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储能大圆柱电池放量先行
    • 为何储能大圆柱电池放量先于动力?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大圆柱“元年”之问(上):抢跑2024,放量换向储能

01/13 10:00
134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为何大圆柱电池在储能领域放量先于动力?动力大圆柱产业化存在哪些卡点?

2020年特斯拉公布4680后,全球车企与电池企业重拾对大圆柱技术路线关注。然而,四年多时间过去,大圆柱电池在动力端的放量显然不及预期。业内曾判断2023年会是大圆柱电池放量“元年”,但实际的量产装车进度陷入滞后。

反观2024年市场动态,大圆柱电池反而在储能领域加速放量。亿纬锂能、鹏辉能源、时代联合、航天锂电、中比新能源、华立源、利维能、创明新能源均布局储能LFP(磷酸铁锂)大圆柱电池,并实现出货。

值得发问的是,为何大圆柱电池在储能领域放量先于动力?动力大圆柱产业化存在哪些卡点?仍有观点认为大圆柱电池将在2025年迎来放量元年,其放量有望在2025迎来“爆发”吗?在方形电池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国内锂电产业链还值得重押大圆柱电池吗?

高工锂电将梳理大圆柱电池产业化中的进展与卡点,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上篇将重点探讨为何大圆柱储能电池放量先于动力,动力、储能大圆柱电池的哪些差异导致了放量节奏的不同。

储能大圆柱电池放量先行

鹏辉能源研究院研发总监张伶俐在2024年11月表示,2024年大圆柱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倍数增长,特别是在增量市场上。据高工产研(GGII)《2024年中国大圆柱锂电池行业发展蓝皮书》,大圆柱电池在储能领域走俏,尤其在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对电池倍率性要求更高的场景中,两大领域出货同比增速在2024年突破100%,并预计到2030年出货量将达100GWh。

此前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主要采用18650、21700类的小圆柱电池,2024年正加速向3系、4系大圆柱切换。大圆柱电池在保持圆柱电池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提供了更高的成组效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驱动大疆、公牛、华宝新能等企业态度上转向用大圆柱电池配套便携式储能。而户用储能对电池倍率性能要求更高,大圆柱放量信号更为显著,GGII数据显示,2024年户用储能领域大圆柱电池应用已达GWh规模。

另外,6系大圆柱也开始应用于工商业储能领域。时代联合第五代“60系列”LFP储能大圆柱电池已面市应用。据GGII调研,2024年多家电池企业大圆柱产线吃紧,投扩产方面,对于大圆柱电池的产能规划持续加码。

2024年亿纬锂能50亿加码大圆柱电池扩产项目中,就有31亿元用于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另外19亿元用于21GWh大圆柱乘用车动力电池。整体看来,大圆柱电池产业化在储能领域向前一大步。另外,GGII还指出,与便携式储能、户用储能类似,两轮车领域大圆柱电池出货增速也超100%,增速达150%,出货量2.5GWh。GWh级别的放量规模叠加多元领域的逐步渗透,2024年是大圆柱电池放量拐点已成业内共识。

为何储能大圆柱电池放量先于动力?

GGII在蓝皮书中指出,大圆柱在储能以及两轮车领域放量的特点之一,是替代容量相近方型/软包电池,对比方型比能、倍率、成组效率更高,对比软包更安全、成本更低。这背后,是大圆柱电池产业化在2024年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单线产能良率、效率的提升让大圆柱电池的综合性能优势开始显现,为放量奠定基础。

一方面,产业对大圆柱电池工艺达成共识。比克电池此前表示,如正极端子的焊接方式就有超声焊、点焊和穿透焊等多种选择。然而,到了2024年,业内对于头部端子的焊接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技术路线,即穿透焊接。此外,在集流盘、极柱焊接以及封口方面上,激光工艺在精度控制、熔深、温度控制成熟度提升、成本下降,未来有望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圆柱电池产线良率持续提升。良率方面,亿纬锂能在2024年3月就曾披露,其大圆柱电池的良率可以做到90%以上,小圆柱电池产线良率可以做到更高(98%);特斯拉也披露其良率已经突破95%;鹏辉能源的大圆柱电池良率保持在96%以上。

工艺方面,2024年在焊接、装配等对于大圆柱更具挑战的环节,都有进一步的工艺升级。例如,通过优化全极耳成型工艺、焊接技术、改进卷绕对齐度控制等措施,来克服制程工艺中的难题,以实现大圆柱产线效率的突破,目前大圆柱电池生产效率普遍在50-150PPM。但上述进步还无法达到动力市场预期。

储能、动力大圆柱产品在材料体系、极片工艺乃至壳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要实现动力市场理想中的高能量密度、快充、低成本目标,动力大圆柱还有更多工程化难题需要解决。不同于储能大圆柱以LFP材料体系为主,因动力大圆柱电池在能量密度被抱以更高的期待(250Wh/kg为门槛、瞄准300Wh/kg以上),动力大圆柱通常采取高镍正极+掺硅负极的材料体系。问题在于这类材料体系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产气与热安全风险。

另外,材料体系还需要考虑与全极耳结构适配的问题。全极耳结构设计在理论上具备更快的充放电优势,然而,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电池更容易发生容量衰减。尤其负极中,纯硅的导电性较差。因此,需要添加碳纳米管类的导电剂来增强导电性,从而补偿大圆柱快充性能。

此外,硅负极本身易于膨胀的特性也对负极的寿命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圆柱壳体有钢壳、铝壳两种选择。其中钢壳受膨胀影响形变小,抗冲击,可靠性更高。动力大圆柱负极中硅含量会有所提高,产气问题会更严重,更需要大圆柱结构上具备高刚性,更适合用于动力大圆柱。而储能常用的LFP大圆柱电池大多使用铝壳。为防止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对钢壳氧化,钢壳焊接需进行镀镍钢。相比之下,产业铝壳焊接工艺更为成熟,预镀镍钢壳焊接还有待成熟。

在工艺上,被业内视为标杆的特斯拉4680以正负极应用干法电极工艺为目标。在特斯拉的设计下,干法工艺相较于传统的湿法工艺,可以显著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并通过简化工艺流程、省去湿法工艺中的溶剂显著降低成本。据特斯拉估算,干法电极工艺可以将生产成本降低16%,产线投资成本降低34%,极片生产占地减少70%。即便如此,多年来,特斯拉也只在负极实现了干法的突破,成本更高的正极仍从 LG 新能源和两家中国电池公司采购湿法正极。

2024年7月消息称,干法正极的4680电池设计已经定型,将会推动特斯拉4680产能向前一大步。但2024年9月特斯拉第1亿颗4680下线,至今并未有确切消息显示正负极均为干法工艺的4680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而针对上述工程化难点产业化行至何处?大圆柱电池放量会在2025还是更远的未来?大圆柱“元年”之问(下),高工锂电将继续追问。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微信号:weixin-gg-lb),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zhaochong1213)获得授权。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加入交流群
举报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