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成为了近期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这场座谈会聚焦了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升级、政策支持新机遇等议题,持续体现了中央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并体现了对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的重视。
作为发言的6位民营企业负责人之一,知名半导体公司——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也在近期收获了业界关注。6位发言代表就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也表达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
虞仁荣能够作为半导体领域的代表发言,绝非偶然。他创办的韦尔股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龙头企业,不仅在手机CIS市场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在新兴的车载CIS市场份额更是直逼老大安森美。
韦尔股份近期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更是令人瞩目。
2024年全年,韦尔股份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54.08亿元至258.08亿元,同比增长20.87%至22.78%,营收规模超越2021年(241.0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1.6-33.6亿元,同比增长468%-504%。
中国芯片首富、中国第一的CIS芯片厂商、A股千亿市值级别的芯片企业......围绕着虞仁荣与韦尔股份的头衔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家顶级芯片公司,一开始其实是家芯片分销商。
韦尔股份如何从芯片分销起家成功转型成顶尖原厂,为什么又说它是转型成功的集大成者?
01从芯片分销起家转型成功的集大成者
2023年,我们曾在《头部芯片分销商发展史》课程中详细梳理了一批本土芯片分销商,研究他们如何做大做强。归纳总结他们发展历程中的共性后发现,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少掌握了以下“六边形战士”要素中的其中几项:
一是被动元器件分销起家:被动元器件市场广阔,客户群体大,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是许多芯片分销商的起步领域;
二是积极投资并购:通过并购重组,快速扩张业务规模和提升市场份额;
三是从分销向原厂转型:为了提升盈利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许多分销商开始积极布局上游芯片设计领域;
四是把握新兴市场机遇:紧跟市场趋势,积极布局新兴应用领域,保持持续增长;
五是打造技术增值服务:单纯的芯片分销已经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成为分销商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六是构建产业链生态:通过投资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而虞仁荣的韦尔股份,从芯片分销起家到成为顶尖原厂,正是这六个路径的集大成者。
回看韦尔股份的发展历史。
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来自电子行业知名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EE85 班。
清华EE85班堪称中国芯片行业的 “黄埔军校”,诞生了一大批芯片领域的大佬,除了虞仁荣,还有兆易创新的舒清明、卓胜微电子的冯晨晖、格科微电子的赵立新、燧原科技的赵立东等等。
1990 年,虞仁荣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去浪潮做了两年工程师,两年后跳槽至代理分销电子元器件的香港龙跃电子,身份由工程师变为北京办事处销售经理。
在香港龙跃电子的经历让他对电子元器件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够敏锐精准地捕捉市场需求。于是,1998年虞仁荣开始自立门户,创立北京华清兴昌科贸有限公司,继续从事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主要以被动元件品牌为主,2006年虞仁荣的公司已经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芯片分销商。
接着,虞仁荣开始从芯片分销向原厂转型,2007年成立韦尔半导体,开启了“分销+设计”两条腿走路的路径。他用分销业务赚来的钱,投入到半导体设计的研发中,就这样一边赚钱,一边研发,韦尔股份逐渐在半导体设计领域站稳了脚跟。
韦尔股份早期研发的产品虽然主要以TVS(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二极管、LDO (Low dropout regulator,低压稳压器)等中低端芯片为主,但这类需求量很大,他们很快通过规模化生产打开了市场。2017年,韦尔股份正式上市,市值达到40亿人民币,彼时公司79%的业务仍来自分销,自主研发的芯片仅占20%。
再者是投资并购,从2013年开始,韦尔股份开始并购之路,其中最核心的是在2019年”蛇吞象“式收购豪威科技,当时市值仅80亿元的韦尔成功收购了市值120亿元的豪威科技——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公司。收购豪威科技之后,韦尔的业绩飙升,营收从40亿增加到近200亿,毛利和净利大幅提升。这一年,韦尔股份市值破千亿,成为A股第二家半导体千亿企业。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收购极大地提升了韦尔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实力,使其芯片研发和设计的占比迅速提升,分销业务则退居次要地位。
2020年,韦尔的图像传感器业务已占据公司营收的62%,而分销业务仅占到18%左右。到了2023年,韦尔的分销业务已经只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4.17%,毛利率虽然同比上年下滑,但也有21.76%,而分销行业毛利率10%以内都很常见。
韦尔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收购和内部研发。其旗下的伟豪创新广泛投资于半导体设计和设备材料领域,特别是在AI和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这种纵深的产业链整合,为韦尔股份提供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韦尔股份还在宁波建立了荣芯半导体,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晶圆制造方面的能力。
02走出至暗时刻,净利润暴涨
韦尔股份的业绩在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处于低谷,当时主要受核心产品CIS价格下滑以及存货减值等因素影响。
2023年Q3之后,虽然每个季度营收仍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已经摆脱营收低位。根据最新的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254.1-258.1亿元,同比增长20.9%-22.8%,归母净利润31.55亿-33.55亿元,同比增加467.88%-503.88%,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会比2023年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净利润的“暴涨”,显示出盈利能力的大幅改善。
根据韦尔2023年年度报告以及这次预告,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图像传感器产品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和汽车自动驾驶应用市场的持续渗透,以及相关领域的市场份额稳步成长。此外,为更好的应对产业波动的影响,公司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及供应链结构优化,公司产品毛利率逐步恢复。
韦尔股份的图像传感器是其王牌产品,营收占比超过70%,而智能手机和汽车则是韦尔的两大主要市场。
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209.66亿元,其中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5.3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74.10%。
往细分来看,智能手机占图像传感器业务营收的50.07%(77.79亿元),汽车电子业务占图像传感器业务营收的29.27%(45.47亿元),也就是说图像传感器业务近八成的收入都来自于手机和汽车。
国盛电子的研报显示,韦尔手机CIS业务营收在2024上半年达到48.7亿元,同比增长79%,占整个图像传感器业务营收的比例为52%。得益于及时清理库存,以及2023年推出大像素产品50H和小像素产品50D,2024年继续推出50K和50M,成功扭转业务颓势。
手机是CIS芯片最大的应用领域,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在2024至2025年期间将恢复增长势头,且增长将主要集中在高端机型上。目前,华为、荣耀等智能手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正寻求与本土CIS供应商合作。
自2023年起,小米、华为、荣耀、vivo、魅族等品牌的部分型号,特别是旗舰机型,开始采用豪威(OV50H)的解决方案。对于韦尔来说,手机CIS或许还有不小的增长机会。
汽车方面,韦尔汽车CIS业务营收在2024上半年达到29.1亿元,同比增长53%,占整个图像传感器业务营收的比例为31%。Yole Group报告显示,2023年的汽车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市场,安森美虽然仍保持第一,但是市场份额有所下滑,而中国的豪威则位居第二。国盛电子预计,在智能化多摄趋势持续渗透下,韦尔汽车CIS业务还将维持高速成长。
03结语
除了独到的商业眼光,虞仁荣也重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为了从基础教育层面助推国内科研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问题,捐资300亿元,在家乡宁波建设一所高标准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其中100亿用于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200亿作为办学资金,用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基本运营费用。
在筹建大学的过程中,虞仁荣也参与到了每一个环节,从校区选址到设计规划,从人才聘请到学科建设,既出钱又出力。
他创办的韦尔股份的崛起,堪称中国半导体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之一。从最初的芯片分销商起步,韦尔股份历经多次关键转型,最终成长为如今市值超千亿的半导体巨头,是芯片领域“六边形战士”的集大成者,他的经历也为众多想转型的芯片分销商提供了思路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