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价格反弹背后:价格中枢回归。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全产业链价格上涨的情绪持续酝酿,如今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铜箔等材料价格上涨接连得到兑现。
近期在负极材料领域,上涨动能也表现强劲。以石墨负极核心原材料针状焦、炭素制品为例,其价格在连续几日均出现了数百元每吨的价格上涨。对此,部分头部负极企业表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将促使其成本传导。
综合梳理锂电主要材料的价格,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铜箔价格自四季度以来接连出现上涨。
其中六氟磷酸锂对比去年四季度价格低点上涨了12%;磷酸铁锂价格相比于去年四季度价格低点上涨了5%左右;铜箔价格相比于去年四季度低点也有5%以上的涨幅;人造石墨低端、中端,到高端价格也出现全线上涨,涨幅均超过1000元/吨。
相比于2024年初,以电芯价格战为主基调,带动全产业链材料价格下跌相比,2025年初,产业链则由2024年四季度的挺价情绪一路演变为产业链的涨价潮。
此前,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GII)分析,受价格战缓解,产能出清,盈利修复等多种因素影响,2025年动力电池产业链价格有望抬升。年初,新能源车市和锂电企业排产的强势表现同样给材料上涨增添底气。
不过从目前整个产业背景来看,由材料环节引发的涨价潮与全产业链降本增效相矛盾,对此电池厂商、车企影响如何?
材料价格上涨“冲击”几何?
材料价格的上涨会直接抬升电池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产业链利润分配的角度来看,过去经历的产业周期造成了不同锂电环节的利润结构调整。
2023-2024年电池企业毛利率普遍保持稳定,其主要在于电池企业对材料企业强势的议价地位。本轮锂电材料涨价下,电池企业也将利润反哺材料企业。
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而言,面临的竞争压力或进一步放大,电池依旧占据整车的核心成本,材料价格的上涨同样会影响终端售价,进而影响车企的营销策略。
过去两年来看,新能源中低端车型,销量快速扩张,带动磷酸铁锂电池,PHEV车型销量的增长。新能源中低端车型是与燃油车竞争的主力车型,对价格也最为敏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也将率先影响中低端车型。
同样的,对于电池企业而言,成本敏感的中低端产品也将率先受到价格冲击的影响。
短期看,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产业链利润分配重构,也会影响车企和电池厂商的产品策略。
材料价格反弹背后:价格中枢回归
不过长期来看,材料价格的反弹仍缺乏持续性。
首先就产能方面,尽管过去两年行业产能消退,跨界企业接连退出,但是并未完全扭转供需结构性错配的问题,电池、材料企业全年闲置产能较高的问题并未解决。
其次,本轮材料价格反弹更多表现为试探性上涨。
从反弹幅度来看,本轮材料涨价相较于2023-2024年的数轮价格反弹明显减弱,其中反弹较为强势的六氟磷酸锂价格反弹幅度仅在10%左右。
就反弹的锂电材料环节而言,核心主材如磷酸铁锂的反弹程度有限,且弱于其余大部分材料价格反弹的幅度,同时主要反弹的材料环节集中在过去两年亏损较为严重的材料环节。相比之下,如隔膜环节,在本轮价格反弹中并未体现出来。
另外,反弹的持续性表现不佳。多数锂电材料,如正极材料、电解液的反弹时间集中在去年四季度到今年1月,负极、铜箔的反弹则延续到今年2月,不过到今年2月,前期反弹的锂电材料价格反弹动能减弱,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的情况。
结合2023-2024年数轮材料价格反弹的规律来看,材料价格的反弹整体呈现出,价格反弹幅度逐渐减少,反弹持续时间逐渐缩短的共性,对应的是材料价格在稳定区间运行的确定性越来越强。
以过去两年,变动幅度最大的碳酸锂价位为例,自2024年8月起,其价格始终在7-8万元区间变化,而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其价格越加围绕7.5万元/吨中枢波动。
材料价格反弹的减少,也反映出其并未背离行业长期降本增效的基础框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锂电材料价格的上涨更多为材料企业短期的谈判策略。
一般来说,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在年终到年初确定新的供货合同,短期内材料价格的上涨有助于锂电材料企业规划全年的营收和利润预期。
对于产业链而言,短期的材料价格反弹,可以为材料企业争取“喘息”的时机,但是长期来看,不仅是材料企业,包括电池企业、车企,都需要加快技术转型,挖掘高毛利产品,并拓展海外市场高地。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