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01、5G-A技术集成化进程加速
    • 02、通感智融合开拓应用新空间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趋势2025 | 5G-A技术走向集成化,通感智融合拓展应用新空间

11小时前
13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编者按

岁月如流,2024年已圆满落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信息通信业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浪潮中,我国ICT产业将迎来诸多新的发展变化,如人工智能加速普及,AI终端、智能体迎来大发展,开启发展元年;5G-A技术走向集成化,通感智融合拓展应用新空间;6G标准国际认知趋同,应用场景逐渐清晰;低空经济步入发展“黄金期”,全球低轨星座加速组网等。

为了紧抓时代发展机遇,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洞察未来发展路径,通信世界全媒体作为ICT产业推动者,特推出了“趋势2025”专题,全面分析、预测2025年ICT产业发展趋势,以期推动ICT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5G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已提前完成“十四五”5G建设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随着首个面向5G-A的技术标准——R18标准也于2024年正式冻结,2024年被认为是5G-A商用元年。截至2024年11月末,国内已有近330余个城市启动了5G-A网络部署,全国逾百城运营商发布了5G-A套餐。

作为5G向6G演进的过渡形态,5G-A并不是对原有5G的替代,而是根据具体需求,在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低时延的重点场景需求下,对5G网络进行演进升级,也是通往6G的桥梁。2025年,5G-A展现出两大核心趋势:技术迈向集成化,通感智融合拓展应用新空间。

01、5G-A技术集成化进程加速

2025年一开年,国家就发布了推动5G-A发展的利好政策。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提出,推动传统网络设施优化升级,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全面推进6G网络技术研发创新。

2025年,5G-A商业进程将不断推进,产业链及应用生态加速完善。

针对5G-A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指出,我国5G发展已经进入应用深化、技术升级的“下半场”。未来,将持续推进网络升级,进一步筑牢数字底座。夯实全域优质5G网络覆盖,加速5G向偏远地区进一步延伸,加快推动5G轻量化(RedCap)覆盖县级以上城市,有序推进5G向5G-A升级,加强5G行业虚拟专网供给。同时,张云明强调,也将持续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持续开展5G-A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深化5G与AI、北斗等融合创新,提升芯片、模组、设备、解决方案等产品供给水平。

2025年,5G-A标准的制定也将更加完善。对我国而言,5G时代突破核心技术、主导国际标准的优势将在5G-A时代得到延续和巩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表示:“我国在5G-A国际标准中牵头项目数及标准提案数占比超过30%,将持续引领5G增强技术标准演进。”

中国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透露,2025年6月份会启动6G的技术标准研究,2025—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目前,包括我国在内,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3GPP标准伙伴都正在共同研制6G标准。

最为关键的是,2025年,5G-A无线技术的集成创新成为推动网络规模化部署的关键动力。5G-A将与AI、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推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融合创新,5G-A将实现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网络管理和运维,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体验。

中国电信研究院移动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谢伟良表示,5G-A聚焦性能增强、赋能拓展、多维融合三个方面持续增强5G能力,同时也是6G新技术的先行先试。在性能增强层面,中国电信通过多频组合创新、超级上行、超级频率聚变、多载波大带宽融合聚变等技术实现网络速率的大幅提升。不仅如此,中国电信积极探索空地一体通信组网方案,开展毫米波通感融合组网等创新实践,解决低空通信难题。谈及AI技术,他指出希望与网络结合,分别在无线网和核心网实现差异化调度、业务体验提升以及资源高效利用。未来,中国电信将借助5G-A万兆网络和AI新技术,渗透到日常生活与行业生产中,创造万兆时代移动产业新空间。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男认为,当前多领域技术融合创新驱动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包括内容3D化、应用智能化、业务云化。基于此,中国移动提出5G-A五大关键发展动力,即新业务、新通信、新性能、新标准和新生态。在新业务方面,5G-A为业务创新提供空间,有望打造从单一通信到综合服务的新模式;新通信上,推动“网”“业”跨界融合,基于AI感知能力实现智能业务感知和保障;新性能上,主导时频统一全双工(UDD)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新标准方面,针对XR及多媒体业务需求推进关键技术标准制定;新生态上,面向多领域以5G-A赋能拓展业务场景,打造标杆应用示范。

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李福昌认为,随着5G网络深入发展,各行业对网络性能要求日益提高,5G-A应运而生,其应用向着大带宽、上下行均衡、多模态、云智协同等方向发展。中国联通双线推进万兆光网、万兆无线网建设,在固网方面采用新型架构与设备提升传输速率;移动无线网络上,基于中频3CC的5G-A商用网络逐步开通,并通过高中低频协同打造高质量移动通信网。特别强调毫米波在5G-A热点高容量、感知定位、工业互联网等典型场景的重要作用,中国联通通过推进毫米波相关技术突破,联合产业推动高频覆盖增强技术研发及试点验证。同时,在业务与场景感知方面不断创新,如提出XQI评估和分层解码方案,率先提出高低频协同通感融合空口方案,并在多领域开展业务示范,推动毫米波从“能用”向“好用”转变,持续推进5G-A高中低频协同的卓越网络建设。

目前,海内外各大运营商、设备厂商终端厂商均在积极推进5G-A的技术验证和网络部署,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推动下,5G-A商用进程不断推进,可以预见5G-A新技术将打开数万亿市场新空间。

02、通感智融合开拓应用新空间

2025年,5G-A关键技术与商业场景正逐步成熟,将为智能交通、远程医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创造出新的场景与新的业态。

“5G-A开启通信与智能的全要素融合,将重点提升网络关键性能指标,拓展5G行业应用规模。”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5G-A在频谱利用效率、网络速度、时延、连接数等方面能力显著提升外,5G-A引入了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等技术,工业制造、车联网、低空感知飞行等新型数字化场景成为5G-A的重要应用领域。

2024年,5G-A已在旅游、智能制造、交通等多领域应用落地。如在旅游领域,2024年3月,中国移动洛阳分公司成功在隋唐洛阳城实施5G-A 3CC连片规模部署,成功打造河南省首个旅游场景5G-A示范区。在智能制造领域,2024年5月,中国联通联合格力与华为,在珠海格力高栏港工厂完成5G-A工业基站生产环节首商用,通过支持内生确定性与多频多载波组网,提供极简可靠的5G-A融合专网解决方案,助力格力打造家电制造领域世界级5G-A融合黑灯工厂。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中多次提到5G-A。5G推进组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推进5G-A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以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测试。此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指出,5G-A将拓展新应用新领域,如通感融合、天地融合和智能网络,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低空场景是通感融合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需要探索新型低空互联技术,建立低空环境下的通信感知网络架构,满足未来低空业务异构、高频次、高密度、高复杂度的应用需求。2025年,低空感知网络将由地向空、由通向感加速,在20多个城市数千站开展技术试验。在技术方面,由单站通感向多站协作,通信与雷达、视频等多技术融合,智能协同感知,实现亚米级感知精度;在业务方面,从个人视距飞行向网联广域飞行转变,从载物隔离飞行向载人载物融合飞行转变。

在天地融合方面,实现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的无缝对接,构建更为广泛的通信覆盖,为航空、航海等特殊领域提供稳定的通信与感知服务。2025年,手机直连采取多模、存量手机直连、新型5G NTN等技术路径探索,5G NTN正从产带物联走向宽带互联。与此同时,卫星互联网技术产业加速,在星地方面,从单星单波覆盖到多星多波束协同,单用户百兆高速率连接;在星上方面,从透明转发到星上处理,地面基站上天,实现20ms低时延连接;在星间方面,从微波链路到100G激光链路,实现空间组网连接。

AI智能应用的两大价值场景是网络智能和运维智能。网络智能提供智能差异化体验保障;运维智能基于AI数字助理提升效率,核心网智能运维场景包含监控和故障定位,业务变更,投诉处理,已经覆盖80%以上的应用场景。2025年,通信与AI的融合将推动智能体服务新业态:从无线运维智能到无线空口智能;从网元智能到网络智能;从外挂式智能到原生智能。

展望2025年,5G-A技术集成化与通感智融合的趋势锐不可当。长久来看,随着技术持续演进与产业生态逐步完善,5G-A最终要实现商用闭环。李男表示,当前5G-A新业务成熟尚待培育、新商业模式仍需探索、新技术融合仍需推动。对此,5G-A面向商用需以需求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产业路径及商业模式设计,融合技术及产业优势,推进端到端生态发展,从而孵化标杆业务。

作者:梅雅鑫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