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固态电池“材料”产业链加速成型

19小时前
42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恩捷6年获100吨固态电解质订单“背后”

开年以来,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合作消息不断涌现,涵盖从固态电解质到正负极材料,再到辅材粘结剂等多个环节,反映出固态电池产业化探索正在加速推进。其中,两则动态值得深入剖析:

首先是恩捷股份的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及其关联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了《采购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未来六年(2025年至2030年),卫蓝将向恩捷及其关联公司采购大量用于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和电解质,订单量分别不少于3亿平方米和100吨。这一合作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但也存在部分值得深思的细节。

上海恩捷与卫蓝新能源的合作并非始于今日,双方早在2021年便成立了合资公司江苏三合,该公司已具备2GWh固态电解质涂层膜的生产能力。这表明,双方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并已在技术和生产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积累。

此外,上海恩捷的另一家子公司湖南恩捷也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并于2024年在硫化锂、硫化物电解质膜等关键材料上进入了小试和送样阶段,进一步印证了恩捷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全面布局和技术投入。

不过,3亿平方米的隔膜订单量看似庞大,但考虑到恩捷2023年财报中披露的超90亿平方米的隔膜产能,以及8成左右的产能利用率,这部分订单在其总产能中占比并不高。

与此同时,结合卫蓝新能源的技术路线来看,其核心技术为原位固化,即主要通过将聚合物或复合固态电解质和引发剂以液体形式注入成型电芯,再进行固化。原位固化体系下,电解质隔膜仍可作为初期成型与导电载体存在,但其作用可能弱化。

此外,卫蓝新能源此前主要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浙江蓝珧来实现固态电解质浆料的供应,且浙江蓝珧现有产能已达500吨级别,并正规划在2025年扩产至1万吨。此背景下,恩捷获得的100吨固态电解质订单量显得较为有限,这或许暗示着该订单并非针对卫蓝的主流产品线,而可能是用于特定型号或研发项目。

从恩捷的角度来看,与卫蓝的合作还是更多出于战略布局和技术储备的考虑,而非短期内追求营收的大幅增长。通过与卫蓝的合作,恩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固态电池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并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做好准备。

而从卫蓝的角度来看,与恩捷的合作可能旨在探索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或者其部分细分领域产品线的订单已达到一定规模。此外,该合作也可能意味着卫蓝正在探索固态电解质在同一电池产品中以更多形式存在的可能性,例如在隔膜或极片表面进行涂覆等。虽然订单量有限,但该合作仍然强化了卫蓝在固态电池产业链中的地位,并体现了其开放合作的态度。

其次是湖北聚源动力年产15GWh固态电池包项目正式签约的信息。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年产3GWh固态电池包,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量产。二期将扩产至15GWh,并配套建设2万吨固态电解质和5000吨富锂锰基正极产能。

通过分析其股东背景可以发现,湖北聚源动力的大股东为广东创电友(持有40%股权),而广东创电友又是广东聚圣科技的全资子公司。这意味着,聚圣科技通过控股湖北聚源动力,实现了从电解质材料研发生产到固态电池包制造的产业链延伸,打通了上下游环节。

专利信息及聚圣科技的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以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高电压(>4.6V)富锂锰基正极为核心产品和技术方向,富锂锰基瞄准的是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市场需求;原位固化工艺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在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固态电池制造成本上有显著优势。2024年,聚圣科技的固态材料相关产品和技术已在中试线上得到充分验证。以上均为该公司向下游拓展的基础。

该项目的落地,实际体现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中游材料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反向驱动下游电池产能扩张,加速自身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固态电池材料领域正加速吸引产业资本的布局和联合开发。

厦钨新能近期与欣旺达、中创新航等传统锂电池企业,以及拥有强大车企和锂电产业链背景的国联研究院(股东阵容囊括了国内八大整车企业——广汽、一汽、上汽、北汽、东风、长安、华晨、宇通,以及四家锂电产业链企业——宁德时代、贝特瑞、东软瑞驰、天津力神)达成了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联合开发合作,其中与欣旺达的合作还包括固态电解质。厦钨新能能够接连与多家重量级企业达成合作,表明其在相关材料领域的技术储备已达到相当水平。

此外,海辰药业联合四川赛科动力(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孵化的固态电池企业)、戎固新材料成立新公司,专注于固态电池粘结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粘结剂在固态电池干法成型(高环保、低成本)、提高导电性、改善固固接触等方面都将起到作用。产业链开始转向粘结剂这一“小而美”的辅材集中发力,产业链开始针对这一“小而美”辅材的集中发力,也从侧面印证了固态电池开发和产业化的持续加速推进。

上述四则新闻传递出多重信号: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探索正在加速,产业链上下游都在积极布局,但同时也需要理性看待其中的进展和挑战。产业链协同趋势与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商业化进程的复杂性并存。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