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做行业展望,还是在2021年底,此后两年种种原因,就未正经做年度展望。在经历过市场行情前所未有的极致冷暖之后,常常怀疑预测市场的意义,大家都是照着市场惯性,根据自己的仓位做展望,缺乏新意,尤其A股二级市场分析家,永远欢欣鼓舞,熊市则玻璃渣子捡糖吃,牛市就更意气风发了,但在这两年芯片行业呈现收缩态势的时候,还有看多热情,其实是要珍惜,尤其是芯片设计业。所以我决定还是恢复年度展望工作,如果世界真是个草台班子,那更要正正经经地盛装出演。以下就是探索科技(ID: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对未来一两年的产业走势判断。
一、“制裁红利”逐渐消失
特朗普上台,让一部分业内人士兴奋:川建国又要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大礼包了;让另一部分业内人士担心:特朗普会推出更极致的限制政策,导致本土部分公司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探索科技(ID: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的个人判断是,特朗普上台以后,无论在产业政策上如何出招,都不会影响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大局,且极有可能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新机会,但是不会有所谓的“制裁红利”——制裁加码除了给二级市场带来炒作话题,不会对中国半导体的发展有任何益处。
而在我看来,如果特朗普延续其第一届任期的执政风格,与欧、日、韩等盟友起争执(现在已经有苗头,特朗普称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那就会给中国在区域合作上创造更多的机会,欧、日、韩等区域的半导体大厂受美国政策胁迫早已颇有微词,如果双方起了争执,自然就会为我们的产业发展争取来更多的资源。
哪怕特朗普上任以后对中国发动全面贸易战,对中国半导体而言也不是坏事,全面贸易战避免了半导体与AI成为单一焦点,中国在应对贸易战方面也会有更多筹码。
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与其期盼或担心产业政策,倒不如认真研究当前的市场格局,特别是国产化进程中遇到的新困难,例如国际巨头利用垄断市场地位进行的倾销,与产业政策限制购买相比,同样能带来深重的伤害。
在市场传言有所谓IPO绿色通道之后,部分芯片公司从怕上“实体名单”到想上“实体名单”,如果是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哪怕上了“实体名单”,恐怕对本土产业也不一定是正面的贡献。
距离美国发动半导体领域的贸易战已有6年左右的时间,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大部分领域的本土化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这时候如果还想依靠制裁政策加码做话题来争取产业政策支持的,恐怕大都不是优质的公司。
二、话题炒作将是二级市场长期主流声音
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增量在人工智能(AI)应用上,英伟达和博通两个万亿美元市值的芯片公司出现,是不是表明AI应用已经泡沫还不好说,毕竟这两家的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和股息率等指标还不是太离谱,虽然比一般半导体公司市盈率高,但毕竟季度净利和营收都是打着滚儿往上翻,每次给下个季度的财报指引也从不让市场失望,而且费城半导体指数股份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了46.59的高位(截至2024年12月20日),这两家市盈率50倍(英伟达)和180倍(博通Broadcom)不算离谱。
但我国证券市场就不像纳斯达克这么死板,还讲什么营收、盈利和市场展望,只要有概念就行了,三个季度加起来一个亿的销售额,也可以有两千多亿市值,毕竟是正经AI芯片概念股,何况网传明年有100亿元的订单,所以看起来2000多亿市值就没那么扎眼了。在特朗普当选以后川大智胜就涨停庆祝的市场上,讲逻辑是投机股票的大忌,而在看得见的三五年内,也不能指望二级市场炒话题的主流操作方式有所转换,毕竟虚火也是火,在市场行情冰点时刻,还是要呵护仍然对半导体有盼头的投资者。
三、行业出清节奏加快
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我对芯片设计业关注较多,从个人的感受来说,这是近十年来本土芯片设计业最艰难的时刻。虽然三五年前热火烹油的景象也不正常,但现在市场的极度寒意,已经偏离正常的调整区间,呈现出超出正常情况的杀跌走势,2024年听到了太多杀价、降薪、裁员乃至关门破产的消息。个人判断,市场还在依据惯性往下走,资本在当前市场异常冷静,而资本越少出手其谈判时能拿到的筹码就越多,所以等待对资本而言是优势策略,但对三五年前成立的不少创业公司而言,等待是劣势策略。
大多数三五年前成立的芯片创业公司,当时融资容易招人难,所以团队经营成本就比很多成熟公司高,而这两年到了交答卷的时候,市场又已经早已不缺货,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大部分客户都没有了选择新供应商的动力,而如果新供应商的产品只有价格优势,那么这点优势实在是不堪一击,因为成熟公司所拥有的供应链优势,让其可以和新供应商狠打价格战一点也不退缩,因为成熟公司清楚,现在不惜一切代价挡住初创公司进入市场是值得的,哪怕赔钱也是暂时的,挡不住的话,就可能是长期内卷都赔钱的双输局面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对三五年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创业公司前景普遍不乐观,尤其是做复杂SoC的中大规模公司,动辄数百人的配置,每年光人力成本就可能要数亿,一旦资金链出现情况,很可能就无可挽回了。中小规模的公司,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做好现金流规划,也许更容易熬过这个产业寒冬。
四、并购时机稍纵即逝
在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揭开了半导体行业并购大幕。2024年陆续有纳芯微并购麦格恩、兆易创新并购苏州赛芯、晶丰明源并购易充等并购案例过会,并购成为上市不成功企业投资者退出的一个可行渠道,也是当前业内关注焦点。
截至2024年12月,A股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已经近百家,数量为全球之最,再上新的确实要精挑细选了。而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注册过的芯片设计公司,仍然有3000多家,市场集中度与五年前没有明显改善,如果能够通过并购重组,让一些企业退出的同时,让另一些企业做大,确实会有改善产业格局,优化产业资源的效果。在ICCAD Expo 2024上,台积电(中国)总经理罗镇球接受探索科技(ID:techsguar)等媒体采访时就说过:“全世界设计公司数量最多的地区,第一是上海,第二北京,第三是美国,第四是成都,第五深圳,国内我们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百花齐放的潜台词是杂草丛生,整合是任何一个产业由原来的散乱小到做大、做实、做强的必经过程,而且是必须学习进步的方法。”
不过个人判断,并购时间窗口期并不长,最多两年。两年以后的产业格局与资本市场导向应该会发生变化,有意向通过并购退出的企业,要抓紧时间。
五、就业市场回暖但往日不再来
2024年芯片行业就业情况非常差。探索科技(ID:techsugar)有人才服务,在帮业内朋友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亲身体会了就业市场的冷暖变化。2023年5月哲库关闭时,不到两个月市场就基本消化了哲库出来的待业人员,但哲库如果是2024年5月关闭,恐怕市场就没有这么容易消化。这一年来裁员、降薪的消息接连不断,这是我们感受到的。统计数字上体现的,则引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在ICCAD Expo 2024上的报告,2024年超过1000人的设计公司减少2家,规模500-1000人的设计公司减少14家,人员规模100-500人减少105家。
假设人员数量减少的121家公司都破产了,那么减少的岗位至少是1万多个,当然情况没这么恶劣,部分人数减少的企业是降到了较小规模企业的等级,例如从超过1000人降到500-1000人档,但粗略估计,2024年比2023年减少5000个以上的岗位招聘,应该不会误差很大。
根据我们的走访情况,展望就业市场,至少到明年下半年之前,不会有明显改善。即使明年下半年就业市场有改善,之前纷纷攘攘、一人难求的就业盛景,也不会再来了。
六、AI基建超配
作为2024年半导体市场最大的驱动力,AI基建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全球活跃资本,英伟达、博通以及所有AI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都被绑上了同一辆没有刹车的高速行驶的列车,非半导体业内人士的阿尔特曼的7万亿美元芯片产能建设论居然被半导体业界认真讨论了很久,黄仁勋的一举一动都被资本市场反复剖析,超微电脑财务造假恐怕也是迫不得已,在这个时间点,没有几个人敢说AI已经出现了泡沫,我同样也不敢公开说。
不过个人的判断,AI基建已经出现了超配,害怕错过(FOMO)情结是资源浪费的情绪基础,当从业者并不是真正看清某个方向,而只是担心自己错过某个机会来做投资与产业布局决策时,资源浪费与超配是不可避免的。
个人视角的观察,正好有朋友做GPU整机的生意,从而了解一二,去年10月份的时候,英伟达的各款产品确实一机难求,但到今年上半年形式依然逆转,很多渠道都有了GPU库存,连小红书上都销售商在公开售卖,而来问我这个生意能否做的也至少有三五波,可见在中国地下市场,现在买到英伟达的性能强大的GPU并不难。
再看国外市场,超微电脑在财报上动了手脚几乎是业内共识,H100的租赁价格从去年约8美元/小时,到现在多家算力转售商以低于2美元/小时的价格出租,对英伟达投资算力租赁公司市场也有微词,认为这算是左手倒右手,整个AI基建市场似乎已经在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是走向7万亿之路还是最终泡沫会破灭,现在还难以判断,但面向企业市场的两家半导体企业市场都超过万亿美元,应该是一个高峰吧。
七、卷是新常态
卷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流行词,芯片行业也历来很卷,而且芯片行业并不只是本土公司卷,实际上芯片行业的卷,自其诞生之日就已经开始,本土芯片公司的卷,也是从海外公司学过来的。摩尔定律就是卷出来的。刚被离职的英特尔CEO帕特-基尔辛格在其自传中,就讲述了他们当时是怎么卷出“386”和“486”的,这些当时世界领先的处理器的研发,在流片前研发人员也几乎是“007”,夜以继日,每次流片后都组里的核心人员都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AMD的CEO苏姿丰在日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她经常深夜去公司实验室,而且从来不提前打招呼,而是到了之后与现场的工程师交流项目进展,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AMD的“卷”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大多数有追求的中国本土芯片企业而言,有“卷”的机会就是幸运的,说明还在牌桌上,要想不卷,恐怕就要先卷死竞争对手,在市场上一家独大以后,就可以享受垄断者的不卷且有质量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八、出海与本地化生产交错而行
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很多本土公司都在积极布局出海,两套供应链——一套全国产、一套全海外——成为很多规模以上企业的标配,从降低风险的角度考虑,这无疑是正确的,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与全球化相比,这无疑也是低效和高成本的,但这就是企业应对地缘政治的代价。
当然除了企业出海,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一些国际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建在中国,或者与中国企业共建产线,例如意法半导体和恩智浦,这是应该鼓励的。在地缘产业博弈中,我们就是要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当然,对于那些积极与美国政府合作出台限制政策的企业,对于积极配合美国限制政策大幅裁撤国内研发并将技术与生产转移到中国区域以外的企业,对于以垄断地位进行倾销等非常规手段打击国内竞争对手的企业,我国还是要拿出相应的限制或惩罚政策,对支持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国际企业予以大力回馈,对于伤害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国际企业予以有力反击。
九、国产芯片高端之路虽难必至
这两年行业进入收缩期,叠加美国限制政策不断加码,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遭遇到一些问题,尤其在大算力芯片上,被工艺限制锁死了一些发展方向。不过可喜的是本土从业者并未坐以待毙或者等政策,早在几年前就布局的芯粒(Chiplet)等技术的产业链已日渐齐全,可以支持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在限制政策下找到新的腾挪空间;而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上,本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太大,而且本土产能规划极大,虽然有可能局部有浪费的现象,但是如果规模优势出来了,很可能以后可以靠规模占领市场,从而逐渐取得技术优势;中端数字逻辑芯片与制造工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只要少数环节还有较严重的依赖国际品牌的情况,但相信突破的难度并不大;高端模拟芯片的差距,短时间内追上有难度,模拟芯片与工艺、经验和应用市场绑定程度都密切相关,能够挺过当前市场考验的模拟芯片公司,将会是以后突破高端模拟芯片瓶颈的种子选手。
最后,来喊点口号,虽然当前面临种种困难,虽然短时间内各种困难还暂时难以克服,但我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长期发展一直有信心,也坚信地缘政治无法阻拦中国芯片产业崛起,也期待芯片从业者有更好地未来,但这个更好地未来不能像我一样只有喊口号的本事,要踏踏实实,不投机取巧,不要占有行业资源只为谋私利,按照芯片产业发展的规律办事,一步一步把人力和资金投入进去,还要耐心和决心等待好的结果。如罗镇球所说:不要想在这么多理工男经营这么久的区域里面弯道超车,没有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