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一书。
(一)智慧政务发展阶段
智慧政务是在大数据推动下,实现传统政务的转型升级,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基于智慧政务演进过程有观点提出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府、虚拟政府、信息政府等不同发展阶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和定义。还有专家认为我国智慧政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电子政务、移动政务、智慧政务这三个阶段,随着这几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政务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政府的智慧程度也逐渐提高。同时对于智慧政务未来的发展,有专家认为未来智慧政务最主要的是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基于我国政务信息化实际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智慧政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前期建设阶段
电子政务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政务处理方式,中国电子政务同样始于这个时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到2007年基本完成了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主要应用系统的建设,其中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小的阶段。
1996年之前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以国家计委信息管理办公室、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后更名为国家信息中心)、各政府部门信息中心、各级地方政府信息中心、国家经济信息化联系会议等国家专门信息机构的成立和变革,以及政府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逐步形成,在体制机制上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政务的应用。在技术应用层面,以金卡、金桥、金关“三金”等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为标志,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时期(1996年-1999年)。这一阶段以政府上网工程为关键词,机制体制上成立了由20多个部委组成,副总理任组长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在1998年撤销,成立信息化部;技术应用上以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为标志,推动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站点并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的应用项目,为构建一个高效率的电子化政府,最终实现我国网络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时期(1999年-2007年)。这一阶段机制体制上以国家名义再次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并在2001年重组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简称国信办,也相继成立,表明了国家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强化了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技术应用上以“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为代表,“两网”即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一站”指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网站;“四库”包括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十二金”则是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督(含金卡)四个工程,启动和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质和金水等八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
(2)以协同共享和移动化为特征的电子政务全面建设阶段
这个阶段从2008年到2014年,在机制体制上以国信办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电子政务的相关职能被合并到了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发布了《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首个《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等重要政策。技术应用上,一是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涌现出了一批典型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新技术应用情况比较显著,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多数政府部门政府网站都推出了手机版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和政务服务APP应用等,后期随着微信普及推广应用,政务部门都纷纷利用微信公众号推进政务公开,极大地推进了政务信息公开。另外,随着云计算技术发展,许多政府部门利用云计算平台来推进政务部门电子政务集约建设。
(3)以系统整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突破阶段
这个阶段从2014年-2020年,在机制体制上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推进工作,电子政务统筹推进相关职能从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划归到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由该局负责统筹推进全国电子政务发展工作。技术应用上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务领域成为“互联网+”战略推行的重要战场,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成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全面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府服务平台体系,“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服务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政务在线服务指数跃升至全球第9位,显著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
(4)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政务新阶段
该阶段以《“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为标志,将数字政府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转型机遇,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统筹推进重大工程实施。
技术应用上提出三大任务十一项工程。一是深度开发利用政务大数据。以数据共享开放与深度开发利用作为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深化基础库应用,升级完善国家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新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汇集各部门主要经济数据,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决策支持水平。
二是发展壮大融合创新大平台。同步推进网络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与服务融合,构建共建共用的大平台体系。
三是统筹建设协同治理大系统。围绕政府核心职能,着力建设好执政能力提升信息化工程、依法治国强基工程、经济治理协同工程、市场监管提质工程、公共安全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工程等六大工程。
十一项工程包括政务大数据开发利用工程、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完善工程、政务云平台体系建设工程、数据共享开放深化工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优化工程、执政能力提升信息化工程、依法治国强基工程、经济治理协同工程、市场监管提质工程、公共安全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全面实现到2025年,政务信息化建设总体迈入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融慧治理新阶段,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成为政务信息化创新的主要路径,逐步形成平台化协同、在线化服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监管的新型数字政府治理模式,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数字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智慧政务建设内容
智慧政务云平台是智慧政务最重要的建设内容,是将云计算技术资源与政府现存IT架构体系相结合,满足数字政务与智慧城市多元化需求的整合型服务平台。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政务云平台能够利用云计算数据洞察等优势,快速探查民生现状,优化组织决策。
智慧政务云平台在技术架构上包括基础设施层、技术赋能层、应用支撑层、智慧应用层、用户入口层和安全保障层。
(1)基础设施层
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政府发挥⾏政职能、提供各类服务的“基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政务云建设、政务网络建设以及感知平台建设三个方面。
政务云作为智慧政务业务运行载体已经持续建设多年,随着数字政务的深度发展,政务云在平台建设上将会更加强调底层异构资源整合、对行业云平台的纳管与对接、实现政务资源集中调度与管理;在部署模式上一般采用专有云部署形式,提供智能调度和面向未来应用的多样性云服务,更好地保障数据安全性,也可以采用政务专区部署模式,在遵从政务级安全合规要求的前提下,与公有云物理隔离,承载政务客户的非涉密重要业务,更好的实现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政务网络是数字政务运行的可靠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由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作为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保障政府内部的线上运转;政务外网则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感知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视频感知、物联感知、卫星遥感等,为数字政务提供全面、及时的感知监测能力,感知平台建设为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提供更加精准、丰富的数据资料。以城市物联感知平台为例,当前部分发达城市,基于统一的信息基础支撑体系,积极构建智能中枢系统,以保障城市业务信息即时在线、数据实时流动,实现宏观决策指挥更精准、事件预警研判更高效,响应处置更迅速。
(2)技术赋能层
智慧政务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催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因此,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原生、区块链、低代码等技术的日益成熟,这些技术也在政务行业各类场景中得以应用。通过技术赋能层可以汇聚和共享各类关键技术,降低上层应用开发的技术门槛。
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字政府智能底座,在政府核心关键数据安全脱敏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智能与政务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加速各级政府政务智能中台建设,为政务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进行业务赋能。
大数据技术以数据作为本质和核心,以数据的技术和思维作为应用的关键点,主要在数据获取、管理、分析、重组和预测五个方面对数字政务进行赋能。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多源、异构、动态、碎片化、低质化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探寻数据的关键信息,建立起数字化政务服务知识图谱,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云原生技术保障政府业务系统高可靠。云原生技术全面支撑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代表技术包括容器、微服务和DevOps等。容器技术提升了应用部署效率,实现业务弹性扩容;微服务技术抽象业务共性组件,实现跨业务协同合作;DevOps支撑业务应用快速迭代,降低运维压力。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化、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等特性,适用于数据可信、共享、共治和共同维护以增强信任的应用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各级政府推进区块链与地方政务创新结合,从数字财政、跨境互信、公共数据资产凭证、政府区块链平台等热点应用领域,实现政务业务监管规则合约化、监管目标内置化,构建电子政务可信任、易追溯、能共享的创新应用模式。
低代码技术允许开发人员通过零代码或少量代码快速生成应用程序。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数字政务在应用开发和功能实现上更加高效快捷,也更适配业务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随着低代码技术在政府数字化改革中的快速应用,业务人员、政府公务人员也可以深度参与到应用建设和功能实现的环节中,推动数字化建设和业务深度契合,打造最懂业务的应用,从而优化长期以来政务应用普遍存在的流程漫长、需求急切、迭代快速的特点。
(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为包括政务服务和行政办公在内的各类政务应用提供通用性能力的支持。完善且适用的应用支撑平台有力支撑政务应用数字化改造。应用支撑平台应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便于为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公共服务支撑,具体的支撑能力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电子证照服务、电子印章服务、统一支付服务、地理信息平台、社会信用公共服务、智能客服及音视频服务及统一搜索服务等。
(4)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是数字政务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以公众、企业、政府等数字政府主要用户群体为中心,通过整体业务协同,提供功能丰富、服务高效的应用,推动政府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5)用户入口层
用户入口层是实现内部连接与对外沟通的门户,是整体业务逻辑的体现,是为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提升服务体验而对传统业务逻辑的重新塑造。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打破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业务壁垒、数据壁垒,以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高效服务、协同治理,建设基于一体化在线服务的整体政府。
针对政务服务与办公协同,政府需要打造面向公众的用户入口与面向政府公职人员的用户入口。对外,政府需要搭建政务服务网、政务小程序、政务App等线上渠道为公众提供完善的政务服务;对内,政府需要打造专属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与视频会议平台入口以解决政府内部与外部的即时沟通、移动办公、音视频会议、移动业务等需求。
(6)安全保障层
安全保障层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营支撑体系、生态协同体系,在数字政务的整体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实现数字政府可靠稳定运作的根本。
安全保障体系是自上而下全方位的,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等方式明确权利和义务,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技术水平和平台建设,主要涉及基础安全、平台安全、业务安全和应用安全多个层级、不同类型的安全,构成了数字政务整体架构的“防护罩”。在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除了关注项目在智慧化、智能化、一体化方面的成效外,更要重视项目的安全可控、合规可靠。
(三)智慧政务应用场景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类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效果显著,各级平台逐步搭建完成,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数字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为迈入智慧政务建设新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
智慧政务的建设目标是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全流程中,从而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其核心目的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同时也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智慧政务不能只遵循机械性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而需要从现实需求与实际应用出发,以面向公众与社会的各类场景为牵引,做到真正的场景先行,使数字化建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经过大量实践,已经形成了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的智慧政务三大核心综合应用场景。以及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等6大类智慧政务应用场景。
(1)综合应用场景
“一网通办”,即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政务服务,通过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全面实现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建设便捷的在线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服务办事效率。2018年“一网通办”的概念率先在上海落地,2020年“一网通办”被写入《2020年国务院政府⼯作报告》,当前“一网通办”建设已在中央乃至全国各地方政府间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9年6月上线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便是最为典型的案例,致力于自上而下打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壁垒,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务理念、服务流程、组织结构、监督评议、绩效评价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对科层管理下政务服务过程的优化再造,推动了政务服务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
“一网统管”是面向城市治理、城市运行的综合管理体系,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强对城市运行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通过共享、整合、优化、拓展、提升等手段,打造集常态运行与应急管理于一体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综合平台”,逐步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以数字化呈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化预防,达成“建一网,统筹管”的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网协同”面向政府运行和内部管理,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态开放等技术体系,以赋能、共建和贴身服务的方式,为政府机关各组织部门、上下级之间、省市县之间,构建不断生长、逐步进化的协同工作平台,从而实现政府内部业务流程优化,提升政府履职效能,改善内部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从而推进政府完成一体化、全方位的数字化变革,构建政府整体智治的新格局。“一网协同”的核心在于“一网”,强调以统一平台和统一门户搭建整体化、全局化、移动化、安全化的运作体系,目标则在于“协同”,强调以业务融合、开放连接为原则,推动数据信息和业务流程在整体政府中真正有效的流转。
(2)经济调节类应用场景
经济运行监测业务。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经济运行周期,感知经济运行动态,实施经济趋势研判,助力跨周期政策设计,加强经济调节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提升逆周期调节能力。经济运行监测业务包括经济运行动态感知、经济监测预警、综合分析等细分场景。
投资营商管理业务。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面向营商环境、政府项目、建设投资实施监督管理,推进投资营商服务阳光透明,建设服务型政府。投资营商管理包括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营商环境监测、公共资源交易等细分场景。
财税审计管理业务。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会计核算、会计报告、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等会计工作效率,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促进审计工作由现场审计向数据驱动审计转变,加强数据和分析模型共享共用。财税审计管理包括数字财税、审计管理等细分场景。
(3)市场监管类应用场景
综合监管业务。面向各级政府、执法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综合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通过归集各部门重点监管数据,进行风险预警和效能评估,为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和创新监管方式提供支撑,实现“规范监管”、“精准监管”和“联合监管”。综合监管包括“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细分场景。
行业监管业务。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的同时减少人为干预和误判的可能性,在卫生医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耕地保护等领域提供更加公正、透明和高效的监管。行业监管包括餐饮服务明厨亮灶、药品监管、食品溯源管理、智慧海关监管、工程建设管理、耕地保护监管等细分场景。
(4)社会管理类应用场景
数字化矛盾化解业务。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创新网上行政复议、网上信访、网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等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同步、数据共享公用的矛盾治理新模式,促进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数字化矛盾化解包括网上行政复议、智慧信访、网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等细分场景。
社会治安防控业务。将视频监控、防盗报警、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应用于社会治安防控,构建警务时空大数据,助推建立全时空、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社会治安防控包括雪亮工程、智慧警务、警务时空大数据管理等细分场景。
基层治理业务。在基层社区、街道、村镇等地方,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基层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形成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治理体系。基层治理包括基层党员管理、基层信息填报、基层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乡村治理数字化等场景。
应急管理业务。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应急系统,快速响应、高效协调、精准指挥,实现有效应对和处置,达成多部门、多层级、多渠道的信息集成和共享,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包括自然灾害预警、综合应急智慧、危化品管理、传染病监测预警、安全生产危险源监测预警等细分场景。
城市运行管理业务。基于信息化手段对城市各类设施、资源和服务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城市运行管理包括智慧消防、违建治理、市容市貌治理、人流聚集监测、城市生命线等细分场景。
(5)公共服务类应用场景
教育服务业务。通过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全方位赋能教育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教育服务包括智慧教学、智慧教室、校园管理等细分场景。
医疗服务业务。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就医流程等,解决挂号难、流程繁琐、跑腿次数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创新数字化诊疗手段,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包括智慧挂号、智能诊疗、远程会诊、医院管理等细分场景。
养老服务业务。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现状,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互联网+康复服务”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包括智慧居家养老、智慧社区养老、智慧机构养老等细分场景。
文旅服务业务。利用5G、VR、卫星定位、生物识别等技术,提供高效的公共文旅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文旅服务包括预约/购票、景区导览、云上场馆、虚实融合互动等细分场景。
政务服务业务。通过环节整合、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限时办结、统一出件,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集成办”。政务服务包括个人政务服务、企业政务服务,其中个人政务服务包括结婚生育登记、入学办理、就业服务、租房购房置业等细分场景,企业政务服务包括企业开办、准办准营、企业变更等细分场景。
(6)生态环境保护类应用场景
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业务。利用遥感、GPS、数字地形模型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获取各种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信息,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生态价值,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自然监测包括国土、水、森林、草原、海洋、湿地等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基础信息管理与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等细分场景。
生态环境监测业务。通过传感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面向生态环境的决策、管理、服务。生态环境监测包括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一体化执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分析等细分场景。
绿色低碳业务。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和个人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生活,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碳排放减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应用。当前,绿色低碳以城市碳排放监测场景为主。
(7)政务运行类应用场景
协同办公业务。依托数字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办文、办会、办事,推进机关内部整体协同、高效运行。协同办公包括智慧党务、移动办公、视频会议、文本AI生成、知识工厂、后勤信息化等细分场景。
行政监督业务。以信息化平台固化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实现公权力行使全生命周期在线运行、留痕可溯、监督预警,保障政府工作规范透明运行,并对问题线索实施线上收集、线下核查,提升政府督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政令畅通。行政监督包括“互联网+督查”和行政执法监督等细分场景。
政务公开业务。行政机关依托政府网站新媒体等数字化平台进行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开展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政务公开包括政务网站信息公开、新媒体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和政策推送等细分场景。
(四)购书链接
您可直接进入机械工业出版社官方商城直接购买。京东、当当、天猫各大电商也已上线。
▎好书推荐
本书由吴冬升、李大成担任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在分析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和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带来的车联网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网、现代信息通信网、车城网平台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且介绍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的相关案例。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推荐】《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吴冬升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