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德国汽车失速
    • 裁员波及5万人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5万岗位岌岌可危,欧洲汽车苦撑过冬

2024/11/29
1349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欧洲汽车厂商非常清楚,行业需要一场刮骨疗伤式的改革,想要摆脱被动局面,“创可贴”式的措施是不够的。

德国模式,神话不再。

一边,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业持续疲软,经济前景的恶化,拖累了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和销量。另一边,该国在俄乌冲突后失去了俄罗斯天然气的廉价优势,飙升的能源价格,进一步影响了汽车制造的核心地位。

更重要的是,作为欧洲商业和制造业中心的德国,现阶段还将面临一个新的压力。即将重返白宫的特朗普,或将给这个国家带来史无前例的贸易关税打击,且供应链安全也是不小的挑战。

德国汽车产业的遭遇,是欧洲汽车制造业逐渐崩溃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汽车产业的经济贡献占德国出口的17%,和汽车相关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75万人。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德国制造商开始削减成本,裁员和降薪的消息屡见报端。伴随着更多的德国工厂关闭,“德国制造”正在全球掀起新的冲击波,并影响其它核心市场。

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德国当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连该国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大众汽车,以及零部件巨无霸的博世集团,也因关厂裁员陷入舆论漩涡。

大众汽车非常清楚,公司需要一场刮骨疗伤式的改革,想要摆脱被动局面,“创可贴”式的措施是不够的。该公司高管直言,大众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它欧洲车企的近两倍,若要削减计划中的40亿欧元成本,裁员等举措厂无法避免。

德国汽车失速

一直以来,德国被视为欧洲最具活力的的商业引擎,是在汽车制造业的繁荣上运行的。繁荣褪去,挑战承压,这个引擎逐渐变得脆弱,在迎接更大的经济挑战之前,旧模式必须尽快调整。

旧体系下,汽车产业直面挑战。

一是,供应链中断。以德国制造为例,德国零部件是在美组装汽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北美工厂进程放缓,或因中国市场的国产替代调整生产,德国供应链也将受到影响。

二是,成本上升。缺乏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竞争力,加上能源、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普遍高于中国,欧洲汽车很难在成本上脱颖而出。如若核心零部件供应趋紧,必将推高经销商和终端价格。

三是,投资转移。价格上涨,北美等地对德系车的需求就会下降,消费者进而转向特斯拉等本土品牌或日韩品牌。从长远来看,全球投资可能会从德国转移到美国和中国等地,这种变化,将以德国工业的主导地位为代价。

德国的困境,是旧系统严重依赖传统产业的警告信号,全球经济体正在巨变,清洁能源的过渡,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正在重塑全球生产和消费方式。当特定商业或经济模式的基本逻辑发生变化,市场领导者必须适应,调整,并做出改变。

当下,整个欧盟的汽车工业都处于十字路口:绿色转型、数字化和全球竞争,特别是中国作为领先的全球汽车出口国的崛起,已经在根本上改变了竞争环境。

最近的德国汽车,从供应链到主机厂的一系列降本举措,都在对外释放一个信号,欧盟汽车行业必须迅速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以减轻这些颠覆性趋势引发的风险。

目前,欧盟汽车行业直接和间接雇佣了1380万人,占欧盟总就业的6.1%。除了德国,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瑞典、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汽车依旧占总制造业就业的10%以上,且具有庞大的上游和下游供应链网络。

与此同时,供应链的变革,也改变了汽车行业的运行基础和竞争格局,并催化了汽车行业历史上最大的结构转型。来自电池和芯片领域的新公司日渐强势,在利润回报和商业前景上超越了更多传统零部件供应商。

早在十多年前,大众、宝马在内的欧洲制造商就开始销售电动汽车,但这些德国公司,错过了控制电池成本的机会。相反,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主导着电动汽车原材料和核心组件(电池、芯片)的生产,得益于电池成本的良好控制,能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汽车。

欧洲汽车制造商依旧面临电池方面的现实难题,想要盈利,成本必须可控,但大家普遍在电池成本上犯愁。

中国的汽车出口,2023年直接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现阶段,中国是欧盟汽车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汽车总体量,2022年到2023年增加了近40%。

裁员波及5万人

面对严峻的行业转型和降本压力,最近一年,欧洲零部件供应商陆续启动了深度改革和业务调整,具体措施,包括关闭工厂、降薪裁员以及业务部门寻求独立等。

拆分与重组,大陆集团是欧洲老牌零部件巨头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德国权威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德国有20家年营收在1000万欧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同比暴增60%。

今年夏天,大陆宣布将拆分汽车子集团,相关拆分和上市细节将在第四季度做出决定,汽车子集团剥离出去后,集团旗下将只剩下轮胎和康迪泰克子集团。

在集团内部,管理层已经磨刀霍霍,早在去年就动了重组和变革的念头。大陆集团今年2月计划裁员715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6%,并且要求在2025年底之前完成。

燃油车的黄金时代,这些欧美的零部件巨头习惯了“加法”和“乘法”,战术上往往倾向于“合纵连横”,大鱼吃小鱼,整合技术和业务板块,只要客户基盘在,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现在,燃油车的黄金时代已成琥珀,昔日的优势很有可能转变为负资产。如何在新的产业逻辑里活下去?大家发现,昔日的“加法”和“乘法”不一定奏效了,要学着给自己做“减法”和除法,针对不同的业务板块,边整合,边“动刀”。

《汽车公社》不完全统计,包括大众、福特、奔驰、奥迪以及宝马等欧洲汽车制造商,都在今年陆续官宣裁撤员工。

今年9月,大众汽车宣布关闭德国本土的三家工厂,并决定裁员数万人,剩余员工即使能保住工作,工资也将削减10%。外媒透露,大众汽车这一波裁员,影响最大的是研发部门,1.3万名研发人员至少有6000人失去工作。

本月中旬,福特汽车官宣欧洲裁员的消息,由于整体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新能源车型销量低于预期,福特将在2027年底欧洲裁完4000人,且大部分岗位在德国,约为2900人。

在公布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之后,奥迪也宣布了削减员工的消息,计划砍掉生产以外的工作岗位,缩减劳动力规模和相关成本。据悉,奥迪欧洲裁员至少缩减15%员工,仅在德国就影响了4500个岗位,是该品牌历史上裁员较大规模的一次。

欧洲零部件巨头们,日子也难熬。不完全统计,包括整车厂和大大小小汽车零部件公司,目前欧洲公司累计官宣裁员的数据,已经高达5万人。

博世作为全球零部件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连续多年位居汽车零部件营收百强榜榜首,在新四化变革的浪潮下,昔日排名第一的“老大哥”也在转型中重塑新的价值链。

围绕汽车产业的转型,博世集团在年初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调整。而作为德国最大的雇主之一,博世也在今年宣布裁员约5500人,德国裁减岗位高达3800个,且其它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对应薪酬,也将进一步削减。

早在新冠疫情压顶的两年前,嗅觉敏锐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已经提前感受到十字路口的转型风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汽车行业受益于五大优势,技术领先、成本效率、品牌价值、稳定的地缘政治和中国市场的增量。目前,这五大优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五大优势陆续式微,十字路口的欧洲汽车难掩焦虑。只不过,在中国势力持续猛攻、自身护城河不断崩溃的当下,所有企业都非常清楚,大家需要一场刮骨疗伤式的改革,“创可贴”式的措施是不够的。裁员关厂,只是深度改革的冰山一角。

作者丨菠萝蜜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