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社 zhangtongshe.com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也是开普勒向市场交出答卷的一年。
嘘,你没看错,站在你眼前的,就是一款机器人:开普勒机器人在抓取重物
身高175cm,体重83kg,单手可负载15公斤重物。从体型上,他完全可以和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子相媲美;在技术上,他实现了大脑、小脑和高负载本体的完美融合,四肢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单手11个自由度,每个指尖配备96个触点的柔性传感器,可灵活搬运或干各种体力活儿,且能保证8小时不间断续航。
这款被称为“蓝领”机器人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是由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自主研发的第5.0代机器人。2024年在迪拜举行的全球大型科技盛会GITEX GLOBAL上,他一经亮相,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作为当前国内唯一被命名的“蓝领”机器人,他有何特别之处?对标美国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他又有哪些不同?近日,在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开普勒总部,张通社采访了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胡德波先生。
“人形机器人产业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能给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而解放人类,让人类做‘去火星’的事情。”当问及机器人研发将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时,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胡德波顿时有些激动,平缓的语速也瞬间加快了许多。
曾经历通信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转身投入机器人+AI的新生产力创业
1999年,胡德波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恰逢通信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他先后在中兴通讯、华为公司担任全球拓展的先锋,是中国高科技公司最早一批出海的高管,在欧洲、俄罗斯、亚太等区域进行海外业务拓展,为中国通讯企业在全球市场“插遍红旗”立下汗马功劳。
2004年,他曾暂停工作进行学业深造,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攻读科学计算硕士学位,从事高性能计算、并行计算、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2006年,硕士毕业后的他面临着继续读博深造或就业工作的选择,“我认为中国科技公司处于上升阶段,在全球化上大有可为。”于是,胡德波选择入职华为,成为华为的“海外国家代表”。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明智,那是华为在欧洲高端市场“攻山头”的阶段,他所负责的国家业务高速增长,更是在时任欧洲区总裁余承东指挥下,在诺基亚的家门口中标3G项目,成功击败对手,实现华为3G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欧洲的突破性应用。
事业上的风生水起,为他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以及个人荣誉感。然而,他内心深处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驱使着他并没有沿着既定的路径走下去,而是转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条航线——创业。
自2012年起,胡德波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2016年,是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的一年。谷歌人工智能项目AlphaGo战胜了韩国围棋选手李世石,引发了全球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广泛关注。
也正是这一年,胡德波对未来做了一个判断:机器人+人工智能是新一波技术革命的最大浪潮。“我觉得这是我个人可以去参与的一个新赛道。”于是,他参与到一家泛机器人创业公司——powervision,主要产品是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从传统的工业机械臂,到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甚至智能汽车,都可以被视为机器人。而未来机器人的最佳形态是什么?在covid疫情的全球停摆期间,他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思考。人形机器人会是最佳载体,也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当时,我也在找人形机器人的创业机会”。
幸运的是,在这条赛道上,他遇到了一位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路人——杨华。“杨华是位科技天才、真正的‘极客’,也是成功的连续创业企业家”,胡德波如此评价他的搭档。杨华从小就对黑科技感兴趣,高中做机械臂、天文望远镜,大学时发明创造,还把专利进行了商业化。大学毕业后,虽然成功创办多家企业,但他对机器人的兴趣依然不减。2021年,杨华怀着对科技与创新的执着追求,利用业余时间设计机器人原型机。2023年,开普勒正式成立,他们的人形机器人已完成多次迭代。
专注于“蓝领”机器人,最新款人形机器人高1.75米、重83千克
不同于大多数创业公司聚焦在服务机器人、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赛道,开普勒则专注于打造“蓝领”机器人。
“我们一开始就是奔着商业化去的。”在胡德波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因素便是在成千上万的应用场景中落地。因此,开普勒确定了“先落地,垂直场景泛化,再全场景通用”的商业化路径。
胡德波介绍,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对标的是特斯拉擎天柱,定位是让人形机器人工作时,更好地像真实的人一样处理、解决繁重的劳动,将人从重复性劳动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
得益于此前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成立不过3个月,开普勒便发布了第4代人形机器人。2024年7月,开普勒又携先行者4.5代机器人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引发市场关注。2024年10月,开普勒再次重磅推出了人形机器人先行者K2,也是其第五代机器人。
“除机器人算力芯片等少数零部件采用国外厂商外,其余基本都是我们自研或已经实现国产化。”胡德波骄傲地说。作为制约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供应链,已不是开普勒的绊脚石。
“在K2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访了近50家目标客户企业,全面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痛点。”胡德波介绍,他们调研了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特种行业、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大量实际场景,推出了瞄准商业落地人形机器人。
开普勒机器人在工作
开普勒机器人先行者K2身高1.75米,体重83千克,头部配有3D视觉系统,全身的关节自由度是42个,配备有触觉的灵巧手。“它可以完成抓取、搬运、分拣等各种人类工作。”据胡德波介绍,先行者K2从感知、决策到最后执行,整个控制闭环大概为1毫秒。换言之,在一秒内K2能完成1000次的感知判断和动作;与之相对应,人类大脑的响应时间约150毫秒。
据了解,通过基于云端大模型的大脑+具身小脑的组合,模仿学习+强化学习的技能训练,开普勒机器人先行者K2基本实现了自主完成特定场景工作任务的能力;通过优化人机协同作业算法与数据传输技术,提升了操作过程中的实时互动性,令K2实现了能够真正与人协同工作;通过优化步态规划与控制算法,K2大幅提升了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和行走速度,确保在自主作业环境中的可靠性和流畅性;通过视觉感知与自主导航算法的深度优化,K2能实时监测、识别周围环境并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2025年实现商业化“落地”,开普勒将开启全球化战略布局
走进开普勒总部神秘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工程师们正在研发、训练一台台成型的机器人产品。其中,有一台机器人正在接受搬运货物的训练,只见他走到一个高大的多层货架前,灵巧地取下一个重达10斤的方形“包裹”,将它搬运到传送带上,轻轻放下,再转身搬运下一个货物。
开普勒机器人在“打工”
“当它的准确率达到100%,就能去厂里‘打工’了。”据胡德波介绍,开普勒已和全球头部的汽车厂、物流快递巨头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实验室1:1的环境训练人形机器人,让他们流畅、稳定、高效地完成工作。
2024年,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的一年。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范围内活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已达到约150家,其中超过80家位于中国,彰显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从商业化的角度而言,我们和美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胡德波明显感觉到,与此前通讯行业在2G/3G时代落后欧美厂家、4G追平、5G/6G领先的竞争态势不同,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中美之间并没有代差。具体而言,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是通用本体和具身智能,前者取决于架构、核心关节、成本和供应链资源,后者则指的是大脑小脑智能系统。
“与特斯拉的擎天柱相比,在本体上我们的零部件大部分自研,成本较低,且我们的供应链资源和垂直整合能力更强;但在具身智能上,马斯克还是要领先一些。”在胡德波看来,这也是为何工业落地将成为开普勒首选的应用场景之一,这种端到端的特定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后将大大降低用工成本,增强安全性。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也是开普勒向市场交出答卷的一年。“今年,开普勒将开启商业化‘落地’,并进入批量生产;2027年,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将跨越拐点,开启指数级增长。除了国内市场,开普勒还将开启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基于三年规划,胡德波也给出了在营收上的预测:“我们一个基础版机器人售价是3万美金,高配版价格更高一些,今年预计营收是几千万的级别,明年会有几亿的收入。2027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呈指数级增长时,我们的收入应该能走到十几亿的规模。”
“我喜欢探索,这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胡德波说,创业并非是追求财富的最佳方式,但却能从中实现个人价值,满足对科技的探索欲。他希望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价值的事业中去。
文字 | 郝红霞、张文琪 编辑 | 吴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