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2015年,于2024年10月在港股上市,地平线用9年时间完成了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可以说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本土汽车产业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领域的飞跃式发展,没有中美地缘政治给本土产业链带来的黄金发展期,地平线也许不会走的这么快这么顺利,但偶然中总有一些必然,因为机会均等的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但并不是每个创业企业都能成功上桌。1月13日的首次地平线智驾科技畅想日,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用脱口秀式的演讲风格,为包括与非网在内的众多媒体带来创业9年的经验分享以及他对行业未来走向的思考和洞见。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
如何摆脱内卷做外卷型企业
大家也都知道,今年汽车行业非常卷,大家都很不容易。
在晚宴开始之前,当然你们也不能白来,我还是得聊一聊,做一个演讲,我想这个安排可能有点挑战,毕竟我也不想让大家还没吃饭,干听我一个人在台上讲很多boring的东西,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你们在台下饿着肚子,我在台上吃饱了撑的。对吧,大家在台下饿着,我在上面本质上还是免不了做公司的营销,你们心里就嘀咕,地平线做啥营销?是不是饥饿营销?
大家也知道,现在这个行业确实卷,所有车企老板都要当网红,大家可能也要猜,我今年是不是也要出圈卖芯片?现在小米的雷总真的是我们的榜样,包括蔚来的斌哥,前一阵子我陪蔚来的斌哥拍了一段,奇瑞的尹总,长城的魏总都开始出圈,都开始当网红。以前大家卖产品就够了,现在要卖艺,有可能还要卖笑。
我们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其实是反着来的,是成就客户,耐得寂寞。但现在,我们也要考虑一下,为了成就大家的快乐,我是不是也要寂寞难耐,去出圈。
接下来我们稍微聊点正事儿。关于过去的2024年,前段时间我在公司内部有一个分享说,“年头到年尾,对于汽车行业的所有人,包括地平线在内,都是哭着哭着就笑了,最后笑着笑着就醒了。”哭呢,是因为宏观经济确实不怎么好,行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带来了很大挑战,甚至有的企业被卷没了。大家卷价格、卷成本、卷渠道、卷流量、卷网红,虽然不是那么轻松,但是又不得不做,毕竟是自己选的这摊事,哭着哭着也得卷下去。笑呢,是因为行业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到年底一看,掰掰手指头一算,说新能源的产量首超千万,渗透率超过50%。而且最难得可贵的是,自主品牌全面超越合资和外资品牌。无论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中国汽车确实在引领全球的趋势。但是哭了、笑了,最后总还是要醒,只不过有的人是笑醒的,有的人是哭醒的,可能有的人是被打醒的,所以大家还是得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睁开眼睛好好看未来,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2024年其实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大家低头一看,其实发现脚下也不是康庄大道,可能连塑胶跑道都不是,实际上我看是一根细细的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我自己创业、办企业,越来越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敬畏之心,如果让我用一个画面形容2024年的行业状态,我觉得就是——“踩着钢丝狂奔”。前面的目标是光明的,但我们的行业伙伴,包括我们自己为了目标快速奔跑,好在2024年地平线基本盘面还可以,仍然在速度和平衡之间找到一个最优解,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10月24日迎来了里程碑,就是香港的IPO,也有不少媒体关心地平线团队以及我个人的历史和故事,分析地平线成长的背后逻辑。
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媒体在报道中都提到了几个点,比如地平线“非主流”、“反共识”、“另类慢公司”,比如差不多9年前、10年前我刚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大家都在做AI算法、人脸识别,我们另辟蹊径做人工智能的硬件,我们选择从硬件开始做软硬结合。2019年的时候,汽车行业陷入大困局的时候,我们反而all-in汽车;在Robotaxi赛道火热的时候,我们反而趴在地上做一个个量产项目。刚才陈遥也讲了,现在定点的、已经交付的、正在交付的超过300款车,其中征程6已经拿下100款车型的定点,可以说我们引领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智能驾驶量产。
地平线看起来确实是行业里一个相对比较特立独行的存在。地平线独特的地方以及为什么独特?这是在采访中很多媒体都会问的问题,今天我也分享一些故事,包括我的一些思考。
2015年创业的时候,那时O2O、云计算、移动计算当时都是热门,那时那些是最卷的领域。而AI算法创业的话,当时也比较卷,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但是地平线的本质是国际顶级算法团队,这是我们的出身。但是我们却一头扎入了当时非常冷门的计算芯片领域,那时芯片不像现在这么热门,而且大部分投资人其实也看不懂,我们选择以软硬结合的方式去做智能终端的计算芯片、计算方案。做出这个底层逻辑,就像我一直说的,地平线战略的思考方法论一直就是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意思是我们不愿意去内卷,我们希望地平线做一个外卷型的企业,和边界玩,去玩拓宽技术和产业边界,去做把蛋糕做大的“无限游戏”。
熟悉地平线的朋友们都知道,当创立地平线的时候,我当时就有了这样的思考:未来机器人将无处不在。我们判断,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第三代智能终端就是智能汽车,而终局是机器人。所以地平线取了很奇怪的名字叫“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机器人)。经常也有朋友在问,余博士你们机器人什么时候造出来?早年的时候,我不停地解释:“NONONO,我们不是做机器人的,我们是做机器人的芯片、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的。”现在大家慢慢也理解这一点,所以我们想做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智能汽车是第一步,当时是很大的梦想,也非常crazy。所以我觉得很感恩、很幸运,我们现在还活着,还stay in the game,在继续不断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智能汽车也好,或者智能机器人也好,我们最终的目的都希望把人从枯燥、繁重、重复性、无聊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比如说投身艺术,你看今天选的场子稍微有点破圈,我们以前属于海淀中关村Style,现在开始有上海艺术Style,甚至研究哲学。技术的价值,我们一直讲不是让机器性能更强大,我觉得技术的价值在于让人更伟大,让机器的归机器,让人的归人。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自从有了自动驾驶,人类变得更哲学了,因为我们不用再去想变道超车、躲避行人、停车入库这些平凡琐事,我们上车了以后只需要思考一些终极的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非常简单。
当然,这样非常高大上的理想,人类的未来也不需要那么卷,我们认为我们就像今天坐在一起喝喝茶、喝喝酒、聊聊天,老朋友聚在一起,甚至哪怕单纯地发发呆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推动这样的未来,所有无聊的事都让机器去干,咱们就干这些有聊的事情。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就是我们用技术帮大家“躺平”。很多车企推出的新车,都会把零重力座椅作为一大卖点,他宣传说能够帮大家在车里“躺平”,可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这里面还缺一点,如果你没有自动驾驶,你在开车的时候再舒服也躺平不了,所以光有零重力不行,得有地平线,有了地平线,大家未来在车里是“真躺平”。用时下更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太好了,是地平线,我们有救了!”鼓掌的同学、听得懂这个梗的都知道,都是年轻人,我是最近才学的。
当然我说的“躺平”,其实是各位用户,我觉得对我们从业者来讲,确实没法躺平的。以我自己9年的创业过程来讲,中间的过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能活下来绝对是小概率事件,而且竞争也是非常激烈。
有多激烈呢?以一个直观的方式展示一下。
(如图所示)这是现在的马斯克,头发越来越多了,但我是反的,看看我,这是all in汽车前的我,形势已经不妙了,这是现在的我。所以最近我通过我的发量,非常成功地劝阻了我的很多老同学,他们都人到中年有点油腻了,然后就想创业,我成功地劝阻了他们,你看看我的头发,千万不要创业。
作为初创公司,我认为要有远大目标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活下来现实生存的能力。为了形成商业闭环,我们在2015-2018年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尝试。到2019年的时候,那时我们在汽车之外的领域已经有了亿元规模的营收,在汽车里的营收是0。当时我们自己发现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承受不了汽车之外很多AIoT的小场景,它的碎片化、多头尝试造成了对资源的撕扯,所以我们后来横下心,2019年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大赌大赢、大舍大得,我们要在一个长周期里、大场景下垂直纵深耕耘,所以我们选择了汽车。
在2019年的时候,基于智能汽车是智能机器人最大落地场景的判断,战略聚焦All in 汽车,大幅缩小,甚至完全砍掉汽车以外的项目。当时的背景,当时所有的营收都是非汽车业务,所以做这样的决策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家可能记得2019年,有印象李斌是当年最惨的人,我估计这个标题可能都是你们这些媒体老师发明的。那时理想也没有发布成功的产品理想ONE,小鹏那时也融不到钱,特斯拉的股价也不太行。当时在那个情况下,我们all in汽车,现在想想看,我觉得我自己当时赌对了,所以我觉得应该送自己送一句《亮剑》里李云龙的话奖励自己:“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当然这是开玩笑了,但做这个决定本质上还是相信,相信赌一个很大的未来,然后我们要聚焦在这样的未来,让这个未来拉到眼前,我们心里面觉得肯定是汽车行业的革命。
后来来到2020年,大家都知道2020年特斯拉一飞冲天,当然也源于上海工厂的落地,整个蔚小理其实融到好多钱,那时确实市场的需求也来了,我们恰好做好了准备,用我的话说,仗开打的时候,我们在战场的中央已经“挖好壕沟架起机枪”,准备好了充足的“弹药”。熟悉我们的朋友们都知道,2019年,我们已经发布了中国首款车规级智驾计算芯片——征程2。在2020年征程2在长安汽车UNI-T也是一个爆款车型,我们就量产了,后来我们陆续发布了征程3、征程5,到去年征程6,包括今年4月份还有重磅级的征程6的产品发布。
2020年,随着量产上车以后,后面一路狂奔,斩获了今天几乎所有中国车企品牌的量产订单,去年一年交付了差不多将近300万套智驾的计算方案,并且也获得了国际最大的车企之一大众集团的信赖。现在想想,当年我们做这个选择真的很幸运,有的时候我也觉得人不能总认为自己的决策英明神武,其实我觉得运气好也是很重要的,我后来也开玩笑,“狗屎运”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我发现“狗屎运”会传染,我可以给大家透露很多例子,其实搭载地平线的计算方案车型最后都卖爆了,比如理想ONE、L6,包括比亚迪很多车型,包括像奇瑞iCAR也搭载了我们的芯片。
刚刚过去的2024年对地平线发展也是“成人礼”,因为这一年地平线上市了。
我刚刚讲“狗屎运”是核心竞争力之一,大家看这是去年香港恒生指数的整个曲线,我们是3月底交的招股书,去年3月26日,从4月份开始香港股市回暖,大家看到9月份的高点,就感觉那个高点是完美为我们准备的,10月份上市。10月份上市以后,整个大盘也不太好,一直往下走,所以“狗屎运”也蛮重要的。
但是我觉得这次上市还是有意义的,因为从发行规模,还是估值规模,都是中国科技公司过去三年来,所有的,包括在香港、美国上市规模最大的。这两年很多国际基金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港股,但我们是第一次把大量国际长线基金带回香港,后来也堪称确实是近年来质量最高的IPO,我们把这个机会也延展了很多其他公司,地平线上市以后,大批公司后来也都上市融到钱了。回想IPO的当天,当时有一个小插曲还挺有意思的,大家知道香港的主板是有门槛的,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我当时请了一个老朋友来参加IPO仪式,仪式上他站在我的旁边,那边屏幕上打印地平线上市的信息,他很惊讶,这个哥们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都想踹他一脚,他说:“地平线上的竟然是主板”,他以为我们上的是18C。虽然IPO那个时候我觉得是一个Something,但是IPO过了以后,也就是那一天的事,第二天我就开始跑客户了,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毕竟我是公司的大销售,我要不去跑客户,我怕客户跑了。
说完IPO,2024年,地平线在产品和业务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面向高阶智驾,地平线推出了Horizon SuperDrive,我们面向量产的端到端世界模型World Model,可实现全场景无差别的智能驾驶,为用户带来超越“老司机”的拟人化驾驶体验。这两天我们也邀请了很多媒体老师去体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个感觉,以前智能驾驶可能就是个摆设或者只是个功能,或者只是个feature,但大家没有觉得智能驾驶真的是每天都会用的东西。但我相信大家体验了SuperDrive以后,你感觉到未来已来的味道,其实技术已经开始超越“老司机”的感觉,所以地平线对这件事情是很兴奋的,我们觉得我们的使命其实就是要让智驾平权,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好用、爱用的自动驾驶,从每天出门到每天晚上回家。
征程6系列硬件产品在2024年也推出来了,是全新一代的计算方案,可以说是目前业内有的已满足全阶(高中低阶)智能驾驶量产需求的系列方案。整个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在2024年需求真的是爆了,今年是征程6出货的第一年,第一年就会突破百万规模的出货,所以大家拭目以待,到了年底我们和各位媒体老师去汇报,累计征程系列到今天为止出货量突破了700多万套,合作的车型超过300款。
当然2024不光对于地平线,其实对于整个人工智能以及智能驾驶行业都是很关键的一年。
2025 拐点到来
最近这几年,每年都有题为“智能驾驶迎来拐点”的文章,相信在座的各位来说,这个标题也不陌生,很多标题可能都是各位媒体老师起的。但我从未像今年这样,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智能驾驶确确实实迎来拐点了,我觉得技术从来不是连续性变化的,我觉得技术总是跃变的。我相信大家体验了SuperDrive会感觉到技术正在跃变,前几年大家嘴上在喊“拐点拐点”,实际上大家在找“卖点”。嘴上说着“拐了拐了”,心里想其实是“赶紧卖了赶紧卖了”。但今年,我的感觉——是真的拐了!就这个“点”,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甚至名字都迭代了好多轮,叫原点、爆点、奇点、到现在的拐点,我觉得今年确实也该拐了,再不拐的话,字典里的汉语词都不够用了!
我更喜欢从技术的维度去做分析,当然促成智能驾驶的普及,我认为拐点到来的技术三要素:第一,领先的算法;第二,足够大的算力;第三,海量丰富的数据,我觉得三者都已经开始具备了。
算力层面,智能驾驶从几T的规模,当年比如第一代产品,今年的产品已经几百T了,算力的智驾芯片。工程能力上,经过几年的打磨,上万亿公里,千万数据的积累,其实已经是唾手可得。而最近最后突破的点是算法。可以说,2024年是大模型爆发的一年,类似当年的百团大战,当然中国也出现了百模大战,深度学习算法正在重塑各行各业,对汽车产业也是如此。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包括端到端、VLA这些新的算法框架出现,真正让智能驾驶技术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肉眼可见的是:前几年大家还都在比拼“开城”的速度,但是因为智能驾驶现在具备了类人的智能,所以我相信就像人拥有眼睛的视觉和大脑的智慧一样,无论走到哪里,人类司机在那儿都可以开,我觉得汽车也是一样,“开城”我相信在2025年已经不是难事了,不管开到哪个城市都能“开成”。
提到深度学习,我2012年回国加入百度就创立百度的深度学习研究院,是中国最早搞深度学习的,当然我在美国的时候更早,2006年就开始搞深度学习。去年有一件科学界非常关注的事情,就是Geoffrey Hinton,深度学习的教父级的人物,竟然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我和他还挺有缘分的,2012年的时候刚加入百度不久,大概6个月,触发了一场秘密竞拍,我当时代表百度和微软、谷歌、DeepMind一起竞价拍Geoffrey Hinton和他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是llya,是OpenAI的首席科学家,最近被Altman赶出来了。其实那个时候,2012年我去竞拍Geoffrey Hinton的原因是我之前和他有一些渊源了。
(如图所示)这是当时美国的《连线》杂志的插图,报道了当时我“竞拍”Geoffrey Hinton,背后的背景,在一个宾馆里,宾馆给画出来了,那时我还是有头发的,所以不要随便创业。
那个渊源是因为促成竞拍的原因是2012年Geoffrey Hinton团队拿了ImageNet比赛的第一名,当然好多人不一定知道,那是第三届ImageNet比赛,而我自己带领团队是第一届ImageNet比赛的世界第一名,是2010年我带领我的团队拿到的。大家看这个点,这是2010年,最高的正确率当时是我拿的。其实有件事Geoffrey Hinton从来不提,2010年Geoffrey Hinton也参加了那个比赛,只是他的成绩差到没法说,所以当年Geoffrey Hinton诺贝尔奖得主也是我的手下败将。
后来2012年的时候,突然一下我的手下败将变成了第一名,我是最震惊的,世界上没有人比我对这件事情更震惊,所以一个礼拜之内我就写信给Geoffrey Hinton,我说我想和你合作,Geoffrey这个老兄真的很聪明,他说百度要和我合作,那有点经费更好了,所以老头很厉害的。马上就回“多少钱?”我一句话废话都没有,他说好歹给个100万美金,然后我立刻回,言简意赅:“没问题啊!”结果Hinton立刻就回:“凯,你介意我问一下其他几个公司吗?”我一听就知道这个事坏了,世界有钱的公司多了去了,所以我当时就有点后悔,我觉得我前面有点少不经事,回答得太快了,应该和他扯一扯,不能让他闻到那个“钱味儿”,让他闻到了那个“钱味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结果他问了一堆的公司,后来促成了秘密的拍卖。他那时问我介不介意,我那时怎么回答?只能装得大度一点,我说不介意不介意,结果老头就问了好一堆的公司。我当时想我要竞拍,虽然他没告诉我和我竞争的几个公司是谁,但我猜到里面肯定有谷歌,谷歌肯定比百度有钱。如果谷歌对这个老头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我觉得我有概率赢,如果他有兴趣我我觉得我可能就没概率了,所以我要出价的时候在想第一个出价一定要吓趴对手,所以我第一出价是1200万美金。结果那些公司全部都跟,不断地提升价码,差不多到了2000万美金的时候,有一家公司退了,后来我知道那家公司是DeepMind,是成立一年的DeepMind,在伦敦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所以大家看到成立一年的创业公司敢来竞争Geoffrey Hinton这么一个团队,预示着DeepMind那时已经有王者之气,已经是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所以他们后来搞AlphaGo毫不奇怪。
后来微软也退出了,大概2400万美金的时候退出了,我们和谷歌一直竞争到4400万美金,到4400万美金的时候,Geoffrey Hinton就写信给我说:“凯,我不好意思再问你们多要钱,我决定了去另外一家。”我知道他去谷歌了,这个老头别看他科学很牛,他的商业头脑也是很牛的,全才。
那时其实还炒作了另外一件事情,因为ImageNet主要用GPU,那时NVIDIA都不知道其实自己躺在一个“金矿”上,因为NVIDIA到2014年才意识到他的GPU除了可以做Video game、Graphics,实际上还可以做人工智能的计算,所以老黄从那个时代开始,一路开挂开到CES。但是我觉得证明了这个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来临了,那时参加竞拍的,包括IIya后来领导的OpenAI、Google、Microsoft、DeepMind现在都在牌桌上,就是参加竞拍的。包括地平线也在牌桌上,还有的搞头。
我们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深度学习的影响,所以说未来诺贝尔奖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拿奖其实毫不奇怪。前几天我在准备这次分享的时候,我们公司一个小哥们说“凯哥,你算是我们算法领域的祖师爷了吧,那么早拿ImageNet的冠军”我听了这话,心里很踏实。我非常确定,我们地平线的同学们,没把心思放在拍马屁上。凯哥?祖师爷?辈分都没搞明白。当然这是玩笑话,我知道这位同学是想说,我在算法领域做得早,这是事实。但我看来,光做得早是没有用的,因为大浪淘沙,一代一代的英雄辈出,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stay in the game,持续突破。不然我觉得也没人记得地平线是谁。所以在这点上,我还是要感谢地平线的年轻工程师们,是他们的持续突破,可以说地平线这些年在这方面不做多的宣传,但实际上引领了全球前沿算法发展,像UniAD、Sparse4D、MapTR、VAD,包括最近的Vision Mamba,其实都成为了行业标准,大家都在用。
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肯定感受很深的一点,这几年的技术迭代非常快。前年行业还在讨论BEV,好像如果自动驾驶不用BEV就落伍了;去年开始讨论端到端,仿佛“端味儿”的浓和淡代表了技术的领先性。地平线确实也引领了端到端的这股“卷”,比如说地平线的学者2022年底提交的这篇论文,2023年拿了CVPR的Best Paper,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发表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大模型,可以说是掀起了整个行业端到端的技术研究。
到了今年,只讲端到端可能也不够了,大家开始研究多模态大模型,行业里都在讨论VLM、VLA,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越来越类人,越来越从感知(perception)到认知(cognition),地平线的算法技术也进步很快,我们率先提出了Senna,Senna现在在行业里影响力也很大,它是技术更领先、工程更落地的端到端多模态大模型。
地平线一直关心什么?我们算法怎么样高效地部署在硬件上,让端侧不需要在数据中心也能跑大模型,让自动驾驶真正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普通的大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都是很恐怖的,给在车上部署大模型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车不像数据中心有那么好的散热系统,有infinite power supply,因为在车上只能靠电池。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联合优化,所以地平线的一大优势就是深度的软硬结合、软硬的协同优化。
所以我们结合硬件特性,今年创新性地在ICM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世界第一大会议发表了Vision Mamba的Paper,它现在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通用视觉主干模型,各项指标都超过谷歌提出的Vision Transformer,它的迭代更快、模型更小、计算占用资源更小,传统的Transformer可以说是二次方的计算复杂度,我们的Vision Mamba是线性计算的复杂度。这篇文章在整个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所有论文里,在引用率排名的前十篇论文里,这篇论文排名第三,很值得给工程师鼓鼓掌。当然也是机器学习ICML会议里引用率第一名!
两个flag
谈了很多,总之,激动人心的技术拐点我认为正在到来,地平线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我们也代表地平线向在座各位,面向未来,很确切三年时间立两个flag:
第一个,“向上捅破天”。我们的高阶智驾方案SuperDrive,会在2025年迎来量产落地,会运行在地平线的征程6P,可以说是目前业界可以拿到的算力最大自动驾驶芯片,4月份会发布。很多同学都关心征程6P的情况,它现在已经顺利投片,并且会在第一季度内回片点亮,并且就在4月份完成高阶智驾实车系统部署,我相信那时你们都有机会来体验。可以说征程6P的芯片计算性能是名副其实的“六代机”,为行业打造高阶智驾的“行业新标杆”。我觉得地平线一步步从征程2,征程2和3分别是4TOPS、5TOPS算力,今天已经是打造将近几百T算力的芯片。大家常说要“打造天花板”、“打破天花板”,地平线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跟天花板过不去呢?我们要做的是爬到屋顶上,翻越天花板,仰望星空,我们对自动驾驶体验的追求,应该有更辽阔的想象空间,我觉得地平线应该有这个勇气拿出“敢上九天揽月”的气势来,不断向高而行。
2025年,我们也迎来了一个智驾的拐点,3年时间我认为行业大局可定,我们当然要挑战特斯拉。地平线的目标要以捅破天的高阶智驾方案,推动整个智驾产业的实现,我觉得3年时间可以实现脱手开(hands-off);5年时间闭眼开(eyes-off);10年时间可以随心开(minds-off)。啥叫随心开?北京一个年轻工程师周五在北京下了班,上车打游戏、看电影或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在青岛的海边看日出,我们在推动美好出行的未来。
第二个,“向下扎深根”。地平线的计算方案在2025年将跨越1000万量产大关,这是地平线坚持科技平权、智驾普惠的成果。我们有时开玩笑说,地平线为什么扎扎实实趴在地上搞量产?怪就怪我们公司的名字“地-平-线”,接地气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地平线意味着在大地与天空交界的地方,我们在向高而行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要脚踏实地,用务实健康的商业模式来落地,更广泛地联合车企、合作伙伴,让智驾创新生态繁荣生长、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体验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
最近发布的一系列热销车型,包括像蔚来萤火虫、奇瑞iCAR、理想L6、比亚迪很多车型,都搭载了地平线的智驾计算方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远眺地平线,我觉得在目之所及的广阔土地上,所有的车辆都能搭载地平线的智驾计算方案。
前段时间,蔚来的斌哥找我拍了个视频,可能有的朋友看到了,他说让我给他当ET9的CEO,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我说:“斌哥不要这么玩,我不想篡位”,他说:“不是CEO,是Chief Experience Officer,首席体验官。”我觉得斌哥的CEO肯定不能当,多了一份重担,还要卖车,另外还要帮着斌哥继续融几百亿,后来斌哥说是首席体验官,我说这个CEO可以当。我当时唯一的心愿,我说:“当你这个CEO,希望多卖点芯片给你。”不仅是斌哥,我向全行业表个态,向比亚迪的王总,比亚迪王总去年还参加了我们的产品发布会,也在台上发了言。我也继续表态,像奇瑞的尹总、长安的朱总,长城的魏总、理想想哥,所有的行业伙伴们,如果大家想让我去当CEO,我完全没问题。不要说Chief Experience Officer,甚至你让我当Chief Entertainment Officer都可以,反正为了卖货,我是地平线最大的销售,这个C“E”O,我肯定“E”不容辞!
说到体验呢,这段时间我邀请了很多主机厂的朋友来体验SuperDrive,有一位主机厂朋友跟我讲:“余博士,我发现你们对于底盘的调教是非常细致的,你们是懂车的。”正是因为扎得深,扎到整个车的底盘的调教、产品打磨的每个细节,才能真正有匠心做好产品。所以我认为地平线创业9年、10年越来越意识到一点,真正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和人的链接,那个链接其实就是产品。这次我也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来体验SuperDrive,也非常期待你们的反馈和评价。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用户的评论,他说:“把驾驶交给地平线,把生活还给自己。”我觉得说出我心中的感觉,创业的意义感,我觉得比“懂车”来说,我更希望地平线“懂人”,我们的产品让人觉得丝丝入滑,每一刻都有体验感,觉得这个产品是为你而做的。所以我觉得各位朋友体验下来如果觉得SuperDrive懂你们,那才是对我们最高的评价。
最后希望整个行业在2025年迎来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大家推出更好的产品,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