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传某国产Arm服务器CPU设计公司裁员一半。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注册资本超2409万元,致力于开发基于Arm架构 “更高效能、更易部署”的服务器处理器(CPU)芯片,主要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市场。
2022年4月,该公司宣布已获得基于Armv9指令集Arm N2授权,并在5月获得8亿元融资。虽然8亿元看似很多,但购买EDA工具和IP授权就要3-4亿元,购买台积电尖端工艺又要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由于设计和制造都对境外厂商有依赖,一方面是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资金消耗巨大,如果无法继续融资,恐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目前,ARM CPU开发流程非常成熟,EDA工具、IP授权、制造工艺都非常成熟,前端方面可以购买ARM的IP核;后端方面也可以委托设计,宝岛台湾就有专门从事这方面业务的公司,其大客户就是大陆企业。
实事求是的说,得益于产业链的成熟,当下设计ARM芯片,和20年前开发一款高性能CPU完全不一样了。
20多年前,不要说CPU核、GPU核这些核心模块,就连内存控制器、PHY等模块都要自己开发。如今,SoC里上百个IP模块都可以买,物理设计也可以委托宝岛企业完成。门槛从技术变成了资本。
如此一来,开发一款ARM芯片的技术门槛被大幅拉低了,一位行业大咖表示,他不需要一位工程师,只需要几名行政助理,就可以开发ARM芯片。
简言之,当下开发ARM芯片的关键在于资本和市场推广。
先说资本。毕竟,购买ARM授权和EDA工具很贵,动辄几个亿,而且芯片上市后,每一片芯片还需要支付专利费。台积电的尖端工艺也很贵,而且还要和苹果、高通、AMD、英伟达等行业巨头抢产能,台积电尖端工艺的流片费用不是普通初创公司能够承受的。另外,IC工程师人工成本也是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当下一些初创公司为了挖人开出远超行业标准的工资,极大的增加了初创公司的财务压力。
再说市场推广。当下,ARM服务器CPU主要有两个市场:
一个是互联网大厂自用,比如谷歌和阿里,都是自己开发ARM服务器CPU自产自销,据说字节也有开发ARM服务器CPU的想法。
另一个是政策市场,就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九大行业和央企,HW、中兴、FT都致力于深耕政策市场。
如果无法打入这两块市场,ARM服务器CPU初创公司的产品都会因为没有市场而没有销路,最终资金链断裂。
何况,ARM服务器CPU高度同质化,产品的性能差异关键就在于购买的ARM CPU和台积电工艺,你能买N2,我就能买X4,你能用台积电5nm,我就买台积电3nm,这种同质化会使ARM服务器CPU的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既无法形成技术壁垒,也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不仅ARM服务器CPU是如此,ARM手机芯片也是如此。
一旦资金流出问题,一旦国际局势变化,一旦最终销路出问题,都会导致折戟沉沙。
此前的哲库就犯了几个错误,一是几倍工资挖人,高价买国外授权和EDA工具,像地主家的傻儿子创业,烧钱如流水;二是不掌握基带技术,只能采用AP+外挂方案,这样一来性价比毫无优势,比买高通、联发科的芯片成本更贵,投资回报率极低,完全是赔本买卖;三是作为母公司的OPPO无力输血,在手机市场份额上已经沦为Others;四是卡脖子风险巨大,由于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ARM授权和台积电工艺随时都会被卡脖子,为防止巨额投资打水漂,壮士断腕就是必然选择。
事实上,当下国内还有能力玩ARM手机芯片的新玩家,只剩下具备1000亿以上现金流,且全年手机销量破亿台的小米。
总之,在当下英特尔和AMD处于统治地位的时代,arm服务器CPU要么走政策市场,要么互联网大厂自产自销,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由于政策市场本身容量有限,且已经有HW和FT两个大玩家,加上正在进入该领域的中兴,政策市场赛道已经很拥挤了。
对于ARM服务器CPU初创公司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被互联网大厂收购,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当投资人的钱烧光后,裁员关门就是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