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S&OP,前期主要依据的是APICS的课程体系。最近发现ISM的注册供应链管理专家(CPSM)认证项目的课程体系中,也有S&OP相关内容,本文整理了CPSM课程中关于S&OP的内容。
一、S&OP的核心定义与价值
定义
销售与运营计划(S&OP)是通过跨部门协作,将市场驱动的需求计划与供应侧的运营计划动态对齐的战略流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平衡供需、优化资源利用、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核心价值
供需协同:建立需求与供应之间的沟通规则,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戴尔根据硬盘供应调整促销策略的案例)。
资源优化:通过产能规划(如粗产能计划、供应链产能计划)实现设备、人员、供应商资源的合理分配。
风险管理:提前识别30-120天内的潜在风险(如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波动),并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战略支撑:将高层战略转化为可落地的运营决策(如APS的峰谷电价策略)。
财务透明化:通过CFO的参与,将运营指标(库存、交付周期)转化为财务语言,支持决策优化。
二、S&OP的关键组成部分
1. 组织架构与角色分工
高层管理者(CEO/COO):设定流程优先级,监督执行并强化问责机制。
首席财务官(CFO):分析财务趋势,提出绩效改进建议,如产能扩张的ROI评估。
销售与市场团队:负责需求预测、风险分析(如促销对销量的影响)及“假设分析”场景推演。
运营团队:制定产能计划,分析波动原因(如设备停机导致交付延误),支持主计划员工作。
主计划员:整合供需数据,记录计划变更,协调产能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冲突。
2. 核心流程与工具
数据基础:
粗产能计划(RCCP):评估内部设备与工厂的物理产能限制。
供应链产能计划:分析供应商的交货能力(如受港口罢工影响时的替代方案)。
资源计划:整合人员技能、设备效率、工厂布局等数据。
标准化会议流程:
需求侧:推出促销活动、调整产品组合(如用高容量硬盘替代短缺型号)。
供应侧:增加生产班次、外包部分产能或引入新供应商。
回顾阶段:分析过去30天的实际执行数据(如销售达成率、库存周转率)。
风险评估:识别未来30-60天(短期)与90-120天(中期)的风险点(如关键部件的供应短缺)。
行动制定:确定应对方案,例如:
决策批准:高管层确认最终计划并分配具体责任。
(注:企业可根据市场动态调整会议频率,如宝洁对快消品类实行每日两次会议)
3. 供应商协同机制
信息共享范围:
需求计划、生产排程、技术变更信息、新产品导入计划等。
合作规则:需明确计划弹性(如订单量±10%的可调整空间)及变更成本。
供应商筛选标准:
优先级:聚焦对业务连续性至关重要的战略供应商。
能力要求:技术匹配度、财务稳定性、响应敏捷性(如24小时内调整生产批次)。
信任基础:过往合作中兑现承诺的记录。
三、S&OP的典型实施步骤
数据整合:
需求侧:收集历史销售数据、客户订单预测、市场活动计划(如促销日程)。
供应侧:整理产能数据(设备可用率、供应商交期)、库存水平、投产出率。
供需平衡分析:
需求塑造:价格策略(APS的峰谷电价)、产品替代(戴尔推动硬盘升级)、营销活动。
产能调整:新增生产班次、设备采购、供应商扩产协商。
计算需求预测量与当前产能的差异,识别缺口(如某产品系列未来30天的需求超出现有产能15%)。
通过“需求塑造”或“产能调整”策略弥补缺口:
风险管理与预案制定:
识别风险类型:供应风险(单一供应商断供)、需求风险(预测偏差超20%)、运营风险(设备故障)。
制定具体行动(如案例中的“将生产转移至海外工厂”)。
计划执行与监控:
主计划员跟踪执行进展(如实际产量达成率、库存消耗速度)。
定期(每周/每月)与供应商同步计划变更。
四、实施S&OP的风险与应对建议
常见挑战
跨部门协作障碍:部门目标冲突(如销售追求高增长 vs 运营强调产能稳定)。
数据质量缺陷:历史数据不完整导致预测偏差(如未记录促销活动的实际销量影响)。
供应商协同阻力:中小供应商缺乏信息系统支持,难以实时响应计划变更。
成功关键要素
高层承诺:CEO或COO需亲自参与会议,确保战略优先级清晰。
标准化流程:明确数据输入标准(如需求预测需基于市场部的消费者调研)。
技术支持:通过ERP系统实现数据自动整合,减少人工误差。
供应商分级管理:优先投入资源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深度协同。
五、总结
S&OP不仅是供需平衡的工具,更是企业实现战略落地的核心框架。其成功依赖于三点:
流程的制度化:通过月度会议机制固化跨部门协作习惯。
数据的精细化:建立产能、需求、库存的实时可视化体系。
内外部的协同深度:内部打破部门墙,外部与供应商形成“计划共生体”。
最近将我的公众号的内容作为知识库,制作了供应链答疑智能体。为了完善知识库的内容,最近将增加了一些供应链基础知识的内容。如果有供应链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与这个公众号对话,让供应链答疑这个智能体回答你(根据这个公众号以前的文章回复。)
除了通过公众号私信方式问答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程序和腾讯元宝来问答。扫二维码尝试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