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功能膜产业向全球价值链迈出重要一步:1月23日,昊盛科技集团旗下合肥新美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美材料”)以45亿元收购韩国LG化学(LGC)光学功能膜业务交割仪式正式举行。业内人士认为,偏光片上游材料产能长期高度集中于韩国、日本两国,随着LCD面板产能向中国聚集,作为显示面板的核心材料的偏光片及其核心材料产业开始在中国快速成长。
摆脱上游材料“卡脖子”问题
根据群智Sigmaintell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含中国台湾地区)的LCD产能(按面积)已超过全球总产能的90%,且夏普SDP10代线关闭、LGD广州8.5代线出售等事件,进一步推动LCD面板产能高度聚向中国。
在此背景下,作为显示面板的核心材料的偏光片产业也开始在中国快速成长。中国大陆厂商持续投资超宽幅产线,同步整合并购日韩产能:杉金并购LG化学剩余的偏光片业务、恒美并购SDI、三利谱并购住友,带动中国偏光片产能面积和全球份额呈增长趋势。根据群智Sigmaintell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含中国台湾地区)的偏光片产能(按面积)已超过全球总产能的70%。预计2027年,产能整合完成后,该份额将接近90%。
虽然我国面板及偏光片产能优势明显,但却因为上游材料产能长期高度集中于韩国、日本两国,造成“大而不强”,我国偏光片产业上游材料领域的国产供给能力亟需提升。
偏光片的核心原材料由“五膜一胶”组成。“五膜”分别是保护膜、表面处理膜、PVA膜、补偿膜(PVA保护膜)和离型膜,“一胶”指的是PSA压敏胶。目前,上述每一种材料的国产化率都低于10%,甚至1%。
偏光片五膜一胶的市场供应格局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信息综合整理
新美材料董事长李馨菲指出,日韩大型集团企业凭借二十几年乃至更久的深厚技术积累,构筑了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这对中国厂商而言,预示着在未来3至5年内将难以实现技术实质性突破。尤其是偏光片成本占比接近40%的保护膜和表面处理膜市场,数十年来始终被韩国LG化学、日本藤森、日本DNP、韩国LG化学、韩国晓星化学、日本凸版印刷等企业长期垄断。
而LG化学在保护膜领域排名第一,表面处理膜领域排名第二。这也是为何此次LG化学拟出售相关业务的消息一经传出,新美材料便快速反应,势在必得的原因。
偏光片产业国产化不可阻挡
记者了解到,新美材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实现了对韩国LG化学光学功能膜业务的收购,主要涉及LG化学在中国及韩国全部的SP组件业务及相关资产。
据介绍,SP组件业务指LG化学的偏光片上游材料业务,业务产品主要包括表面处理膜、保护膜、BPF(基板支撑膜)、TPF(临时保护膜)和棱镜片。业务资产主要包括中韩十余条产线、超千个知识产权和Know-how(技术原理),以及相关业务合同。
据悉,新美材料将落地合肥、福州等城市,其中福州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项目正陆续购置韩国和广州的保护膜涂布设备、表面处理涂布设备、分条裁切加工装置、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等,预计2025年8月完成第一条产线的设备调试并开始试生产,将形成保护膜年产约7600万平方米及表面处理膜年产约33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据李馨菲介绍,新美材料收购的安徽合美专注于PMMA膜的研发与生产,与所收购的LG化学相关业务同属偏光片上游材料领域。新美材料还在合肥落地了新美OLED新材料及研发中心项目,搬迁韩国表涂产线、保膜产线、PO产线并建设工程研发中心,为周边偏光片企业和OLED面板厂配套提供产品。
偏光片产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上游材料的实力,二是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前者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后者则能够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强调,新美材料此次收购将为我国光学功能膜技术及应用生态的融合发展带来切实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指出:“包括新美材料在内的中国企业,正以海外并购和国资参与落地等创新模式,努力改变上游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并由此迈入显示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技术实力。例如,杉金光电收购了LG化学剩余的偏光片业务,恒美光电则并购了三星SDI的相关资产,三利谱也进行了对住友化学偏光片业务的收购,以及新美材料此次成功收购LG化学光学功能膜业务。
长期来看,偏光片产业的国产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要实现目标还需多方努力。
梁新清指出,我国显示产业在知识产权纠纷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正面临诸多挑战,这需要更多的中国核心企业勇挑大梁,对内要加大技术IP自研创新,对外要寻求海外技术成果的转化突破。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面板厂商加强与偏光片厂合作开发的基础上,原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等供应链各环节还要苦练内功、协同配合,这样才能加快偏光片国产化的进程。
作者丨谷月编辑丨邱江勇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