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ES展,核心主题是 Dive In, 这个词用得很棒,非常具象地展示了 All In AI的发展趋势。
去年CES的主题是 All together All On, 大致还是有点方向和表面的感觉,今年是真的In。
开展最火爆的莫过于英伟达黄教主的重磅演讲,除了英伟达的产品发布,更重要的是揭示了AI发展对于人类生活与工作的重大影响,其中包括了 AI Agent大规模商业应用落地和可期待的 Physical AI的未来。
首先看一下 AI Agent。
AI 代理不仅是单纯的技术产品,更像是企业的“数字员工”,它们如同人类员工一样,需要接受培训、管理以及持续改进,经过训练后,它们能够成为特定领域的任务专家,在各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将创造一个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全新市场,堪比甚至超越互联网带来的商业价值。
从现在开始,每个个体可以拥有自己的AI Agent,每个组织可以拥有更多的数字员工,这将极大地提升组织效率和产出,当然,也会重塑我们的组织架构和商业形态。
非常荣幸盖世今年作为英伟达的全球核心媒体,也参加了第二天的核心媒体交流会,在会上,黄教主更细致地解释了他的思想,最重要的提醒是,对于AI Agent的适应,越早越好。
第二个大热的领域就是 Physical AI 具身智能。
具身的形态有很多种,从灵巧手、机械臂、机器狗到人形机器人,都属于这个范畴。
硬件部分,实际上在包括汽车在内的大规模智能制造已经可以完成,而关键部件比如芯片、灵巧关节、传感器等在这几年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最最重要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突破性发展,让机器人真正拥有了”类人灵魂“,能理解消化外部信息,并作出相应的执行,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目前在这个领域处在第一梯队,在英伟达发布会上展示的14款机器人,其中有6款机器人来自中国公司。而且这个赛道,属于全球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都在加速入局,包括车企和汽车生态链。
所以第三点来聊一聊汽车。
最早参加CES展的车企应该是福特汽车,在2007年展示了车载多媒体和导航技术,后面随着汽车智能化特别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生态链企业都开始把CES作为展示自己科技含量的重要秀场。今年中国的极氪、长城汽车进行了参展和重要的技术发布,宝马、丰田、本田等车企也参加了,包括博世、法雷奥、IAV、Mobileye等在内的全球供应商,和来自中国本土的华阳、速腾聚创、黑芝麻、禾赛、中科创达等科技公司也都进行了展出。
但客观上来看,汽车相关的话题,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座舱等的发展,热度明显下降。一方面是中国发展速度惊人,竞争强度惊人,所以在国内看展所体验到的技术和创新,远比CES更加深刻;一方面是在大的技术路径选择上,现在相对清晰,产业迈入成熟阶段,开始比拼系统作战能力,上规模抢份额降成本,创新仍然重要,但是可创新的空间有限。
而在部分看上去已经成熟的产业,比如芯片,屏幕显示等,竞争和创新一直没有停止。如果去海信、TCL、BOE、LG的展台体验一下,会有更深的感触。
所以很明显的变化是,有研发实力和资源的车企及生态企业,开始全面拥抱Physical AI 这个领域,所有在smart EV上验证过的能力,比如中央计算能力、算法软件能力、决策感知执行等能力和对应的部件,都可以在新的赛道找到落地场景,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比较典型的是在速腾聚创的展台上,一半是创业前十年紧跟汽车智能化赛道发展起来的核心产品激光雷达,另一半展示的是机器人和灵巧手,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吉利、长城、小米、理想等车企今年也派了很多人来观展学习,全面拥抱新时代,为转型发展做更充分的准备。
最后一点想聊一下竞争。
未来的商业竞争,因为AI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各类基础能力系统性的泛化,进入门槛会很低,而做好的门槛会非常高。
所以在产业启动的阶段,比如现在的具身智能和低空经济赛道,新进入者会快速涌入,形成长尾,但是,大部分的竞争都会是极致竞争,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最终赢家通吃。所以一旦决定战略方向,必须要 ALL IN,抢时间抢速度抢资源,窗口期会越来越短。
在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上,美国企业非常厉害,包括英伟达、微软、Google等展示的是真正可以改变或者重塑未来的底层技术。
到产品制造和应用层面,中国企业能力惊人,几乎是无所不能,领跑全球。而且,各类新的商业模式和探索,在中国都有比较大的用户基盘、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以及相对低的实施成本,所以很容易做验证,如果跑通,也会是领先于其他市场的高阶玩法。
但是,在中国成功的业务模式,不一定会在其他市场和区域获得成功,因为对应的生态环境和支持系统完全不同,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醒的地方。
要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赢,不仅需要自身强,更重要的是生态强,是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