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晚点Auto》独家获悉,春节过后,极星科技开始陆续裁员,规模约50人,包括销售、运营等人员,被裁员工将获得N+1的经济补偿方案。有内部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员标志着极星科技在中国市场的全面撤退,仅留下少量售后人员处理后续事宜。
此次裁员的极星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由极星汽车与吉利旗下的星纪魅族联手成立。其团队主体由极星中国原有员工转入,主要负责中国区的销售、运营等职能,旨在加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随着人员全面收缩,极星汽车在中国的门店经营权将暂时交还至极星中国总部,未来可能重建精简后的销售体系。
知情人士称,极星科技人员全面收缩后,现有门店经营权暂时重回极星中国,未来可能重建销售职能,但规模收缩。这一变动无疑将对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销量连年下滑:边缘化的中国困局
事实上,极星科技的裁员也与极星汽车中国区销量不佳关系密切。
极星汽车作为源自瑞典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背靠沃尔沃与吉利两大集团,理论上具备强大的资源支持。然而,其在中国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远低于特斯拉、蔚来、理想等竞争对手。
极星主打“北欧设计”和“环保理念”,但未能形成鲜明的品牌标签。中国消费者更关注智能化(如自动驾驶、车机系统)、续航能力和用户生态(如蔚来的换电体系、理想的家用场景),极星的核心卖点与本土需求错位。
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极星在华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连续三年下滑。尽管2024年上半年销量回升至1612辆,但全年仍不足4000辆,在新势力阵营中处于边缘地位。
目前极星在华销售Polestar 2、3、4三款车型,售价29.98万-79.8万元,对标特斯拉Model 3/Y、蔚来ET5等。然而,在品牌认知度、渠道覆盖和用户服务上,极星难敌特斯拉、小米SU7、极氪等本土化更强的对手。
中国30万-50万元价格带的消费者更倾向选择特斯拉(科技光环)、新势力汽车(服务生态)或BBA的电动车型(品牌溢价)。极星既无传统豪华品牌的积淀,又未建立新势力的用户粘性,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中国用户偏好大空间、长续航、高度智能化的车型,而极星车型的座舱空间较小,车机系统迭代速度慢,本土化应用适配不足。例如,Polestar 2的车机直到2024年才接入主流中文语音助手,落后于竞争对手数年。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30万-50万元价格带中,特斯拉、小米、理想、问界等品牌凭借智能化标签和用户生态占据主导;极星强调的“北欧设计”和“性能基因”未能击中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行业分析师指出,极星在华困境的核心在于“两头不靠”:既缺乏特斯拉的科技光环,又未像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般构建本土化用户运营体系,最终沦为小众市场的“背景板”。
海外市场成救命稻草:极星的全球战略转向
和中国区的市场表现平平不同,极星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相对亮眼。
2024年,极星全球销量4.49万辆,同比下降15%,但第四季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5.3%至1.23万辆,主要得益于欧洲和北美市场对Polestar 2、4的需求回暖。
在欧美市场,极星以“环保”和“高性能”为核心卖点,契合当地消费者对可持续出行和驾驶体验的需求。例如,Polestar 2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长期位居电动车销量前十。
极星在欧洲与沃尔沃经销商网络深度绑定,降低渠道建设成本;在北美,通过“线上直销+体验店”模式快速铺开,并与Rivian、Lucid等新势力形成差异化竞争。
极星计划2025年推出旗舰轿车Polestar 5和SUV车型Polestar 7,两款车型均基于全新平台开发,主打高性能和长续航,目标直指保时捷Taycan等豪华电动竞品。
极星CEO托马斯·英格拉特(Thomas Ingenlath)曾表示,公司将优先聚焦“高利润市场”,并采取“更灵活的生产合作”(如与沃尔沃、吉利共享制造资源)以控制成本。
这一战略转向意味着,极星可能将更多资源倾斜至欧美市场,而中国区则退守为“技术研发中心”和“供应链枢纽”,而非主战场。
极星为何难破中国魔咒?
极星虽背靠吉利集团,但产品定义、营销策略仍延续欧洲思维,未能及时响应中国用户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生态服务的需求。
截至2024年底,极星在华直营店不足30家,且多集中于一线城市,难以触达二三线市场的潜在用户;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等新势力的门店数量已突破400家,并深入二三线市场。
此外,极星的营销策略偏向“高冷”路线,缺乏社交媒体互动和用户社群运营,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极星虽与沃尔沃、吉利共享部分供应链,但其车型平台和生产体系仍相对独立,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例如,Polestar 3与沃尔沃EX90同平台,但售价高出约20%,削弱了市场竞争力。此外,极星未充分利用中国本土电池、电驱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反而依赖进口零部件,进一步推高成本。
极星车型定价高于特斯拉、极氪,但品牌溢价未能建立。在消费者眼中,“花40万买极星,不如加10万上保时捷”成为普遍心态。
极星的问题在于,它既想保持高端调性,又不愿像BBA(奔驰、宝马、奥迪)一样投入巨额资金做本土化适配。这种‘半吊子’策略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注定失败。
若极星无法在关键市场实现突破,其独立品牌身份可能逐渐被弱化,最终沦为吉利-沃尔沃体系内的“技术试验田”。
极星中国的收缩或许只是全球战略调整的序幕。但留给极星的时间并不充裕。2025年,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预计突破50%,淘汰赛进一步加剧。若极星无法在海外市场实现盈利,其独立品牌的生存空间将愈发逼仄。
对于极星而言,收缩中国业务或许是短期止损之举,但长期来看,只有重新定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边界,才能避免成为电动化浪潮中的“流星”。
当“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被打破,选择收缩或许是一种理性止损,但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败走中国”的汽车品牌,仍是极星必须回答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