的两大因素。
政策层面,中国在2025年初连续发布的两份文件:《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和《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储能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前者通过推动新能源发电全面参与市场化交易、取消强制配储,激发了储能的市场需求和独立市场地位;后者则通过鼓励多元化技术路线、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提升了储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者共同推动中国储能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市场层面,储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所带动的数据中心储能等新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论坛上,多位嘉宾都强调了储能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重要性。张雷认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能源,“有多少能源才有多少智力”。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也在会上指出,AI和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翻倍。他强调,数据中心不仅是信息基础设施,更是能源消耗大户,其能源效率的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进一步将算力定义为一种新的基础能源。他认为, 算力如同水、电等一样,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算力的提升,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设备和更高效的能源供应。
何飚的观点强调了算力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性,也预示着算力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的增长。除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锂电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低空经济飞行器(如eVTOL和无人机)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大圆柱电池、固态电池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而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集成化的智能设备,其对电池的需求同样不容忽视。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锂电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的增长。
可以看到,全球能源需求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传统领域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共同构成了推动能源需求增长的双重引擎。而锂电技术,作为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锂电定位:技术共享,赋能全球零碳转型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和锂电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张雷指出,如果人类社会能在未来几十年实现10倍的能源增长,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的历史机遇。
当前,中国的风电、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电网技术、储能技术等已经在引领全球能源创新和成本降低,这提供了决定性力量。中国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以及积极的全球化战略。
在电池材料、电池制造、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中国企业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积累了成熟、可靠、具有成本竞争力的锂电技术。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中国发明的这些东西不仅仅用于中国,而且用于全世界。”这体现了梅赛德斯-奔驰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创新能力的认可。
宝马集团CEO齐普策也在会上表示,宝马新世代车型将于今年年底量产,中国电池领军企业将供应全新开发的大圆柱电池,进而巩固宝马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
截至目前,宝马已经确定的大圆柱电池供应商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宁德和亿纬将分别在中国和欧洲建设年产能20GWh电池工厂;而远景动力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超级工厂将主要负责北美的供应,年产能30GWh。这三家企业为宝马电池技术的落地和量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远景动力的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日产电池公司AESC,是全球最早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的企业,远景集团2019年对其发起收购并成立远景动力。该公司是目前业内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电池企业,已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布局了13个电池制造基地,2024年其日本茨城、中国沧州超级工厂投产,西班牙超级工厂开建,9大海外制造基地中已有6个投运。
上述合作案例,充分展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高度认可,以及对合作共赢的共同期待。远景等中国企业,正以开放的姿态,与全球伙伴分享技术、经验和机遇,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此次论坛的讨论再次清晰展现了全球能源转型的时代趋势,以及中国企业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面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新能源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和跨国合作,推动能源体系向更加可持续、高效的方向演进。正如张雷所言,开放合作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中国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跨越山海传入欧洲,极大降低人类获取知识的成本,催生文艺复兴,最终推动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如今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产业革命前沿,通过全球合作,中国新能源可以为人类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