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资源供给持续宽松。
经历过山车式行情后,碳酸锂价格在7-8万元/吨区间已震荡徘徊多时。然而,市场参与者不应忽视的是,碳酸锂价格曾剧烈波动,从60万元/吨的峰值一路跌落至7万元/吨,这凸显了锂作为锂电产业链中波动性最强的环节的本质。锂资源释放的高度弹性,是造成这种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
而2025开年来,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复产传闻传出,赣锋锂业阿根廷Mariana盐湖项目宣告投产,国内多个大型碳酸锂项目持续推进落地,政策层面亦不断释放加大国内锂矿资源开发力度的信号。种种迹象均指向锂资源供给将从近期到远期呈现宽松态势。
这一连串的线索不禁引发担忧:锂供给宽松打开锂价下跌空间,那矿业公司是否会进一步采取减产保价的策略?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在于市场实际表现与预期之间的偏差。一旦实际演绎超出市场预期,便可能引发锂价更为剧烈的震荡。尤其是在当前,新兴市场需求蓄势待发,锂电产业链从电池到材料端“见底回升”的乐观预期在2025年持续升温,多空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任何超出预期的供给侧变动都可能被市场放大解读。
潜在的风险集中于此前宣布停产的矿山产能的重启。行业测算数据显示,2025年澳大利亚矿山弹性产能或高达50万吨碳酸锂当量。且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矿山的复产周期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其产能调节更具灵活性和策略性。如短期停产矿山重启仅需三个月,深度维护矿山复产需六至九个月,限产主力矿山则主要通过调节开采品位来灵活控制产量,产能弹性高达20%。
这种产能调节机制意味着,澳大利亚矿山既能在价格暴跌时充当市场“减震器”,通过快速减产来缓解下行压力,也能在价格反弹时成为市场“助推器”,迅速释放产能以捕捉上涨红利。
不过,锂企对低价锂盐的容忍度正在提升。
首先,尽管2024年以来,澳大利亚矿业公司不断释放减产、停产以及下调产量指引的消息,但最新发布的四家澳矿财报却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矿石实际产量高于此前预期,导致全球锂资源产量和供给过剩量进一步上调。这一数据也表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维持亏损矿山运营的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从新增产能的角度来看,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计划投产的大型项目折合碳酸锂产能或超过45万吨,而2024年因各种原因延期建成的产能亦有可能在2025年集中释放。
这些在较低锂价水平下仍能投产的锂矿项目,生产成本已经得到控制。低成本新增产能的释放,无疑意味着产业能够承受的碳酸锂价格下限正在不断降低。
其中,2025年盐湖产量预计将增长超20%,增速远高于锂辉石(仅增长1%)。同时,低成本的非洲矿和美洲矿产量亦有望以月40%和20%的速度增长。从新增产能的分布来看,进一步分散的市场格局亦难以形成垄断性力量,从而有效支撑价格。
落到从企业层面来看,相较于减产保价,投产低成本产能似乎已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策略选择,降本增效已成为行业共识和发展主旋律,并正在取得实质性进展。
赣锋锂业Mariana盐湖一期2万吨氯化锂项目于2月13日正式投产,标志着该公司矿端资源开发进入加速期。此前,赣锋锂业已有多项产能密集释放,如非洲马里Goulamina一期项目在2024年12月迎来投产,阿根廷Cauchari-Olaroz盐湖项目开启产能爬坡等。
赣锋锂业矿端资源释放提速,恰恰始于2023年锂价开始下跌之时。以上项目的集中投产,不仅有助于公司产量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显著改善了赣锋锂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质量。随着低成本盐湖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自身矿石、锂盐“一体化”程度的提升,赣锋锂业的成本曲线正在迎来确定性的下降。
中矿资源亦是降本增效的受益者。2023年锂价下跌之际,中矿资源积极推动非洲津巴布韦Bikita锂矿扩建和投产,逐步将矿石自给率提升至接近100%,锂盐成本成功降至6万元/吨区间,并由此已在2024年实现盈利。
资源在握的企业加速开采,资源短缺的企业则积极寻求补给。国内锂业公司正在集体转变盈利模式,从依赖锂价上涨的“价格驱动型”盈利模式,转向通过精益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来实现降本增效的“成本驱动型”盈利模式。
例如,天华新能于2025年初宣布斥资2亿美元,与尼日利亚当地矿业公司联合开发当地锂资源,以期从源头降低成本。
锂矿企业看似在锂价低位时“逆势加码”,但实则是为了扭转利润结构、提升盈利能力的战略性布局。
除加速海外资源布局外,国内锂资源开发亦是中国锂业实现“自给自足”长期战略刚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2025年以来,中国锂资源勘探开采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新发现的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过千万吨,使得中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由6%跃升至16.5%,全球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二位。
展望未来,国内包括天齐锂业雅江措拉锂矿、宁德时代德扯弄巴锂矿、盛新锂能木绒锂矿三大重点项目亦将加速投产,为国内锂资源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可以预见,国内锂资源的加速开发和投产,无疑将与海外资源布局形成合力,进一步夯实锂资源供给宽松的基础。、
对于锂电产业链中的材料和电池企业而言,碳酸锂作为核心原料成本的低位运行确定,无疑将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当原料成本不再高企时,电池和材料企业在面对下游和终端客户时,也将失去成本支撑,难以继续依赖成本优势来获取议价空间。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唯有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能构筑新的竞争壁垒,掌握市场议价权。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